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伴随着生态科学等自然科学所揭示的生态整体规律和对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危机的反思,形成了伦理话语的生态共同体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共同体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割裂还是坚持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关系。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基础,批判地吸收西方生态哲学和生态文明理论的有机论、整体论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进行创造性转换,提出了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这“四个共同体”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四个向度,其核心是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机关系与树立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四个共同体”形成的生态共同体理念奠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不仅表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人类生态文明思想的革命和理论创新,而且也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生态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进程.途径很多。笔者认为.在众多的途径中建立“生态补偿激励机制”是一项重要选择。 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由政府制定有利于实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政策支持系统.鼓励企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道路。其必要性在于: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在经济行为中普遍存在的发展与保护的二元对立,表现为两种不同发展模式的对立,而这一对立又根植于“唯科学论”与“唯生态论”的冲突。因而在科技、人与自然的理念层面,确立一种原则性的理性模式,就成为发展与保护协调统一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创新是由生态治理实践决定和推动的,而生态文明理念创新的出发点、落脚点就在于指导生态治理实践创新,正是在生态文明理念创新推动生态治理实践创新,生态治理实践创新又深化生态文明理念创新的双向互动中,我们不断地加深对自然界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地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认识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创新指导生态治理实践创新的十大着力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自信,进一步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5.
李如鹏 《唯实》2003,1(12):23-2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公私关系的认识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放弃“对立论” ,经由“补充论”发展到“统一论”。私有经济与公有经济的统一是辩证的统一 ,除了两者在地位上相互区别以及在市场上相互竞争之外 ,其统一主要体现为两者在功能上的优势互补、发展上的相互促进、企业内的相互融合、性质上的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6.
要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厘清他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人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离开自然界也就无法生成人和人类社会。但人又不是完全被动的客体,人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也利用和改造自然。随着人的实践能力的发展,自然被打上了人的烙印,“自在自然”被转变为“人化自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中国意蕴在于,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要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关系要求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发达和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与生态危机,其实质是文明的危机,根源是传统工业文明世界观的无限物化,而生态文明理念恰合人类实践需要而产生。生态文明是具体的、历史的,该理念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立于对人类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从发展社会学的角度证成生态文明理念产生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在全省人民学习长汀经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省份建设热潮中,泰宁县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地位,在全县上下大力营造“抓生态就是抓发展”、“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命产业”、“抓生态就是靓品牌”、“抓生态就是聚人气”等生态理念,实施了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生态文化为先导、生态经济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为率先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批判超越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和谐”是其核心价值观,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企业作为经济领域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其他社会成员无法比拟的地位和作用。建设生态文明与企业利益是互利共生的,  相似文献   

10.
生态产品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追求发展可持续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力生态产品开发创新,通过探索地方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达到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绿色转型的目的,实现发展的绿色化和可持续。本文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研究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理性范畴经过了由科技理性到价值理性的分立再到二者融合的过程。科学技术有它自身的双重效应,因此在发展科技、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应该注意重塑价值理性。在当今时代,只有以全面的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实现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合理重构。  相似文献   

12.
初秀英 《理论学刊》2007,1(4):51-57
马克思自然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始终把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认为人作为相对于自然来说的主体性存在,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目的,又是惟一可以依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能动的调控者。生态取向正是马克思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依归。马克思认为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条件,同时他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指出随着生产关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控制,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不因为主张以人为本而陷入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它避免了生态中心主义因主张消极适应自然而陷入生态保护的空想误区,从而在更现实、更科学的基础上体现了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过程,而在以往事实与价值冲突的机械发展观的指导下,人类陷入只关心自身利益、忽视客观规律的发展困境。这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当前,我们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生态效益与生态公平的统一,真正使事实与价值协调,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克服现代技术异化问题是后期海德格尔的主要思想之一。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异化的探讨和批评涉及的是技术的本质,而不是技术的东西。他认为,技术不只是工具和手段,而是随着现代技术、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着根本变化。海德格尔提出以表象化思维为基础,以主体性原则、人类学视域、人类中心主义、人道主义与理性精神为特征的主体性形而上学是支配现代技术异化的哲学根据。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基本态度是:力排人们以自然事物为算计对象的科学和技术,力排人们单纯的科技效用观点。科技的发展不能是无限度的,它必须以不破坏大自然为限度。  相似文献   

15.
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研究,是当前人学兴起的大趋势的必然要求。从同时态来看,人学研究的兴起不是一国现象,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历时态来看,人学研究的兴起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而是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的历史现象。其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深化。其二,是对人类社会关系认识的深化。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在诉求。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上看,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势在必行。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上看,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研究刻不容缓。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来看,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研究是顺势之举。  相似文献   

16.
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全面是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促进人的普遍流动和发展人的能力的同时,又使人成为市场体系的附属物。马克思正是出于对人和人类劳动的深切关怀,在阐述经济社会发展时一再强调:这一历史过程就是要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对自然态度的历史嬗变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当今生态文明,人对自然的态度相应经历了敬畏自然、模仿自然、征服自然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转变。同时,人对自然的不同态度也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现在人类要想解决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就必须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努力建立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明的冲突与和解、转型与重建,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深层次的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因此,更需要建立综合性、反思性、前瞻性的明学来审视明的内在本质,统观明的历史演进,评判明的人性价值,引导明的发展方向。明学正是全球化时代人类把握明命运的学理呼唤。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义利观对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着极深远的影响。在孔子看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肯定了追求物质利益和求富疾贫是人的天性;他肯定了“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的行为准则,要求在求利时摆正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他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主张平均、平等的思想。以现代的新视角来观照孔子的义利观,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和合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力。和合精神也是多元、有序、优质和动态的融合,它蕴含着朴素的整体系统观、人与自然和合观、以人为本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在新时期,弘扬、借鉴和吸收和合精神,时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