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加坡虽是南海争端的非声索国,在南海问题上也没有主权诉求,但近年来在其外交表态中多次将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与航行自由视作自身的核心利益,并借助"东盟成员国"和"中美平衡者"等身份提升其在南海问题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既有其多元利益诉求和地缘政治考量,也体现出其相互交织甚至矛盾的多重身份定位。本文从双边、地区和全球三个层次分析了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和立场,并从国家身份定位、利益诉求与外交政策互动的视角,探究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的多重身份定位与利益诉求,以期研判其南海政策和中新关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在南海维护国家利益的行动要把区域战略与全局战略紧密联系起来,把握好两个大局,即和平发展环境的大局和与东盟关系的大局。要破解当前的困局,中国须成为能为南海地区国家和其他利益相关国家提供航行畅通和航行安全"公共产品"的主要国家。不仅仅是自己单方面宣布和实施,未来还应该主动和积极推动建设南海合作公共产品的发展,把它作为推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的重要议题和内容,逐步发展共同参与的南海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东盟与中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以下简称东盟)是东南亚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性组织,现已发展成为维护地区和乎与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东盟与中国的关系,是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重要组织部分。特别是在冷战后的今天,东盟同中国政治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与加深,将直接影响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4.
奥巴马政府高调介入南海争端,公开其在"南海行为准则"问题上的政策立场,敦促各方尽早达成一份"完整而有效"的"行为准则"。美国通过将该行为"合法化",主导该议题话语权,以及整合东盟内部统一立场等举措,积极推动"行为准则"的制定进程。"再平衡"战略下美国在"行为准则"问题上的政策呈现一系列鲜明特点,如以"全政府联动方式"推行其政策,力主"协同性外交"展开磋商,以"协调者"之名行主导者之实,政策高开低走等等。经过奥巴马政府的努力,美国强化了菲律宾、印尼等国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盟的立场统一,也对中国的立场和政策调整产生影响。美国未来将会延续其基本政策立场,特朗普政府在"行为准则"问题上的介入有望弱化,目前其政策举措缺乏其他配套策略,对东盟及相关机制的重视减弱,并且鼓励其他域外大国发挥作用。中国应抓住机遇进一步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态度,排除干扰,以中国方案助力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正>东亚已经提前进入多极化时代。作为东亚多极力量中的一极,东盟可以促进各种力量的平衡,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继续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可以促进各成员国的团结以应对更加复杂的局面。今后,东盟能否在地区与全球事务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取决于几个因素:一是东盟内部的团结;二是大国关系的稳定与良性发展;三是该地区各国经济继续维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各国政治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6.
赵国军 《国际展望》2013,(2):84-100
冷战结束前,南海问题并未进入东盟的议事日程。自1992年首次关注南海局势以来,东盟正逐渐加大介入南海问题的力度,逐渐形成了南海问题的"东盟化"构想。根据这一政策构想,东盟希望按照"东盟方式"确立的原则解决南海争端,同时以国际法编织的规则网络约束中国在南海的行为。东盟既宣布在南海争端中保持中立,又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表明它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心态。东盟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背后的驱动因素,既有东盟作为地区组织的总体利益考虑和东盟部分国家的推动,也有区域外大国的干预。从长远看,南海问题"东盟化"面临着内部分歧严重的困难,但短期内却极有可能为东盟创造进一步介入南海问题的机会,特别是通过制定南海行为准则而深度介入南海问题。南海问题"东盟化"可能使中国今后在处理南海问题时不得不面对更多来自东盟"集体行动"的压力。中国应在南海问题上坚守底线,利用好围绕南海问题的两组矛盾,抓住关键国家,推动东盟在南海问题上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东盟的大国均势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东盟成立以来,其对外安全战略发生过几次大的转变,即60年代的对美依附、70年代的自由中立、8u年代的区内和平,进入90年代,则是大国均势战略(或称大国平衡战略)。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力求聚集所有大国势力,使之相互制衡,平等对话,友好协商,从而实现相互信任和理解,和平解决分歧和争端,共同参与建构和维护亚太安全新秩序,东盟则在其中周旋和协调,扮演平衡者的角色,发挥主控中心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是     
《南风窗》2012,(19):18+20
高层High Level胡锦涛中越关系因南海争议出现一些困难,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新华网电,国家主席胡锦涛9月7日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会见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就巩固和发展中越关系坦诚深入交换意见。胡锦涛强调,近来,中越关系因南海争议出现一些困难,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要坚持政治解决南海争议,坚持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道路,坚持双边谈判和友好协商,坚持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大局。在当前形势下,双方要保持冷静克制,避免采取任何使争议扩大化、复杂化、国际化的单方面行动,不使南海问题影响东亚合作和地区稳定大局。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所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对西沙、南沙群岛的归属作出了明确的法律安排。基于此,中国对西沙、南沙群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然而,近年来在越、菲等南海沿岸国推动下,在美、日、印等国的介入下,南海问题日趋朝国际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强调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端,成为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正自2015年确立新安保法案以来,日本介入南海问题的立场和态度愈发明显。日本不仅谋求将南海问题国际化,而且还积极拉拢相关南海沿岸国向中国施加压力,其行动对维护南海和平稳定起到极为消极的影响。对此,中国需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政策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1.
中东是全球安全问题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中东地区的冲突解决主要有三种路径——"以实力促和平""以民主促和平"和"以发展促和平"。"以发展促和平"强调"发展赤字"是引发冲突的主要根源,经济社会发展有助于维护国家稳定、化解社会矛盾和推动地区冲突解决,从而在国家和地区层面上将发展带来的经济红利转化为安全红利。该理念倡导发展与和平的联动性、"输血"与"造血"的两重性、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渐进性。中国在中东"以发展促和平"的实践分为国家和地区两个维度。在国家层面,中国主张尊重中东国家的发展权,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为抓手,通过发展援助等增强对象国治理能力;在地区层面,中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平台,促进区域设施联通,建立利益共同体,逐步实现地区和平。"以发展促和平"理念基于改革开放40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的重要方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参与东盟一体化军事组织以及联合国领导的维和行动,泰国皇家武装部队在地区和平与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01年以来,泰国皇家武装部队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泰国皇家武装部队现在更加积极地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和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一些泰国部队目前正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参与支持战后重建维和行动。  相似文献   

13.
储昭根 《南风窗》2011,(25):29-30
中国是美国唯一有实力且有能力的潜在全球伙伴,中国手中有的是筹码,这是其它国家无法奢望的。中美可以通过谈判、妥协与合作来解决问题。1月1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东亚峰会上就南海问题阐明中方明确的、一贯的基本立场和主张:中国永远不谋求霸权,反对任何霸权行为,将始终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恪守《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本地区有关国家在南海存在的争议,是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应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予以解决;外部势力不应以任何借口介入南海问题。中方希望各方都能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相似文献   

14.
加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与东北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相接,共有陆海邻国20多个,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周边安全环境最复杂的国家之一。而东南亚地域则是中国陆海邻国中最多的地区,该地域既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与中国历史文化又有特殊渊源,因而成为中国周边环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周边”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首要的对外战略目标。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对维护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促进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东亚、乃至亚洲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也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里仅从国际关系层面上对加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特殊意义做一宏观分析。  相似文献   

15.
所谓亚太格局,是亚太地区国家在生存与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地区性的、表现较为稳定的国际秩序,这种秩序得到了该地区内大多数国家的认可。这种认可其实就是区内各国在维护秩序稳定运行中所具有的地位及其发挥的作用得到了承认。在这种秩序建立和稳定运行过程中,大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秩序是靠实力支撑的,大国对秩序的构建与维护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在格局转换过程中,经常伴随着动荡发生。动荡是格局调整或重建过程中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贡献日益显现。中国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且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在维护非洲的和平与安全方面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国际社会未能予以应有的评价,西方有的学者反而批评中国在非洲只顾自己的经济利益,对非洲的和平与安全“漠不关心”。本文着重探讨中国参与非洲热点问题解决的现状、特点及意义,试图对该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同时,也是对西方指责的某种回应。  相似文献   

17.
朱锋 《当代世界》2016,(4):10-15
正近年来,随着美国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出台,东亚地区安全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即同盟政治进入了新的战略活跃期。东亚地区安全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南海局势紧张的根本原因。在此背景下,维护中国周边安全的和平与稳定,迫切需要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美关系与东亚地区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关系是东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决定性因素,正如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先生所称:“中美关系是东亚地区最关键的双边关系,稳定的时候,整个地区就会平静无事,紧张的时候,整个地区也会不安定”。冷战后东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基本稳定和经济繁荣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中美关系所发挥的稳定作用,中美关系的健康因素日益居主流地位并呈上升趋势。但也要指出,东亚的危机和安全隐患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美关系的矛盾与欠缺。  相似文献   

19.
潘正祥  李勇 《当代世界》2009,(12):63-65
胡锦涛主席2009年6月在俄罗斯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指出,经过数年发展,“上海合作组织生机活力日益焕发,维护成员国和平发展权利、促进地区安全稳定、推动互利共赢合作的作用不断加强,成为欧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建设性机制之一。”推动上海合作组织不断深化合作,使之能够长足进步的动因是什么?本文拟从地缘政治格局、非传统安全、经济利益等方面予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吴莼思 《国际展望》2015,(2):19-33,146,147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亚太地区涌现出一系列新的安全矛盾,特别是国际社会高度聚焦的南海争端、钓鱼岛冲突以及中美战略竞争。笔者认为,当前亚太地区面临的安全挑战要复杂得多,其背后是正在渐获动力的亚太安全架构转型。从内涵上看,亚太安全架构的转型带来了四方面安全挑战:权势转移引发的安全竞争、领土领海争端的集中爆发、地区国家政治转型的安全后果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安全问题。尽管发展方向尚不明确,亚太安全架构的转型仍显现出两个重大趋势,即亚太地区的冷战结构正逐渐为一种后冷战结构所替代,亚太安全架构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正逐渐由美国主导转向由亚洲国家主导。要推动亚太安全架构朝向更加合理与自主的方向转变,亚太地区应进一步凝聚共识,积极打造符合21世纪和平发展特征的规则体系,推进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建设,不断提高维护地区和平安全的能力,为真正承担起维护亚太和平安全的责任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