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亓常宏 《奋斗》2012,(11):51-52
今年上半年,农垦牡丹江局考察团来到河南林州(原林县)考察红旗渠。考察中。我们深深地为红旗渠精神所震撼,更为原林县县委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带领全县人民于艰难困苦中建功立业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所感染,所触动。一、群众路线成就了红旗渠大业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十万林县人民,苦战十载,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并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2.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红旗渠盘绕太行山流淌已经近30年了。30年来,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与近年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像红旗渠水一样滋润着林县人民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正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入关键阶段,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笔者来到河南省林州市,现场学习、体验和感受红旗渠精神,还有幸在红旗渠干部学院见到了88岁高龄、林县县委原书记杨贵同志。一次次感同身受,一次次激动不已,大家被伟大的红旗渠精神震撼着、感动着。语言豪迈,重新安排林县河山。1954年,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当时的林县穷山林立,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关心林县地方病防治、红旗渠建设和干部的成长杨增和郝建生周恩来生前十分关心支持林县的工作。他对防治食管癌病、红旗渠的建设及林县干部的成长,倾注了很多心血。1957年11月15日,周恩来阅看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的全国山区生产座谈会简报时,看到中共...  相似文献   

5.
关于红旗渠,人们已做了许多文章。今日所以再提红旗渠,是因为林县新的“红旗渠”的故事打动了我。 80年代,林县实施了第二个“红旗渠工程”:13万建筑大军打入全国25个省市的250个大中城市,创收40亿元。在北京,不少  相似文献   

6.
叶春涛 《学习论坛》2006,22(5):58-61
中原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林县人民与干旱斗争的历程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历史渊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林县人民培养造就的革命精神是红旗渠精神形成前的酝酿,新中国成立后当家做主的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豪情壮志与具体实践,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客观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是红旗渠精神得以形成、发展的根本保证。红旗渠精神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正>红旗渠是一项巨型的水利工程,位于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境内。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自古就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地区,极度贫困。1959年河南大旱,林县人民政府决定从山西平顺县侯壁断下,把浊漳河水拦腰截流,劈开太行山,修建一条长70.6公里,宽8米,深4.3米,引水量为25立方米/秒的总干渠,即红旗渠(取自"高举红旗,勇往直前"之意),以彻底改变干旱缺水的状况。此计划得到河南省委的大力支持。山西省委也同意了林县人民的请求。  相似文献   

8.
走近红旗渠     
昔日:林县女孩一生只能洗三次脸,那就是出生时、出嫁时和出殡时今日:在红旗渠一脉生命之水、幸福之水的浇灌下,林县走向了富饶红旗渠精神将激励我们决胜"十三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前夕,我们来到了红旗渠,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  相似文献   

9.
<正>在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是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方,而林县人民修建的"红旗渠",则更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红旗渠建成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说它是"人工天河",是中国农  相似文献   

10.
政声人去后     
杨贵是“人工天河”、“人间奇迹”——红旗渠工程的主要决策者和组织指挥者。在他任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战天斗地,修建贯穿全县、全长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彻底改变林县“水贵如油”的局面,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张晓娜 《廉政瞭望》2011,(10):60-61
50年前,红旗渠的名号响彻大江南北。50年后,红旗渠吹响重修号角。是为政绩还是为民生?被逼出来的红旗渠红旗渠是特等劳模张买江的珍贵记忆。而在各种关于红旗渠的版本中,张买江是一个传奇人物。出生在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桂林镇南山村的张买江,11岁时就常常挑两个葫  相似文献   

12.
正"红旗渠",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它位于河南省林州,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后改为林州市)人民开挖的一条"人工天河"。该渠修建在太行山山腰的悬崖峭壁上,将浊漳河的水引入严重缺水的林县,彻底解决了林县人吃水难的问题。当时,在极端艰苦的施工条件下,林县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遇山凿洞,逢沟架桥,创造了人间奇迹。红旗渠,是艰难岁月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也是创新思维的伟大音符。这一"中国水长城",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16年元月,红旗渠风景区入  相似文献   

13.
《奋斗》2015,(6)
<正>今年4月5日,红旗渠通水已满50周年。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杨贵和红旗渠精神。当年的县委书记杨贵于时隔几十年后的上世纪90年代重返林县,受到极其隆重的欢迎,成千上万的群众闻讯后,从数十里之外的山村蜂拥而来,甚至山西、河北的部分群众也从百里之外赶来,礼堂内外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总理生前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红旗渠早已全国闻名,而她的缔造者杨贵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5.
1969年7月,工程历时10年、总长度“可以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的河南林县(今林州市)红旗渠竣工。红旗渠与南京长江大桥一道被周恩来总理自豪地誉为“新中国的两大奇迹”。但目前,“红旗渠”隐现的断流危机日渐突出。  相似文献   

16.
《世纪风采》2009,(4):35-38
在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修建的“红旗渠”,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红旗渠建成后,周恩来说它是“人工天河”,是中国农民的骄傲,并把它称为当时中国的两个奇迹之一。周总理这里说的两大奇迹,一是指南京长江大桥,另一个就是指林县的红旗渠。而这个奇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相似文献   

17.
正红旗渠是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的成功兴建,不仅展示了河南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而且体现了林县县委敢想善干的创业精神,以及破解全县长期干旱缺水难题的社会治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重温红旗渠的故事,总结其中诸多创造性的社会治理措施和经验,对新时代领导干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等等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深秋时节来到河南林州(原林县),太行山上层林尽染。站在山脚抬头望,“人工天河”红旗渠在山腰间逶迤前行,滋养着林州大地。林州市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国家二级文物——当年建设红旗渠的劳动模范任羊成用过的除险铁钩。钩面撞击险石留下的痕迹,镌刻着一段不朽传奇。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先后有30多万人次的林县儿女自带工具,自备口粮,风餐露宿,在太行山中苦干9年多,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  相似文献   

19.
瓜田 《前线》2007,(12)
前些日子,瓜田先生有机会参观了全国闻名的河南林县红旗渠。一个贫困的农业县,在极度困难的岁月里,连续奋战十年,硬在太行山半山腰上啃出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从而一举结束全县上千年干旱缺水的  相似文献   

20.
杨震林 《党建》2023,(7):34-36
<正>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极端困难条件,以大无畏的气概引漳入林,历时近10年在太行山上建成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彻底解决了严重缺水的历史难题。红旗渠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留下了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