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4 毫秒
1.
闫艳 《求实》2014,(11)
时代性的言说语境预示着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取向。全球化交往时代的新特点、党中央执政理念"交往维"的凸显以及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全然观照,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交往取向"一枝独秀",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交往中的人、交往着的人、要交往的人。离开人的交往去谈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等于把人抽象化、简单化,更甚言之,即把人不当人。从交往的视角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2.
闫艳 《求实》2012,(3):74-77
交往环境是引发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结果的"信息源",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动活动的"大舞台",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以最终实现的"承载物"。营造出理想的交往语言环境、交往现实环境、交往虚拟环境以及交往心理环境,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3.
李宏强 《求实》2013,(1):87-89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自主独立性越来越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主体—客体"的模式转换为"主体—主体"的模式,即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目的还是实践活动有效性控制的根据。通过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活动模式,可以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交往中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交往式存在。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生成基础是交往实践。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交往。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现实感性的人。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极主体平等共在的交往性特征和虚拟实践性特征。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对于变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和运行方式,拓展发展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交往理论,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理论支撑点和方法论,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不仅解构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不合理之处,而且为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提供了学理依据;为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开拓了崭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求实》2013,(12)
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束缚了受教育者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探究理论的创新,追求民主、平等和符合个性成长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从交往实践的角度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又可以促进关怀、对话和参与等有效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教育者针对教育环境、目标、内容等变化引起的原有方法的不适性,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改进原有教育方法或创造新的教育方法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方法创新过程中应当遵循目标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导向性、合理性、有序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解释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种对象性教育方式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以及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则构建了交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为我们的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全球化交往发展十分迅速,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样也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全球化交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深化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立足全球化交往现实,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拓宽交往渠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闫艳 《求实》2006,1(4):71-73
长期以来,在“对象实践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客体”关系。这种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交往实践观”为我们解构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黎明新视界。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原则是人们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的任务以及沟通过程的特点、规律而制定出来的用以指导沟通活动的基本要求,对沟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主要原则有导向原则、民主原则、适应原则和弹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罗安佳 《世纪桥》2010,(21):104-105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发展阶段理论、交往理论以及交往实践观等为理论依据,分析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实现方式,并简要说明转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交往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文艺 《求实》2006,3(4):74-75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争论较多的前沿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交往关系的视角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为教育对象与教育者的交往关系,思想道德建构活动是通过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文章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要求出发,贯彻"四结合"原则,探索系统与要素相统一的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寻求"实践育人"的载体与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15.
以现代西方主体间性理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领域的主导方向之一,研究成果众多,值得借鉴,但也亟须认真反思。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迎合了众多人的口味,但与马克思相比较,显得黯然失色。马克思的交往实践思想立足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把交往行为奠定在人的实践活动当中,衬托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向,必将成为引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应包含两部分:一是体现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指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具有指导性或制约性的根本原则;二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方法的层次结构、功能作用、运行发展规律、构建模式、方法评估和发展趋势等关于方法的理论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应涵盖方法论、具体方法和研究方法三个部分内容,尝试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体系的名称。文章最后辑要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发展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的遮蔽、网络新媒体适切性的不足、育人协同性的缺失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亟待变革创新。江南大学在人本理念的指导之下,遵循"交往理性"话语原则、"使用与满足"传播策略、"互联网思维"时代逻辑,整合多方力量打造思政类校园文化脱口秀,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拓展新媒体育人场域、构筑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探索》2019,(6)
在现代性的社会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了脱离日常生活的"悬浮化"局面,克服这种局面的关键在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融合"。"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应然的合理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不外在于日常生活,"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本身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依托日常生活""借助日常生活"并最终"融入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使命。从实践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融合"需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批判与价值引领原则,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关切"为突破口,以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为中介,同时结合人们在日常生活领域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与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文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积极扬弃。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国锋 《探索》2006,(1):104-106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信念、行为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隐蔽性原则、法制性原则、服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