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结束以来,联盟与分化联盟的思维始终贯穿于美国历任政府的国家安全政策之中。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之后,其外交安全战略虽尚未定型,但在国际安全层面仍然延续了联盟思维。本文认为,楔子战略是美国目前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目标是在亚太地区实现联盟预阻,即致力于预先阻止亚太地区形成任何反对美国的潜在安全联盟或联合。楔子战略的具体运行机制主要依靠"选择性调适"型楔子战略的"认可"及"补偿"两种手段,对目标行为体施加分化压力,在利诱一方的同时施压另一方,并利用美国在特定国际政治议题上的立场,撬开并扩大目标行为体与相关国家之间的罅隙,从而获取战略利益。尽管中国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但美国基于威胁制衡理论及联盟预阻思维,仍然寻求在中国与其他亚太国家之间打入楔子,以谋求其自身在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利益。对此,中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并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2.
联盟政治是当前国际安全领域的研究焦点,近年来国际关系研究者从联盟维持的动力、内部凝聚力、制度化程度、联盟内部管理等视角提供了许多新的见解,提升了联盟政治研究领域的理论化水平和现实相关性。在《比铁板一块更糟糕:亚洲的联盟政治与强制外交问题》一书中,柯庆生以联盟内部凝聚力为核心解释变量,探讨了联盟的内部关系对强制外交效果的影响,指出联盟内部缺乏团结和不协调会增加地区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导致现有冲突的升级和延续。借助大量的原始档案和相关研究,作者利用冷战时期的中苏同盟与美国主导的东亚联盟之间的互动来验证这一有悖常识的论断。尽管该书的案例分析侧重于冷战初期,但是为我们审视冷战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该书的研究问题和理论解释对理解当今东亚地区的国家关系特别是中国与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之间的互动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章波 《当代世界》2015,(12):37-39
<正>冷战后的世界秩序中,美国的霸权使得俄罗斯和伊朗之间形成事实上的战略联盟,俄罗斯和伊朗的关系有明显的战略意义。俄伊两国在地理位置上邻近,在地缘政治、能源战略等方面有密切的合作。伊朗是俄罗斯重要的市场,是继中国和印度之后俄罗斯国防工业的第三大客户。俄罗斯和伊朗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可增强两国把能源作为外交武器的分量。更重要的是,伊朗需要俄罗斯在地区和国际层面上给伊朗支持,以应对两国共同的安全担忧。2015年7月14日,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中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和其他资料,考察了毛泽东时期中国特色的国际安全合作模式——准联盟外交。受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国家利益、安全威胁认知及美苏对抗态势的共同影响,中国的准联盟外交战略旨在获取外部战略资源,可大致分为与亚欧中小社会主义国家的准联盟外交、与民族独立国家的准联盟外交和与西方国家的准联盟外交三个阶段。经济和军事援助是中国开展准联盟外交的主要手段,首脑外交是辅助手段。中国的准联盟外交战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由于其忽视合作机制的作用,当中国和准盟友国内、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时,准联盟外交往往随领导人意志的变化而出现波动并最终走向消亡。另外,中国领导人对国家安全威胁与利益的判断常常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且过于强调经济援助而不是互利合作,导致建立在经济援助之上的准联盟外交所获取的战略收益常被支付的高额援助所抵消。  相似文献   

5.
蔡鹏鸿 《当代世界》2013,(11):26-29
一、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演变及内涵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亚太战略,包括政治、经济和安全战略,做过多次调整。1990年代初,美国提出过"扇骨扇面"亚太战略,以美日安全联盟为主扇骨,北有美韩,向南则有美菲、美泰和美澳联盟,实际上承袭冷战时期美国主导下的双边安全同盟。扇面强调美国主导下的亚太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6.
吴琳 《国际展望》2024,(1):97-114+160-161
冷战结束后,东亚安全秩序经历了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从美国强化日美同盟,牢牢掌握地区安全主导权的霸权秩序;转变为美国联盟体系依然占主导地位,但同时允许东亚地区合作兼容发展的复合秩序;再到2017年以来美国联盟体系转型且不断冲击东亚地区安全合作,从而形成竞争秩序。中国是东亚安全秩序变迁的直接推动者,通过管理中美关系,推动国际权力和平转移,重建地区国家政治信任,以新经济关系促进新安全关系,以及和平解决争端,塑造地区安全的多边治理框架,中国逐渐从权力、关系和治理三个维度建构自身的地区角色和地区战略。为了防止竞争性安全秩序进一步向对抗和冲突方向演变,中国应以维护地区秩序稳定为首要目标,在保持自身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新安全格局的构建,并聚焦全球安全倡议的重点合作领域,拓展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方式和路径,为推动东亚地区从竞争性秩序向包容性秩序的变迁而创造条件、积蓄能量。  相似文献   

7.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后,逐渐将前任政府的"亚太战略"升级为"印太战略"。美国印太海洋联盟具有向网状结构转化、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目标、以海上安全合作为战略重心的特点。美国印太海洋联盟可能对中国周边热点问题、海上安全环境和推行"一带一路"倡议产生影响,中国需要采取措施,通过采取一国一策分化联盟、推动中美海上安全合作、加强中俄海上安全合作、发挥其他多边机制的对冲作用等方式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8.
亚太安全合作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时,国际关系学者往往更为关注美国主导的双边安全体系。事实上,冷战后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进程逐步超越了冷战时期的传统合作方式,开始接受多边、合作性的安全手段。这股新的安全潮流正冲击着这一地区的所有行为体。尽管未来亚太地区未必能建立起约束力较强的多边安全体系,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地区已不大可能退回到冷战时期近似相互隔绝、纯粹的双边安全状态中。因此,要完整地理解亚太地区的安全政治,我们必须关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实践,把握冷战后亚太多边安全的特殊模式及形成的动因。一、既有研究概述冷战结束之…  相似文献   

9.
新型大国关系是冷战结束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处理大国关系新的战略思维和国际关系的新模式,是在2012年中美第四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由中美两国共同提出的,是加强双方的信任与合作,开辟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直接理论基础是相互依存理论。新的全球安全理论是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理论来源。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实现路径在于推动共同应对公共安全威胁,持续拓展中美两国共同利益,建立中美两国领域广泛的安全互信。  相似文献   

10.
张艳璐 《国际展望》2015,(2):97-110,149
欧亚联盟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俄两国为实现复兴而实施的重要战略。二者不仅存在地缘交叉,而且功能近似;尽管如此,二者又各具特色,存在本质性的区别。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二者可以且必须形成一种通过良性竞争实现稳定的复合型共生关系。为了实现与欧亚联盟的共生发展,中国应在设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充分考虑俄方的利益和欧亚联盟的制度设计,有针对性地安排自身的制度框架,并在积极参与已有规划项目的同时,提出独具自身特色的发展规划,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欧亚联盟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功能上的过度重复,增强二者的互补性,提高二者的共生动力。此外,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还应重视人文交流,增进民族间的彼此认同,减少因误解而造成的非必要冲突和竞争,从而推动欧亚联盟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苏开华 《当代世界》2010,(12):39-41
2010年11月2日,英国首相卡梅伦与到访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在伦敦签署了两项期限长达50年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防务合作协}义,它不仅为爱恨交加的两国关系史谱写了新的篇章,而且也在国际上首次做出了深层次、宽领域双边安全合作的有益尝试,从而将冷战后以集体安全、合作安全为主要表征的人类新型安全观由理论构想推到了现实层面。  相似文献   

12.
中俄两国已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双边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形成地区命运共同体,对发展两国经济关系、巩固两国政治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二者对接的实现需要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合作以提供物质保证,建立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自贸区是重要的经济基础。中国应利用已有的多边合作机制和人文交流机制,减少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夯实民意基础。中国稳健的经济活力是实现二者对接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美国主导的"五眼联盟"正在由传统的情报搜集与共享机制向泛安全化的政治外交联盟机制转型,其合作内容与联盟规模都呈扩大化趋势。由美国主导的对华竞争是"五眼联盟"转型的主要动因之一。作为"五眼联盟"中综合实力最弱、地位最边缘化的成员国,新西兰的对华政策也受到了"五眼联盟"转型的影响。在联盟压力、地区安全考量以及经济利益诉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新西兰一方面选择跟随和借助联盟的力量来制衡中国,另一方面也致力于追求相对独立自主的对华政策,在实践中试图灵活而谨慎地把握对华政策的尺度,尽量避免中新关系像中澳关系一样受到严重冲击。这一看似摇摆的立场实际上完全符合新西兰的国家利益与外交传统。未来新西兰的对华政策也将继续随着"五眼联盟"的转型而推进,致力于在联盟合作与对华关系之间保持平衡,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会遭到来自联盟的排挤与压力。  相似文献   

14.
拜登政府将中国视为“最重大的地缘政治挑战”,在“联盟制华”与“以台制华”方面双向发力。作为同盟体系的核心,美国不断提高美日澳三边安全合作的制度化水平,以共同应对所谓中国威胁。出于相似的遏华战略偏好,美日澳正在通过议题联合介入、国内制度疏通、双边短板补足、三边同盟构筑、实战演练导向等路径,愈加细致深入地推动涉台安全协作。然而,三国的相关合作上限既会受到美国内政优先以及日澳的认知落差等“软约束”限制,也会受到联盟扩散导致的“衰减效应”以及日澳国内法制等“硬约束”牵制。可以预见的是,在短期内,美日澳的涉台安全合作会不断提速升级,但在是否以及何种程度共同协防台湾的问题上将继续保持适度的战略模糊。  相似文献   

15.
刘珂欣 《法制博览》2015,(8):114-115,113
在航空自由化的趋势下,为了生存与发展,部分航空公司选择联盟的方式巩固其在航空市场中的地位。但航空联盟消除或减少竞争的影响使其备受"垄断"责难,因此,对航空联盟的反垄断审查不可避免。只有获得相关机构的反垄断豁免,航空公司之间的联盟才能够实现。尤其在美国、欧盟等航空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反垄断豁免具有特有的审查机构、程序、内容以及法律规制。通过对中外航空联盟反垄断豁免政策的比较分析,寻求国外制度对我国航空联盟反垄断豁免法律制度建构的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探讨美法关系与冷战的终结。现有的冷战史研究明显忽略了法国在冷战结束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回顾和考察冷战后期美国和法国对苏联东欧的政策、德国的统一进程以及冷战后初期围绕新的欧洲秩序美法之间出现的分歧和竞争,可以发现,虽然法国的实力和影响力都不足以和美国相提并论,但是美法两国的角色是互相补充和支持的,对于冷战终结法国同样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总而言之,研究冷战史不能只着眼于美国,也应关注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17.
在海湾战争中建立的反伊拉克军事联盟,由于一些国家不赞成美国遏制与打击伊拉克的政策而逐渐解体。这次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遇到一些国家的抵制。原来反伊拉克军事联盟的成员成为反战阵线的“斗士”。美国的基本价值观受到质疑。另一方面,美国又在寻找新的“志愿者”。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分歧乃至对立深刻地反映了国际关系格局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8.
该文是作者以提交给2010年5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替代全球化运动与韩国的替代思想"会议的论文为基础加工而成。文章讨论了合作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以及欧洲国家采用合作发展战略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合作发展的经验和前景。当前的国际经济制度和国际经济关系的运行方式不利于第三世界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以委内瑞拉、古巴和玻利维亚为主导的八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正努力建立一个美洲玻利瓦尔联盟(ALBA)的原因。提出  相似文献   

19.
姜述贤 《当代世界》2021,(11):76-78
中国与孟加拉国是传统友好近邻.1975年10月4日,中孟两国正式建交.建交46年来,中孟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两国高层交往保持良好势头,经贸和投资等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化,人文交流日益扩大.孟加拉国人民联盟成立于1949年,前身为巴基斯坦人民穆斯林联盟,创始人是大毛拉哈米德·汗·巴沙尼和穆吉布·拉赫曼.1972年孟加拉国独立后人民联盟成为执政党,穆吉布·拉赫曼成为首任总统.1975年穆吉布·拉赫曼因军事政变遇害,该党陷入低谷,沦为在野党, 1981年穆吉布·拉赫曼长女谢赫·哈西娜出任党主席.冷战结束后,人民联盟表示愿与中国共产党进行接触,人民联盟副领袖萨马尔·阿扎德在推动人民联盟与中国共产党交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美国新保守主义外交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保守主义外交理论以冷战的结束为分界线,分为冷战期间与冷战后两个阶段。冷战时期是新保守主义外交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核心的外交理念——反对共产主义和提倡美式的民主价值都形成于这个阶段。在冷战后,面对美国一极独大的局面,新一代的新保守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政策主张。“单极世界论”和“新帝国论”成为其两大支柱性理论。然而,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缺点使新保守主义指导下的外交政策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批评,但鉴于新保守主义是在美国冷战后几十年的政治斗争中形成的一种颇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政治思潮,所以美国近期的安全观和安全战略都难以消除新保守主义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