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吴跃农 《湘潮》2005,(9):19-23
红军抵达陕北后不久,蒋介石就调集张学良的东北军开赴陕北,与杨虎城的西北军联手进行“围剿”,蒋介石自任“剿总”司令,张学良为副总司令。他们军事上的直接对手,则是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彭德怀。膘肥马壮、装备精良的张学良六十七军向陕北红军阵地进攻时异常凶猛。一向大刀  相似文献   

2.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华民族面临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古都西安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受国民党政府领导的东北军、西北军联台发动西安事变,扣留了前去督令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继续剿共的国民党元首蒋介石.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最终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联合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天,张学良即电告中共中央。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力促事变和平解决。22日,宋子文、宋美龄也从南京到达西安。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六项协议。在蒋介石承诺"决不打内战"和"一定要抗日"后,西安各方同意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的和平  相似文献   

4.
胡志刚 《世纪风采》2006,(12):15-18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了到西安督责“剿共”的蒋介石及其高级随员十余人。在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2月25日,张学良在没有征得杨虎城和周恩来同意的情况下释放蒋介石,并执意要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这出乎杨虎城的意料。张学良这次去南京,是凶是吉,是祸是福,杨虎城深感忧虑。  相似文献   

5.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以“兵谏”的方式突然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进程中,由于蒋介石在南京背信弃义扣押了张学良,又引发了东北军内部兵变的“二二事件”。能否正确处理这两个突发性事件,关系到中华民族分裂内战或团结抗战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6.
17西安事变———古城西安张杨“兵谏”国共两党再度合作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当时驻在陕西、甘肃一带。1936年春,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达成了互不侵犯及交通、通商等协定。同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派周恩来与张学良进行了会谈,双方就联合抗日的许多重大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与此同时,我们党又先后派汪锋、王世英、王炳南等同杨虎城进行了联络。在此期间,红军在前沿阵地与…  相似文献   

7.
正16.西安事变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华北地区加紧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被拒绝。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到西安迫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率部开赴陕北前线"剿共",张、杨决定发动"兵谏"。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调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囚禁了陈诚、  相似文献   

8.
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政策,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亲临西安坐镇,督促东北军和西北军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然而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早已对蒋介石的"剿共"政策十分不满,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曾数次到蒋介石的住处苦口劝谏,希望蒋介石能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是二人的建议不但没有得到  相似文献   

9.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将军与西北军杨虎城将军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以促蒋停止“剿共”,领导全国军民对日抗战。蒋对张、杨作口头承诺后,乃得张、杨及中共同意释放。于圣诞节日,张亲送蒋返京,负荆请罪,一变而为阶下囚长达53年,于1990年张90大寿时获释,现息影于夏威夷。今根据近年来所发表的有关西安事变的资料及研究成果,对事变发生的背景、捉蒋、放蒋及张之身陷禁锢再研究。一、集国难家仇于一身1936年夏,蒋介石顺利地解决两广事变后,遂全力贯注于解决陕北中共的红军问题。自1930年底蒋在江西对红军发动…  相似文献   

10.
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是国民党新军阀营垒中的地方实力派首领。“在历史上,十七路军与东北军没有来往,杨和张也未打过交道。”然而,他们为什么敢相互联合发动如此惊心动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以民族大义为重,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了到陕西督战的蒋介石,同时软禁了在西安的南京政府军政要员陈诚、蒋鼎文等人,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史称"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各种政治势力因利益不同而反应各异。  相似文献   

12.
吕正操将军是张学良的老部下,两人都是辽宁海城人。吕1922年参加东北军,曾任张学良的少校副官、秘书。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吕受中共华北局指示,率领东北军691团走上抗日之路。 1991年3月10日,张学良偕夫人赵一获赴美国探亲。其时吕正操正在北京301医院住院。3月11日晚,张闾蘅(张学良五弟张学森之女)和杨虎城将军之子、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杨拯民到医院看吕,告知张学良夫妇赴美探亲的消息。吕考虑他们刚刚离台,情况还不清楚,表示等等再说。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是历史的正确选择,但它为什么在1936年12月12日突然爆发?六十多年来,很少有人提出确凿的史料证据。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抵西安,准备在西安召开西北“剿共”军事会议,部署西北“剿共”事宜。南京国民政府的一批军政大员,如陈诚、蒋鼎文、卫立煌、陈调元、朱绍良等陆续到达西安。从6日起,蒋介石依次召见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及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师以上将领,而张学良、杨虎城并未在座,致使张、杨产生疑惧。12月9日,蒋介石写信给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密嘱《大公报》发表剥夺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兵权,由蒋鼎文取代的消息。蒋介石的密…  相似文献   

14.
挺身而出 拯救危局 最高军事会议之后,杨虎城派代表到潼关和顾祝同谈判,准备接受南京的条件,和平解决。少壮派极为气愤,以为是王以哲、何柱国坚持主和的结果。他们一方面策划屠杀主和派,主要对象是王以哲、何柱国;另一方面,准备派武装人员截留杨虎城派去潼关的代表,又包围于学忠,要他营救张学良,指挥东北军作战。西安已被恐怖气氛所笼罩。 2月1日晚上,应德田、孙铭九、何镜华等主战军官就酝酿杀王以哲、何柱国的事。  相似文献   

15.
正红军抵达陕北后不久,蒋介石不顾日本侵略者对国土的吞并,调集张学良的东北军开赴陕北与杨虎城的西北军联手对红军进行"围剿"。而张、扬部队面对的对手是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彭德怀。陕北不是东北,他乡怎比家乡起初,武器装备精良的东北军向陕北红军阵地进攻时异常凶猛,而一向敢打敢拼的彭德怀却似乎没了"气势",他领导的红军显得很"怯战",几乎是不战而退。东北军一下子就占领了陕北好大的地域。东  相似文献   

16.
1936年12月12日,以张学良为首的国民党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多次进谏蒋介石无效反遭斥责后,被迫在西安扣留了前来部署“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事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变幻莫测,国民党各派系各霸一方,勾心斗角,亲日派更是蠢蠢欲动,觊觎大权,南京群龙无首,纷乱无绪的苗头争相显露,内战的硝烟骤然升起。  相似文献   

17.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率领东北军、西北军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前来布置"剿共"的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反共内战,实行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由此爆发。由于"三位一体"的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在西安事变爆发的当天清晨,张、杨两将军联名打电报给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邀请中共代表团去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处理捉蒋的善后有关事宜。  相似文献   

18.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后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吕正操,与张学良是同乡.他们都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家乡的掠夺和蹂躏,都对日本军国主义怀有深仇大恨.吕正操原名吕正超,后来自己把"超"改作"操",意即操练好了把日本侵略者打出中国去.正是怀着这样的爱国志向,他刚满17岁就参加东北军,在张学良的卫队旅一团三营九连当兵.翌年,经张学良推荐考入东北讲武学堂,学习军事和自然科学知识.毕业后回东北军,一直在张学良身边工作,曾任张学良的副官、秘书和参谋处长、团长等职.1936年吕正操被调到西安后,住在张学良公馆东楼,参加了西安事变.他对张学良披肝沥胆、虔诚爱国的民族气节极为崇敬.  相似文献   

19.
张用英语与宋氏兄妹交谈 杨虎城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促成张学良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如何处置蒋,是他非常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他深知蒋介石驾驭权力的能力和不讲信义的一贯作风,  相似文献   

20.
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冒死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后,张学良不顾个人安危,以至诚和无私,陪送蒋介石回南京。不料,蒋介石回到南京后翻脸不认人,把张学良囚禁起来。1937年1月4日,蒋介石颁布了对张学良的“特赦”、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的命令。就这样,这位被周恩来称赞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