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的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规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 ,它是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行政权是行政法的核心 ,是行政法治的关键。鉴于法治是“在法律规束住了国家权力和政府后而使权利在人和人之间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1] ,因此 ,规束行政权无疑  相似文献   

2.
一、宪法权力体制与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性质行政强制执行权涉及行政权与司法权之界分,从理论上讲,应该首先是一个宪法问题。从权力体制划分来看,在我国宪法体制中,包含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国家元首的权力、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国家审判机关的权力以及国家检察机关的权力等。其中,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享有行政权,而人民法院则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在权力体制中,  相似文献   

3.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时,必须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定程序办事,不能依长官意志办事。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应恪守公平、正义价值和法的精神,以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我国,管理国家、经济、文化社会事务是由行政机关通过行使行政权来进...  相似文献   

4.
宪政视野下的诚信政府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安树昆 《探索》2005,(5):180-183
宪政国家的标志是政府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用人民赋予的行政权力,严格履行职责,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维护公民和社会主体的利益;政府只有将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使行政权的行使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拥护。政府存在的合法性、正当性就是建立在人民或社会公众信任的基础上的,其整个活动也是以此为前提;诚信是政府的生命,政府的任何不诚信行为都会损害其合法性与正当性。  相似文献   

5.
行政权,可以说是国家权力系统中最重要的权力,其权力的运用与社会和广大公众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能否正确规范行政权,是能否保证行政权在正确轨道上运行,能否实现行政管理,国家管理法治化、现代化,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保障人民利益  相似文献   

6.
私法精神对行政权行使的渗透,使得行政权呈现私法化趋势,表现为行政组织的私法化、行政任务的私法化、行政行为的私法化以及行政救济的私法化;与此同时,在原本强调平等、权利、自治、契约的私权领域,行政力却介入其中,并对私权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出现私权行政化趋势,但其所涉范围、程度等有一定的限度。在上述两种现象的背景下,作为以行政权为研究对象的行政法学,其内容也必将发生变革,需要不断予以完善与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应跳出纯粹的公法范围,以全新的视野来研究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救济、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同时还要研究行政权对私权介入的条件、程度、标准。  相似文献   

7.
这个案例涉及到行政行为法律制度的程序问题。 为了确保行政主体正确行使行政权,法律为行政管理的实施设立了条件、措施、程序、效力及保障等规范,称为行政行为法律制度。其中不仅包括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的手段、目的、职责权限的实体内容,还包括对行政管理的过程,如方式、步骤、时限的规定,即行政程序规范。在行政管理中,人们容易忽略行政程序这个因素,认为其无足轻重,结果导致行政行为无效。  相似文献   

8.
行政告知制度作为行政程序制度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法律价值.它是立法者为了平衡行政权和公民权的不对称而作出的制度设计,是制约行政主体的行政权力,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推进依法行政不可或缺的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9.
方蕾 《世纪桥》2009,(24):73-74
行政告知制度作为行政程序制度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法律价值。它是立法者为了平衡行政权和公民权的不对称而作出的制度设计,是制约行政主体的行政权力,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推进依法行政不可或缺的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10.
龚艳  侯华楠 《唯实》2011,(1):84-87
二战以后,行政国已经成为各国行政权扩展后的一种普遍现象,而从古典法学理论开始就追求的法治国,在现代中国完善法治的进程中又有着重要的意义。行政权与法治权是一对古老的矛盾,是传统三权中最为强势的一对权力关系。行政权与行政国,立法权与法治国的纵向关系;行政权与立法权,行政国与法治国的横向关系;立法权与行政国,行政权与法治国的交叉关系是四者之间的基本关系范畴,而行政国与法治国的关系也是基于这个关系之上。  相似文献   

11.
引言行政行为 ,又称“公共管理行为” ,它是行政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基于行政行为的意义 ,不仅体现为法理层面的政府权力、即行政权的依法实施 ,也体现为经验层面的行政机构及其人员在履行管理职责过程中对行政权的具体运用 ,还体现为行政机构及其人员在行政对象(即行政法学所谓的行政相对人)于公共管理活动方面同行政权主体发生沟通与交往时作出的相关反应。因此 ,理解行政行为就必须将规范视角与经验视角统合在一起 ,必须将具体参与行政行为的双方统合在一起 ,即同时把从行政权主体出发所作的研究与从行政权受体出发所作的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行政合法性”既是行政法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也是行政法学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全方位和全过程地体现或反映在行政法所调整的国家行政领域里与国家行政权这一核心问题息息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上。它要求国家“行政人”及其公务员行使国家行政权资格的取得和行政权的运行,社会  相似文献   

13.
孙贤芹 《世纪桥》2012,(21):120-121
行政参与是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指公民有权参与行政行为的作出过程,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以期影响行政行为的作出。行政权存在已久,而行政参与并非与其相伴而生,行政参与有其产生的独特的背景与功能。  相似文献   

14.
法治行政是行政法的价值所在,实现行政权配置和行使的正当性是行政法的根本目标,行政诉讼产生的动力因在于实现行政法的这种价值诉求。因此,行政诉讼本质上是对行政公权正当性的救济,而行政权的正当性,最终必须通过国家公权伦理关系加以说明。所以,讨论行政诉讼的目的不能离开宪政制度的政治伦理、行政法制和行政法律救济制度的具体性,行政诉讼的目的是这种具体公权价值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法治行政是行政法的价值所在,实现行政权配置和行使的正当性是行政法的根本目标,行政诉讼产生的动力因在于实现行政法的这种价值诉求。因此,行政诉讼本质上是对行政公权正当性的救济,而行政权的正当性,最终必须通过国家公权伦理关系加以说明。所以,讨论行政诉讼的目的不能离开宪政制度的政治伦理、行政法制和行政法律救济制度的具体性,行政诉讼的目的是这种具体公权价值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税收法定主义原则发端于英国,主要被用于限制税收中行政权的独断专行,保障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后来逐步为各国宪法确认为一项基本的宪法原则。税收法定主义原则主要包括课税要件法定主义原则、课税要件明确性原则和课税要件合法性原则,在我国是有宪法依据的。税收立法经济中心主义可以用来解释税收法定原则在我国为何难以实现。明确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的宪法依据,废止不合理的授权立法,加强对授权立法的规范,制定统一的《税法通则》,是税收法定主义原则在我国实现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人权入宪"条款意义重大.从宪法发生史来看,人权是宪法的起点和归宿,宪法以人权保障为核心;从实证法角度分析,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文本都将人权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和宪法的基本原则.新中国人权保障的立法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宪法和人权不够协调等问题."人权入宪"将在很大程度上使宪法价值目标更加明确、逻辑体系更加严密、权利规范体系变得开放,使宪法和人权满足了各自理想的价值诉求和制度表达,这不仅是人权保障的进步,也是宪法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法治匡"信" 锋竞:政府诚信的本质,就是严格、完整、有效率地执行宪法和法律.现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已开始实施,各级政府应该按照<纲要>的基本精神,理顺依法行政体制,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和决策责任追究机制;完善对行政权的制约、监督机制,扩大行政立法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的公开透明度及公民参与程度;克服利益部门化倾向,保证法制的统一和政令的畅通;  相似文献   

19.
一、学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目的与要求《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仅次于宪法的二级大法。一切公共权力必须依法行使是现代法治的核心问题,行政权作为重要的公权力之一,必然也要依法行使。学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法制观念,认清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以充分发挥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在治理国家、促进改革和保障人权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要求学员了解并掌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理、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责…  相似文献   

20.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社会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的形成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但大多集中表现在基层社会的治理矛盾上,作为直接面对我国基层社会、行政相对人的基层政府,其行政权行使不但代表国家、政府形象,也从另一方面折射了社会大众对行政权的感受和认知,因此,使基层行政权行使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无疑是一个大的趋势,而基层行政权法治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必然纷繁复杂,本文仅从行政组织法角度,对基层行政机关的组织设置,权力关系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从行政组织法的层面上能够形成一些有益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