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市民社会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西方市民社会理论表现为政治共同体社会与私人领域两种状态,是一种抽象的理念性的人文关怀思想.马克思通过批判性地吸收与改造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实现了对其巨大的超越,从而使市民社会理论中的人文关怀色彩真正地接近现实的人,并更加的具体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从人文关怀的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概念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理论经历了前西方市民社会,即政治共同体社会与私人领域两种状态,表现出一种抽象的理念性的人文关怀思想.马克思通过批判性地吸收与改造前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实现了对其巨大的超越,从而使市民社会理论中的人文关怀色彩真正地接近现实的人,并更加的具体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从人文关怀的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3.
刘洪辉 《世纪桥》2009,(18):52-53
市民社会是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很多哲学家都对市民社会有过深入的研究。从西方思想家对政治国家,市民社会和法律发展理论的历史延传关系来看,对国家最为推崇的是黑格尔,他同时第一个在近现代意义上予以市民社会概念以丰富的内容,并从它与个人、国家的关系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市民社会,从而奠定了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石。而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对于马克思市民社会观和法律观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洪辉 《世纪桥》2009,(17):52-53
市民社会是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很多哲学家都对市民社会有过深入的研究。从西方思想家对政治国家,市民社会和法律发展理论的历史延传关系来看,对国家最为推崇的是黑格尔,他同时第一个在近现代意义上予以市民社会概念以丰富的内容,并从它与个人、国家的关系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市民社会,从而奠定了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石。而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对于马克思市民社会观和法律观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社团视角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历史上看,市民社会理论在某些西方国家中曾一度盛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发展,具有当代意义的中国市民社会理论已初露端倪,并日益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正视的实际问题.市民社会理论在中国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适应中国的历史语境.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将如何整合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作为市民社会主体形式的分析框架究竟哪一种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市民社会会以或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中国的现代化又将如何避免"两难"的症结?笔者将从社团的视角对以上问题进行尝试性的思考,并作出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6.
通过透析目前学界关心和争论的西方与中国“市民社会”的某些研究问题,梳理和澄清三个方面的认识:第一,“市民社会”仅仅是西方化的概念和产物吗?第二,“市民社会”的概念在当代中国需要重构吗?第三,当代中国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市民社会道路?进而论述构建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道路要正确理解和处理三对关系:一是“中国特色”和“西方道路”的关系;二是“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三是“市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民社会理论逐渐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理论热点。市民社会的研究在中国具有两方面的现实意义:其一是作为一种源于西方历史经验的社会实体,是否能够在中国的当代语境中加以建构;其二是作为西方话语谱系中的解释模式,是否能够用来理解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和现实。前者是社会建构方面的一种策略设计,而后者则是知识方面的一种理念预设。由于市民社会概念在引进中国之时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因此对其上述区别,在研究中缺乏足够的、自觉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求实》2015,(11)
"市民社会"概念始于西方,其含义不断演变,在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中,市民社会和国家并没有彼此之分,直到黑格尔将二者明确地区分开来,虽然他在《法哲学原理》中赋予了"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意义,但是他站在了"伦理观念"的角度来诠释市民社会,并没有离开他的"客观精神哲学",这也就导致市民社会理论停留在唯心主义范畴之列,并且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后来,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扬弃,赋予了新的含义,并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构建市民社会起着重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千百年来思想家们苦苦寻觅、渴望解答的问题,也一个是常思常新的问题。对西方市民社会进行历史性的梳理,目的不仅仅在于揭示西方市民社会及其理论变迁的过程与原因,更重要的在于揭示西方市民社会的精神与本质。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作为一种历史性范畴,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市民社会具有典型的西方传统,所以很多人对中国是否存在市民社会有不同的观点.实际上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已经存在市民社会形成和发展基础,同时市民社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全球化环境下,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却是我国要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到德国古典历史哲学,“市民社会”发生了从“建构”到“批判”的历史性转折.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继承与批判,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把黑格尔倒置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用现实和历史的视角,深入到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层面深化了市民社会,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予以了完善的科学概念并形成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2.
刘小倩 《学习月刊》2012,(24):32-33
“市民社会”这一概念不是葛兰西所创造的.是源于西方政治学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市民社会的概念不同。市民社会理论发展主要有二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基本概念梳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市民社会的概念进行了梳理 ,古典市民社会的概念到现代市民社会的概念的演进 ,为中国市民社会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笔者认为在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下 ,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立强 《求实》2006,1(7):4-6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吸收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及其全部理论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关于“经济关系”、“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和真正发源地和舞台”、“物质交往关系”的论断对我们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更提供了一种理想范式。  相似文献   

15.
李建国 《求实》2007,(11):34-3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借鉴和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以及现代西方市民社会理论中的一系列有益价值理念,着力培育和谐人格,为社会成员营造和谐的心灵与精神秩序,进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持久和谐的社会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16.
并非神话     
屈戎 《党史文汇》2005,(10):53-54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很有一些人为中国现代化和政治民主进程的缓慢焦虑,焦虑之余,也想了不少的办法,办法之一,便是构建中国的“市民社会”。据论者讲,市民社会原为中国本土所无,今之为用当从西方舶来。所谓“市民社会”及其功用,简言之,便是要求国家尽可能多的退出社会经济领域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民社会的日益发展,"以法治国"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现代法制的先驱毕竞源于西方社会,因此,我们只有认真研究了西方的经验,才能从中揭示出对我国法制建设有益的文化启迪.本文以"市民社会"为视角论述了西方现代法制的形成轨迹:城市管理为现代民主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城市契约开创了民主宪章的先声;市民阶级的形成滋生了现代法制的主体;市民阶级的争权运动确立了现代法律的权威;市民阶级的交往和本性加速了法律形式化的形成.可以肯定,本文将以自身独特的视角为中国法制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扬弃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批判市民社会的同时,指认了市民社会的历史意义,并以一种新的唯物史观阐发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过程中,是一个贯彻始终的概念,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具体表述有所不同.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其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创新以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进入了改革的时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应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对社会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弥补政府和市场的缺陷,西方国家兴起了善治的浪潮。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市民社会对当代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市民社会也在不断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过程中,研究市民社会对于社会管理的意义以及社会管理创新中市民社会的发展路径已经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20.
历史地看,市民社会是西方现代性发轫的最初形态,因而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也可以被视为对现代性问题的诊断。市民社会通常被看作由原子化个人拼合而成的社会,短暂受德国自我意识哲学影响的马克思洞察到原子式市民社会表达的虚假性。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的真正意义应是指以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其中,资本以特定形式将人与人联结起来的合理性问题就成为研究市民社会中现代性问题的实质。因此,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就指向了资本主义社会整体的内在结合方式问题。对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是历史性地而非单纯理论性的,真正的社会共同体也只是用另一种特定的结合形式代替资本主义的资本这一结合形式的共同体,仍需要来自历史实践活动基础上的总体性变革。以此观之,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现代性批判为近代中国走出西方现代性框架定下了基调,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