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开启了中国对中亚外交的新时期,推动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进入黄金时期。中国的中亚外交与中亚国家现实需要和利益诉求高度契合,因应了中亚区域治理的迫切需求,对中俄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协作起到了促进作用。未来中国的中亚外交仍面临良好机遇,但也不应低估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问题。中国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积极推进与中亚国家关系转型升级,努力把中亚打造成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样板。  相似文献   

2.
孙静 《国际展望》2012,(5):40-51,143
中国在中亚的安全利益不仅是中国周边安全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事关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全局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在中亚的安全利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打击"东突"恐怖势力及其相关势力,维护中国西北边疆安全稳定与发展;建立中亚——中国能源运输新通道,消除中国能源安全隐患,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走向富裕,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发展;消除外部势力驻军中亚对中国所造成的军事安全威胁,与中亚国家建立和平友好的军事关系,确保中亚成为中国稳固的战略安全后院。  相似文献   

3.
曾向红  王子寒 《国际展望》2024,(1):75-96+160
自2021年以来,习近平主席相继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全球性倡议。“三大倡议”不仅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重要方案,而且为中国的中亚外交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战略引领。中国同中亚五国是命运与共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三十多年来,中国的中亚外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当前,中国应以全球发展倡议为引领,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以全球安全倡议为引领,助力中国与中亚国家实现共同安全;以全球文明倡议为引领,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实现民心相通与文明互鉴,进而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走上更加稳定和友好的发展轨道,并保障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取得更多切实成效。  相似文献   

4.
边界地区的稳定、发展、繁荣是中国和中亚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中亚,中亚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切实把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的边界建成一个和平、稳定、友好合作的边界,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5.
2006年8月28日,小泉首相开始对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行访问.其目的:一是着眼于中亚地区占世界4-5%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小泉出访前表示:"我们需要多元化的能源战略,希望同能源丰富的中亚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二是支持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反恐行动.三是援助中亚国家解决经济、社会问题,以扩大日本在该地区的存在和影响,与中、俄展开地缘战略意义上的争夺.因此,日本政府这一"为地区稳定与发展积极参与中亚事务"的外交政策将包括两大重点:获得更多的中亚能源;扩大对中亚的地缘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亚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缘位置和对中国而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通"中之重。近年来,"五通"建设在中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进一步拓展并形成了利益交融与合作共赢的新格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涵盖多领域和多层次,整体上呈现从以点带面、从线到面逐步走向区域大合作的积极发展态势。不过,随着"一带一路"的纵深推进,中亚国家一些民众的负面认识有所体现,域外国家对中国在中亚影响力持续上升的猜疑未明显缓解,中国未来需要妥善应对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亚国家是我国近邻,我国与中亚各国在政治、经济、人文、科技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但在各方面仍有潜力可挖。加快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步伐,对我国具有政治、安全、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 苏联解体后,我国对中亚各国奉行睦邻友好政策,各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但是应当看到,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联系尚不密切,远未构筑起能够从经济领域影响中亚国家的平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  相似文献   

8.
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主办的第五届中亚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0月10日、1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兰州大学中亚所、甘肃省国际友联会、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公安部、总参二部、中联部欧亚局、北京对外友好交流促进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9·11’后中亚国家的形势与前景展望”、“美俄等大国对中亚的战略调整及其影响”、“中国与中亚关系”、“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中亚的民族和宗教”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中亚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丰富的战略资源以及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表现出高度的战略价值,历来都是大国角逐的地方。"9.11"事件后中亚地区的经济和安全环境以及各种利益关系变得极其复杂,三股势力和跨国犯罪活动的猖獗、外国驻军中亚、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大国的角逐都是中亚地区不稳定的因素,使该地区的格局变化莫测,也使中国西部安全环境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说,安全新格局是中亚地区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胡勇 《国际展望》2015,(2):34-49,147
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定位一波三折,甚至大起大落。双方既达成过"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共识,也险些从"战略伙伴"蜕变为"战略竞争者"。中美关系定位之所以不够稳定,与双方在认知和战略上的差异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两国关系中其他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中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尝试虽然没有成功,但对如今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仍具有启示作用。首先,不能对复杂的中美关系作简单的"标签化"定位。其次,要重视两国在相互认知上的差异,做到知己知彼。再次,要运用底线思维,力争中美关系的主导权,做到有备无患。总之,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从冷战后中美关系定位演变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上世纪末中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覆辙,力争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成为未来中美关系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11.
邓浩 《当代世界》2023,(6):10-17
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具有深刻内在的历史逻辑,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往交融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中国与独立后的中亚国家不断深化交流合作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根基。这一理念对推进实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目标、维护中国周边战略稳定、促进中国与中亚关系提质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未来5-10年是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期和机遇期,应以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为契机,以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平台,以上海合作组织和“中国+中亚五国”合作机制为抓手,努力将其打造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样板。  相似文献   

12.
钟娅 《当代世界》2015,(1):56-59
<正>当前,中亚地区正处于深度变化的周期性战略节点,不稳定、不确定、不可控、不可测因素明显增多。这些不同因素相互叠加、交互作用,使中亚形势发展变化处于一个关键期。作为中国的战略周边,中亚地区正在发生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中国周边的安全与稳定,更对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由于地缘的、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因素,使得双方的关系复杂且易变.在冷战后双方的身份与地位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俄罗斯面对地位沉沦与美国侵入中亚的严酷现实,表现出了一种不解的中亚情缘.中亚国家则在美俄争夺中亚的角逐中做出了时而靠美,时而依俄的外交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大国的协商与合作日益加强,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和“治理”全球化的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中国与南非不断深化战略伙伴关系,在政治、经济和国际领域加强沟通、密切合作。两国的关系已经超出双边的意义,而具有更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霞 《国际展望》2012,(3):106-118,142
独立媒体项目是美国对中亚国家实施民主改造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美国的主要做法是:打造适宜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法律环境,提升独立媒体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能力,向独立媒体提供物质支持,利用媒体可发展指数等"政治标准"打压中亚国家。独立媒体项目是美国左右和影响对象国政局发展的有力工具,对中亚产生了复杂、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历史与地缘战略相结合的视角,对大国角逐中亚的历史、现实与前景进行考察,着重分析各大战略力量特别是美俄在中亚的竞争与合作,探寻大国间的互动与影响。当前的大国角逐既是历史上中亚霸权竞争的延续与扩展,又具有全新的地缘战略内涵,中亚自主性力量的苏醒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地缘战略意义。本文还力图对此种背景下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作出初步阐释。  相似文献   

17.
美国自苏联解体后即积极介入中亚事务,现已成为中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外部行为体。在介入中亚事务的过程中,美国致力于将中亚国家整合进西方安全—价值体系之中,塑造中亚国家的发展方向及其地缘政治环境。为此,美国使用了强制性权力、制度性权力与呈现性权力这三种权力资源。尽管相对美国而言,中亚国家国力弱小,不过,在应对美国的权力资源方面,中亚国家展示出了较强的能动性。随着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撤出阿富汗,美国要想在实现三重战略目标上取得重大进展,除了消除中亚国家对美国权力资源的警惕和抵制,至少还需克服四个方面的其他障碍即三重战略目标之间存在内在矛盾、美国内部对于中亚政策存在分歧、美国罔顾各国关切强制推进民主引发各国领导人的恐惧、俄罗斯对美国中亚政策进行的牵制。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根本目的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历史任务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要求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基本出发点是发挥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优势,科学方法是统筹辩证、分类施策,价值取向是正确义利观,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合作共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布局,一是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二是构建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三是扩大"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深化与倡议参与国的共同发展伙伴关系;四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在实践中应重点把握和处理好坚持不结盟原则和扩大"朋友圈"的关系,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建设性介入的关系,不称霸与发挥引领作用的关系,尊重发展模式多样性与弘扬中国精神的关系,深化改革和推进大国外交的关系,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以及国际交往中团结和斗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以来,中国同建交太平洋岛国关系发展迅速,继2014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之后,中国与岛国领导人又达成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的战略共识,奠定了中国同岛国关系扬帆再启航的坚实基础。中国同岛国关系健康持续发展既得益于中国坚持平等相处、互利合作、心心相印、守望相助的相处原则及同舟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也同太平洋岛国政府和民众渴望独立自主、发展自身经济的强烈内生动力及同域内外西方大国进行施压与反施压博弈的外生动力紧密相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的建设推动了太平洋地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揭开了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关系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20.
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原有的水管理制度难以为继,中亚跨境水资源合作也停滞不前,造成的结果是,中亚跨境水资源治理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即水资源的利用、分配引发地区水政治的激化,反过来又迫使各国加强对本国水资源利益的控制或放大自身对水资源利益的诉求。以多边国际开发机构为主的西方治理机制希望构建一种"去中心化"、赋权水使用者的治理模式来弱化当地矛盾,但因与当地的政治社会文化难以契合而效果不彰。"丝路经济带"为中亚国家提供了一种基于本地特色的制度化解决路径的可能。基于跨境水资源的经济合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制约中亚国家间接触的传统隔阂,从而使其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在各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