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曾东萍 《南风窗》2011,(6):32-34
"积分入户制"被认为撕开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一个口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正式实施,开启了中国独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并  相似文献   

2.
土地流转是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支点,关系到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和"三农"问题能否顺利解决。中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在承接产业结构转移、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也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潜力地带。为了确保土地流转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在阐述城乡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要明确推进城乡一...  相似文献   

3.
江雪 《南风窗》2012,(19):12-12
一张薄薄的户口本,将不同地域孩子的求知梦隔绝开来。这是中国现实。"同分不同命",这命运荒诞不经,却是现实的真实写照。在中国,户籍制度长期将整个国家分割成城乡二元体系。即使都是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也藉由户口管理分配社会福利。伴随着经济发展,当人们的迁徙行为已越来越频繁时,户口背后附着的各种权利不均等,包括受教育权在内的种种机会不公,已经越来越严重。尤其在北京、上海等大的移民城市。  相似文献   

4.
城乡统筹发展——基于“城市偏向”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偏向"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早期都曾采用过的发展战略。当前,我国"城市偏向"在多种城乡制度设计上的弊端日益显现,严重制约了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建设步伐。因此,必须对户籍制度、农地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制度"突变"理论包含有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制度变迁的暴力手段观点,二是制度变迁"破"与立"的对立统一观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主张以暴力迫使制度变迁的同时,并不反对甚至欢迎以非暴力手段达到改变根本经济制度的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制度"突变"不仅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变迁,而且也发生于由封建私有制向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转变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6.
在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条件下,科学发展城镇梯度对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意义较大。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为了实现城市群城镇梯度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健全社保制度,科学规划城镇梯度,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7.
薛丽 《当代世界》2021,(4):74-79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地缘扩张论""重塑国际秩序论"等负面论调不断涌现,使"一带一路"建设遭遇话语困境.这些话语表现出二元对立、利益驱动、身份焦虑等主要特征,充分反映当前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差异,也凸显"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构建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国应积极协调沿线各国共同破解话语困境,着力打造话语共同体;重点探究负面话语标签背后的政治因素和文化逻辑,分门别类地加以精准应对;强化"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8.
陈和午 《南风窗》2013,(25):52-54
城乡建设用地入市"三同",不能只就土地谈土地,还要考虑土地背后的户籍制度、财税制度、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等,才能将中国这一片复杂的土地处理好。土地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新一轮土地改革政策定下基调。从新一轮土地改革政策的导向看,在土地改革上的确有一些新的提法和突破,《决定》强调,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村土地流转预期也趋于升温。但就政策的基调而言,总体还是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农民依然是一种身份象征,究其原因在于文化根由和制度因素影响下的用身份定位农民以追求社会发展的国家策略所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农民身份形成的现实制度因素,基于这种户籍制度而形成的权利分配体制造成了农民权利的贫乏,同时也为农民权利的保护提供了现实基础。社会发展经历前资本主义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随着现代福利国家的发展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社会又在经历一个由契约向身份回归的过程,这使得基于农民身份为其提供倾斜性保护具有了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本 来不应该成为问题,然而,国内外却有人公开质疑,提出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于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以及儒家社会主义等,形成所谓"等式论".针对所谓"等式论",我们必须予以辨析和澄清,理直气壮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续写第二个百年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劳动激励不足的问题,也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另外一个层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获得,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土地流转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核心,在现实过程中产生了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虚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定方式有限以及流转程序不规范等法律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效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对缓解"三农"问题也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04,(20)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以户籍制度改革始,以行政区划调整终,新一轮"城市化"跃进正在各地紧锣密鼓地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可看作是过去几年风光无限的"经营城市"的升级版。众所周知,在相当部分地区,"经营城市"的核心在于以较低的价格取得城区或郊区农村的土地,然后以较高的价格转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中国户籍制度的变迁,并探讨了国家、市场和流动人口之间的关系。文章着力于解释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关键的社会经济变革,以及为何户籍制度在市场导向型经济中仍然发挥着核心作用这一困惑。文章指出,集体经济解体、国有部门改革以及不平衡的区域发展给户籍制度带来了巨大冲击。作者通过新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来探讨制度如何影响人口流动模式,采用了"体制结构与能动主体"概念和制度区分类型假说来解释制度发生历史性变迁的过程,并对中国的户籍制度进行概念化。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遏制、消除党内和国家政权内的腐败现象,树立良好的执政党形象,是落实"三个代表"的具体表现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问题,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但一段时间以来却有人对此发难,并形成所谓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论".事实上,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及其提前完成既有历史必然性,又有充分有利的历史条件,是一种历史合力的结果.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完善、优化和发展,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既要坚持政治性原则,也要坚持历史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史上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重要事件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精神的失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来自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内容的"失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的人文精神内容的"失落"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时的必然现象.只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趋利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的人文精神的失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落.推动失落的人文精神重新回归的可行之法在于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尽快建立起与之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同根同源、一脉相承.这不仅体现在思想前提与理论渊源、国情依据和时代背景、思想方法和实践基础方面的一致性,而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也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正确认识这一问题,不但是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的首要问题,而且对未来中国社会的走向,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南风窗》2016,(15)
正1990年代中期,温铁军等人指出,中国历来没有纯粹的"农业"问题,而是包括农民权益问题、农村治理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内的"三农"问题。也是自那时起",三农"问题成为农村研究的范式思维。本书作者应星偏重垂直结构分析,即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以乡村集体为中间层次,以国家的逻辑为最高层面,通过"土地一治理一民情"这三重分析框架,对"三农"问  相似文献   

19.
融入城市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如何实现城市融入,需要多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机制跟进。当前一些研究过于强调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建构和培育,有强化社会分割和"阶层壁垒"的倾向,实质上不利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有效融入。应该超越社会资本,用制度保障农民工实现城市融入。首先,要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思考农民工城市融入,需要宏观上的区域协作和城乡统筹,结合小城镇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等战略统筹考虑农民工的就业、发展问题,健全农民工自由选择的渠道和路径。其次,进行制度创新,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实现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全覆盖。再次,推动农民工公共参与,实现认同转换,逐步融入城市社区。  相似文献   

20.
湖州市公安局主动顺应时代潮流,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推动指向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改革,尤其是在突破全局性的体制障碍中,不惮率先向自身部门利益开刀,表现出堪为全国表率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