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新湘评论》2014,(13):62-63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学习出版社、党史读物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内容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观点与方法的统一上,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上,集中讲了三个重大问题: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韩庆祥 《求实》2016,(4):39-39
主持人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先后两次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光辉典范。中央党校的哲学学科具有辉煌历史和良好传统,拥有雄厚的历史积累,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也具有面向中国问题的历史传统和特色。在中国的哲学研究中,中央党校注重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逐渐形成了哲学研究的中央党校特色。在当前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时期,如何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建设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本期邀请中央党校两位学者,就“直面中国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这个主题进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贵明 《探索》2004,(5):130-135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的必要性,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流话语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话语的发展日益疏离。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资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流话语必然地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出现疏离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学术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也存在严重的疏离。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主义在向全球传播的过程中,因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与多种理论思潮的交溶过程中形成的多中心的、多家族的分裂对抗与共存的格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影响。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多元理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这二十多年来国际国内出现的深刻的变化。如何应对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格局,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学术理论界的主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正是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问题"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喜咏 《求实》2006,1(3):35-37
研究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的本质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过程中,必须把对“事实”作“问题”的分析与解答摆在首位。当前最大的现实是社会主义,必须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的内在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规律性、社会主义如何在资本主义全球化过程中发展壮大的战略课题等等重大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要反对事实和问题的分离、学术性与政治性的内在分离,反对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解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探究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实际需要,应以问题为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及其内蕴的实践逻辑,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本文深入讨论了上述问题。陈先达先生回顾了学术生涯中的一些细节,阐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实质与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实问题,很多观点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发展创新提出新的要求。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符号、思想观念与逻辑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语言系统能力、激发哲学思想生命力、完善哲学话语体系,将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通畅运行提供理路支撑。  相似文献   

7.
陈雷 《求实》2016,(2):40-48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哲学指导思想,是核心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处于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之中,构成一体两面的关系,与之共存共在,不可分离。然而,面对二者之间如此紧密的共在关系,时至今日,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现实中是何种现实性质的、何种政治地位的和何种哲学功能的这三个最为根本的问题的认识依然不够深入和彻底。因为现实生活中还不时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用论"的杂音,甚至还出现了抵制和取消之的思想态势。这就不仅仅需要从思想上对之加以重视,而且更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反思和分析,以辨明真伪,明断是非,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性认识,从哲学的理论高度来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地。这无疑是当前需要做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8.
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都需要确立两大"内在性"问题:(1)将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和所蕴含的中国化的哲学新思想等整合为具有内在统一和分析性的哲学形式与实质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2)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中国化过程中的核心和统摄地位.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长远健康发展、最终建构中国现代哲学等等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处于马克思主义整体中国化过程的核心和统摄地位,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和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也即马克思主义整体中国化健康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该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方面成果的哲学提炼和升华.这两大"内在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必须始面对的复杂性难题,它也直接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内在性"学术资源和由此决定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革命的道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指导;同样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指导。离开了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革命和建设都要走弯路和受损失。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所充分证明了的。一、五十年来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回顾当我国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新课题。应该说,我们党的领导同志和党中央,竭力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力求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此…  相似文献   

10.
冯景源 《新视野》2001,3(5):50-52
在谈到我国哲学研究的现状时,有同志提出,我国哲学现在处于贫困时期。对于这个看法,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一是因为这是我近年来多次思考的问题,二是因为其中涉及到的哲学现代化问题与我近年来研究的特色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基础有关。 一、中国哲学“现代化问题”概念的界定及其核心内容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的思考,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这个问题的提法是不是正确,或者说是不是科学;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的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的提法是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早就指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见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只有社会主义制底才能从根本卜解决得Bh常率的问题。”很显然,邓小平一直把社会主义方向作为人们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这是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那么,在引导人们由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和坚持社会主义这一价值取向呢?邓小平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了深刻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弓I导人们由“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  相似文献   

12.
孙麾 《红旗文稿》2012,(18):4-7,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眼睛。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孙麾在《理论自觉自信:中国学术新的思想高度》一文中,分析批判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所谓去意识形态化和以学术性的名义放弃现实关怀的错误倾向,认为这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中国学术应该在中国与世界普遍交往的格局中,构建新的话语体系,回答世界和中国的现实问题,塑造中华民族的自我精神和核心价值,增强中国学术世界性的思想力量。  相似文献   

13.
姜喜咏 《学习论坛》2009,25(3):55-58
当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推进过程中,有几对"关系"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世界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这些"关系"及其定位问题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拓展、深化的基础性前提性问题,对它们的理解和回答,特别是学术上的定位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学理建构的路径、目标、体系和结构,因而需要展开积极深入的讨论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最根本的一条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要解决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与人分离的唯物主义,而是与人统一的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二要解决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问题。理论和现实都表明,以人为本不属于资本主义的本质而属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以人为本的真正代表。  相似文献   

15.
天津社科院“作为思想体系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力图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角度去看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从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对应上看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以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等方面的理论贡献这个角度来开展研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看作一个思想体系,实际上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区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即基础理论方面的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理论创新)和战略策略方面的贡献(在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上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金秋十月,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央党校等单位联合发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理论研讨会,于22日至25日在上海举行。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就世纪之交人们所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里,搞其要者奉献给广大读者。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本质规定以及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反思历史经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本次理论研讨会的一个中心议题。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陈中立研究员认为,社会主义的命运维系于唯物史观。马克思创立了唯物…  相似文献   

17.
白刚 《探索》2012,(4):162-16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教科书体系的改革"到"经典文本的解读"、再到"研究方法的自觉"和"重大问题的探索"这一逻辑进程。在这一历程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步摆脱了旧教科书体系的束缚和西方话语模式的制约,开始了真正面向历史、面向本文和面向现实的理论反省和自我建构,从而使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了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时代,不论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还是从以资本主体性输出为原则的世界历史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迈进的全球发展新时代,都鲜明地昭示着从主体性向公共性转换的发展趋势。深度把握和反思时代发展趋势,在理论上超越当代哲学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阐明哲学基础,要求我们构建一种面向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公共性思潮的有益资源、立足新时代发展现实,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建构的立场和原则。建构的基本思路与理论框架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公共性话语的系统挖掘与梳理、马克思主义公共性思想与西方相关公共性思潮的对话比较、基于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体系构建,以及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阐释等方面。面向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哲学,必将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19.
巩固和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关系党的前途命运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面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生活中边缘化甚至"失语"的现象,需要回归话语人民性的本质属性,坚持话语的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从人民大众的话语需求出发,正确处理大众话语与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传统话语、大众的话语的关系,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升的维度,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学院哲学、体系哲学,而是问题哲学、实践哲学。它承认思想、价值是在现实的实践、生活和创造中展开的。生活是开放的、实践是流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也是开放的和流动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以问题为中心。问题不是意识的外化和主观的认定,问题根源于现实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都是建立在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科学解决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准确地把握和解决时代与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以不断变化的哲学来科学解答现代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