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玮 《世纪风采》2012,(10):29-32
“五讲四美”曾经是20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流行语。 这口号一提出来,很快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公认的指导原则。当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参加了这个以“五讲四美”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群众性活动。  相似文献   

2.
《福建党史月刊》2009,(10):44-44
1981年1月到福建主政的项南,正好见证了三明城市"五讲四美"文明礼貌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袁启彤说:三明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能成为全省全国的典型,就是因为项南同志亲自培育、总结、宣传、推广来的。当时,三明市民生活存在“十难”:办事难、住房难、购物难、行路难、休憩难、看病难、买菜难、买煤难、上公厕难、乘公交车难。新官的三把火,就从“破难”开始。在破“十难”、“五讲四美”搞得热火朝天的时期,项南多次来到三明,到街道、走菜市、访机关,对三明的变化大加赞赏。  相似文献   

3.
回答“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蕴含两个可能的思路,一个是反驳对哲学本性的质疑,另一个是增强哲学的问题意识。前者驳斥了人们对哲学的误解和矮视,后者饱含着对哲学的现实价值的期待,两者都涉及对哲学社会功能的理解。当代哲学“应用”反映了人们思考生活“是怎样”与“应当怎样”的智慧积淀.关注与时俱进的日常生活实践,融于生活又超越生活。当代哲学“应用”从应然角度确立追求的“路标”,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爱智慧”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1980年底,中共中央作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同时.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决策。于是,当时深入人心的精神文明建设口号“五讲四美三热爱”被提出。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结合自身特点,也提出了自己的精神文明建设口号,即“四有三讲两不怕”。随即,全国许多地区及多条战线也都根据自身特点,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类似口号。那么,这类带有数字的浓缩性口号源自何处、何时呢?当时,许多老将军都肯定地说,源自彪炳史册的“红军青年冲锋季”中的“四不五要三努力”。  相似文献   

5.
钟萍 《发展论坛》2002,(6):26-28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广大理论工作者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面向实际,大胆探索,深入研究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等重大理论问题。现将理论界有关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方面的观点综述如下。一、“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是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或组织对青少年的教育。它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产生,如英国的欧文早在1816年就开办了“性格学校”,美国教育家佛兰纳冈为青少年设立了“青少年城”。这些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由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剧变而带来的诸如父母工作,孩子无人看管等社会问题。我国早期的社会教育家如蔡元培、晏阳初、陶行知等积极推动了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的发展,其主要目的也是为解决当时青少年的社会问题。然而,我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青少年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需要对新时期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重新进行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7.
1900年,大教育家蔡元培的原配夫人因病去世。由于蔡元培学问高,社会地位又显赫,说媒者接踵而来。   蔡元培提出了择偶的五个条件。第一,女子须不缠足者;第二,须识字者;第三,男子不娶妾;第四,男死后,女可再嫁;第五,夫妇如不合,可离婚。这几条在当时的情况下,条条“离经叛道”,媒人们听后,无不悻悻离去。   但是,不管媒人们怎样看,外界人怎样非议,蔡元培毅然按自己的主张行事。过了一年,他访得江西黄世振女士,她不缠足,识字、善书画,蔡元培对他很满意,于是就顺利地定了亲。   蔡元培的婚礼,也是别开生面的。 …  相似文献   

8.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作为当今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在人们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人类社会正经历由原子(atom)时代向比特(bit)时代的转变。国际互联网及其拓展的广阔的“数字空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虚拟社会”。那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如何认识“虚拟社会”,如何处理“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以及怎样去应对互联网本身给传统社会学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虚拟社会的概念解读我国学者对“虚拟社会”已有了相关的研究,多数社会学者认为“虚拟社会”就是指“网络社会”,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它的虚…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是有史以来,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向往的理想社会。只要留意,便可从诗文、典籍及其传说中,见闻人与人、人与畜禽、人与大自然“责和”,以及“责和”的重要性和怎样构楚“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喻丹 《当代贵州》2012,(5):25-26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建议权 《当代贵州》:胡教授您好。1995年前后,您提出了一个“贵州现象”。您的这一观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您是怎样关注到这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的?您能回忆一下当时的背景吗?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现已成为国人的共识。和谐社会是古人对人类社会的一种向往。在中国文字中,“和”字是从“龠禾”简化为“口禾”,再从“口禾”转化而来的。“龠禾”的字义为人们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在庄稼旁边听听音乐、看看书,过上安定康乐的生活。这是当时人们心中对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追求,后来形成了一种“和”文化、“以和为贵”的哲学、“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直到现在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推动着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改革目标,其中的“社会治理”是个新概念。以往我们使用的是“社会管理”一词,现在用“社会治理”来替代,一字之改,显现出党对社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的结晶。哲学家所创立的哲学不能是由哲学到哲学的独白式的复调。而是要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纵现整个西方哲学史,以往的哲学家都不乏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但最后却都以要建立一种哲学的终极体系而告终。本文主要以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为基点,来分析马克思是怎样实现由“哲学的批判”到“社会建构”这一思想理路,并创建自己的唯物史观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02,(10):25-25
“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经济的、技术的概念。它表明的是生产力这种物质力量本身(包括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的发展水平,回答什么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即生产力的先进性;“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一个阶级的、政治的概念,它表明的是对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对生产力的发展所必然引起的社会经济后果的观点和立场。实质上是一个用怎样的世界观、历史观来看待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透析目前学界关心和争论的西方与中国“市民社会”的某些研究问题,梳理和澄清三个方面的认识:第一,“市民社会”仅仅是西方化的概念和产物吗?第二,“市民社会”的概念在当代中国需要重构吗?第三,当代中国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市民社会道路?进而论述构建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道路要正确理解和处理三对关系:一是“中国特色”和“西方道路”的关系;二是“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三是“市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青海高原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怎样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的情况下,确保社会稳定。让青海大地成为“和谐平安高地”,就成为摆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严峻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三结合”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常见的词汇之一,是当时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前途,也关系到许多人的政治命运.“三结合”的变化,也是当时政治气候的睛雨表。那么,“三结合”到底是怎样产生的?结局又如何?让我们用历史的目光来审视这一过程吧!  相似文献   

18.
程巍 《党建文汇》2005,(6):24-24
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把以前的“兼顾效率与公平”,改变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使这两者关系,由效率、公平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改变为效率处于“优先”的第一位,公平虽然也很重要,但处于“兼顾”即次要地位。这个新提法,是适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经济理论界也出现代表不同利益的声音。有些人借“优先”和“兼顾”之差异,有意无意地贬低、轻视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9.
1992年的“南方谈话”,可以视为一场自上而下发动的、以深化改革为目标指向的社会动员,对重启当时的改革开放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和凝聚人心的磁场效应。“南方谈话”准确抓住了突破改革僵局的社会动员着力点,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为深化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劲动力。当前的中国改革,又面临着与南方谈话时颇为相似的境地。两相对照,这对当前的中国改革不无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点是没有剥削。当代中国国情的首要问题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任务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突出社会和谐内涵,弱化阶级冲突内涵,“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