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方朔 《南风窗》2012,(21):93-93
一个无阶级的平等社会是不可能的梦想,中国人不要再做这种梦,中国人要做的是理想的精英社会之梦!以前我读了两汉早期思想家贾谊的《陈政事疏》,后来又回头读了《周礼》,才发现日本当年武士阶级的切腹,其实是源起于中国的周朝。周朝时,周公制礼,奠定了人类最早的统治哲学与制度。它把人分成两类,一类是统治阶级,另一类则是被统治阶级。对于被统治阶级,要用法来约束,而对统治阶级,则要靠礼。周朝所谓的礼,不只是礼貌、  相似文献   

2.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剥削阶级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作为国家政治实体来说,都还有着共同的三个方面:维护本国的生存与繁荣,在国际关系中遵守国际关系准则,在国家行为时考虑全人类的利益。我们就把这种国家都得履行的三个责任叫做国家的历史责任。海湾战争各国之行为表现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国家历史责任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学领域中存在着两种文化批判理论,它们都阐释了文化观念与实践的关联性,并最终将社会不平等合法化了。然而,它们的结论却是完全对立的。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认为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种统一的大众文化,不同的阶级共享由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所形塑的相同的思想观念和实践。这就创造了一种物化文化,它在标准化的、批量生产的、全员消费的商品假象之下掩盖了不同阶级在权力和财富上的真正差异。与此相反,布迪厄则继承了韦伯的理论传统,认为现代社会的文化以差异性为特征,不同的阶级在消费不同品质的文化产品类型。这种有差别的、分层的文化让统治阶级的成员优于其他阶级的成员,继而使他们的文化具有卓越的品质,最终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的合法化。  相似文献   

4.
自恩格斯发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来,建立国家的目的、国家的功能、国家形态以及国家的性质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以恩格斯的国家理论解释现代国家时,需要对比它们是否符合恩格斯所说的国家特征。在恩格斯时代,民族国家在欧洲尚未普及,而如今已经成为主体国家形态。恩格斯以科学实证方法研究国家性质,因此发现了国家有时不进行阶级压迫和剥削而是独立于不同阶级而进行调停的例外现象。这种例外现象是否正在成为今天的普遍现象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剥削阶级所享有的特权包括等级特权和资本特权两种基本形态,通常表现为优先权、垄断权和豁免权,资产阶级以资本特权取代等级特权,并未改变特权的阶级压迫本质,无产阶级不仅要消灭一切阶级特权,还要消灭阶级本身,最终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的反特权思想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反特权斗争的理论基础,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执政要求,蕴含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平等价值取向,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6.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着眼于人类卫生健康事业的长远发展,是维护人类公共卫生和整体健康福祉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中国智慧和共同方案。全球治理危机凸显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时代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破解新冠疫情威胁的科学指引与强大武器,同时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生动诠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有着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和最广阔的合作空间。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要以国际卫生制度建设为核心,以"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为重点,以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为首要并以共同发展为长远导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先后提出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安全共同体、人类发展共同体、人类人文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五个共同体"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阐释,形成了更为全面的理论架构,实现了"社会理想—治理理念—科学理论"的三段式发展.从"五个共同体"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科学理论抽象性、系统性的基本特征,建立在明确的判断、正确的推理和实践证明基础之上,构成了完整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8.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如何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化的关系,就成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定位的关键问题。尽管与目前的资本主义全球化一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是希望将人类社会纳入某种合理的秩序当中,但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当代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本质是在美国霸权基础上的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它是帝国权力、资本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以"普世价值"为名)的混合体。这种中心—边缘范式的全球化必然是不均衡与不公平的全球化,也是瓦解地方知识与道德秩序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带给人类的,除了物质的极大丰富,也必然伴随着中心对边缘的压迫、资本无序扩张的混乱以及边缘地区文化的灭绝与道德的解体。当代世界的失范尤其是资本主义全球化边缘地区的混乱,正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弊端的集中体现。而恰恰是认识到了这种弊端,并力图解决这种不平衡、不公正、不道德的弊端,才有了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体理念。这一理念真正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超越,而且在权力、市场与文化三个维度上对人类既有的全球化体系进行了重大的重建,而"一带一路"正是这一伟大实践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论点摘编     
发展中国家的"管理资产阶级" 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一般强调官僚阶级和企业家阶级之间的矛盾,并有很多人认为官僚资产阶级是主导力量,它阻止公司资产阶级的发展。但是,事实上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私人企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保护和支持,而不是阻碍。因此应该把工  相似文献   

10.
在2014年欧洲议会选举中,极右翼政党大幅崛起。极右翼政党具有族裔民族主义的实质属性。欧洲议会选举显示,欧洲选民分野从阶级分野向族群和地区分野转化,极右翼政党是得益于该政治转向的族裔民族主义政党。从供给—需求模型的角度看,极右翼政党崛起的供给因素主要在于极右翼与民族国家共同体构建模式的契合,以及主流政党在移民问题上内化了极右翼的主张,共同(合流)趋向极化;更为重要的是需求因素,即与民族主义紧密相关联的、由其产生危机的民族国家模式、代议制民主、福利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四方面的共同放大作用,急剧增加了欧洲选举市场中对族裔民族主义政党的政治需求,从而导致极右翼政党的崛起。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2014,(16):9-9
<正>人类社会自从有了阶级以后,工作就被当作奴役和压迫、惩罚与赎罪的象征,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莫不如此。《诗经》中的《伐檀》,就是农夫们一边吭吭哧哧地干活,一边高一声、低一声地骂财主:"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作家郑振铎注释说:"‘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骂得是如何的蕴蓄而刻毒!"直到解放以前,国内多数工农阶层所从事的工作仍被视为苦役,视为阶级压迫的象征,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之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中心主义与民族国家/国家间的分析框架使民族国家的概念具像化并偶像化,充斥于世界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的许多理论和分析之中,阶级结构不再符合21世纪的世界发展。然而,划时代的转变正在步入新阶段:世界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正在全方位发展,其特征是跨国资本的兴起,以及各国融入全球生产和金融体系中,跨国资本家阶级将成为全球统治阶级和跨国政府机构。传统理论中的反常现象表明了库恩范式转换的必要性,资本间的竞争和国际冲突是这个体系的特有现象,而竞争在全球化时代呈现出了新的形式,并不必然表现为国家间的竞争。全球资本主义处于危机之中,越来越多明智的跨国精英阶层希望强大的跨国政府机构来巩固跨国资本家阶级的统治,并采取自上而下的管制和治理措施,以稳定备受危机摧残的制度。反抗跨国资本家阶级的全球抗议正在起步中,并开始遍及全球,工人阶级和左翼的斗争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3.
当前警务工作已逐步从传统警务向现代警务转型,共同体更能适应现代警务理念对校园警务的指引.校园警务共同体的属性体现在共同体关系、共同体功能和共同体范畴三个方面,共同体的属性决定了校园警务共同体的构建途径.培育校园警务共同伦理是实现共同体关系互助性的重要手段,建立校园安保多方参与机制是实现共同体功能自足性的基本保障,增进校园警务协作力度是共同体范畴多元性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正>一、何谓阶级政治本文旨在以"阶级政治"的视角解析日本战后70年的发展历程,并由此提出"阶级斗争(对立)"概念与"阶级联合(和谐)"概念的社会科学重要性。对于何谓"阶级政治",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解读。第一个维度是潜在于社会结构中的阶级利益视角;第二个维度是以这种利益为轴伴生的各阶级的团结力和凝聚性的程度;第三个维度是显示这种凝聚性的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需要从这三个维度顺次向上的方式思考现实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支配阶级的变化在这里有几个特点值得强调。第一个特点与现在被称为资产阶级的社会组成部分的变化有关。实际上,目前这部分人是在整个世界的经济和政治领域中形成的,而不只形成于大城市中。而且这部分人与世界其他国家中相同群体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例如在法国,至少有5%的经济活动是受美国资本控制的或直接受美国资本影响的。金融在经济中的渗透使资产阶级之间在产业、贸易、金融和服务领域的利益联系更加紧密了。第二个关于统治阶级值得提出的特点是,它现在完全依赖一种现代的、国家的和国际的官僚体制。欧洲建设就是这种官僚体制存在的证…  相似文献   

16.
社区     
“社区”一词进入社会学视野,应该源于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Ferdinand Ton-nies)的《共同体与社会》(Gemeinschaft undGesellschaft)一书的发表。这里“共同体”(Gemeinschaft)一词实际上就是现今广泛探讨的“社区”的前身。在腾尼斯看来,由于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意志的不同,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生活表现形式:“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的生活是一种亲密的、相互信赖的、排他性的形式,人们之间的联系是以血缘感情和共同意识为纽带;而“社会”却表现为一种相互陌生的生活共同体,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多的呈现出偶然性、理性。“共…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外交思想,随后又将其写入新党章和新宪法,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又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明确概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对于这个当今国际关系学界和实务界都十分关注的外交新理念而言,它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和价值何在?它对未来的中国又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核心价值是突破人类发展困境的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一带一路"这一倡议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汇合的共同落脚点是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世界性质和人类未来走向的重大判断和指导新时代中国外交的行动指南。对于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问题,学界形成了外交路径论、发展路径论、综合路径论三种观点。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需要根植已有的实践探索和丰硕成就,遵循这一思想内在的自治和治理的逻辑,从深邃渊远的中国智慧中提取中国方案,走出一条世界各国包容互鉴、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20.
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同。为了更好地指导周边外交以及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应以"命运共同体"为视角,对周边外交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本文在梳理"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理论有机联系的基础上,分析"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周边外交理论的思想和理论基础,进而对构建"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这个理论应以"利益—责任—规范"为维度,构成一个三位一体和稳定的理论框架。其中"利益"是前提条件,"责任"是应履行的义务,"规范"是应遵守的价值观及制度,三者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共同指导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