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马来西亚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及历史等因素使该国民族政策的制定上面临诸多困境。自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文教等领域的民族政策,以服务于国家建构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但同时,马来西亚的民族政策也受到该国认同政治的强烈影响,执政集团与多民族社会的政治互动让民族政策不断调整,反对党势力和宗教因素对政策演变的影响也越发显著。马来西亚的民族政策通过保障公民政治参与和缩小族际发展差距促进了国族身份的塑造,却又在认同政治的作用下导致族群界限固化,束缚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后殖民地国家需要在尊重社会多样性的基础上培养国民的政治认同、妥善分配族群利益,从而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创造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俄罗斯,评价斯大林的某些音符在提高,甚至呼唤"第二个斯大林",其实质是在呼唤"铁腕",期盼强权.但这并不意味着"重新肯定斯大林",也并没有出现所谓"重新评价斯大林的热潮"."斯大林热"同杜马取消十月革命节的决定是并不相悖的.前者是为了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达到国家的强盛和繁荣,期盼民族的尊严和荣誉,后者是为了在人们的意识中抹去苏联时代的痕迹,消除对过去岁月的记忆.前者彰显的是大国主义、强国意识和民族感情,后者消解、去除的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其实质含义,二者一点也不矛盾.  相似文献   

3.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3年8月斯大林去世,这一时期的苏联外交是十分复杂的,既有成功也有挫折,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战后几十年来,它影响着整个苏联的对外关系。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一时期的苏联外交,或者如何评价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呢?笔者认为,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呈现出双重性,它在苏联战后追求的目标、对西方的政策、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对外政策的后果上都有明显的表现。本文便是力图从"双重性"的角度,探讨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提出一些粗浅的,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中东欧是由来自原东欧、苏联和西欧等三个次区域的17个国家构成。中国学界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主要是服务于中国与它们的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认同政治是观察中东欧的一个重要视角,对中国来说,也是制订发展同这个新出现的区域各方面关系的基本依据。在历史的长河中,中东欧的民族关系、国家构建和对外交往在不同程度上受制于外在的文明冲突、大国争霸、国际体系约束和内在的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历史恩怨。正因如此,中东欧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认同政治的背离与缺失,在民族关系、国家构建和地区整合上面仍然面临各种的挑战。许多影响中东欧国家政治认同和区域整合的因素依旧在起作用。无论怎样界定中东欧,都需要综合地关注它的认同政治及其影响因素,避免误读,有效推动中国与这些国家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苏联的解体表现为多民族国家的分裂,俄罗斯联邦也是多民族国家,在独立之初同样面临严峻的民族分裂问题。俄罗斯吸取苏联的教训,努力构建国家民族并增强国家认同意识。注意在立法上巩固多民族国家,强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不同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平等的联邦主体,强调公民的社会属性而不是民族属性,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国家的多样性发展;努力塑造新的国家民族,把全体国民视为一个民族,即俄国民族、俄罗斯人,在用语上把国家民族与族裔民族区分开来,通过加强国语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感;大力发展民族文化自治,满足少数民族对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欧盟共同移民与庇护政策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的欧洲难民危机暴露出该政策的诸多缺陷,此后欧盟寻求改革却屡陷困境。依据后功能主义理论,欧盟成员国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与欧盟认同兼容性有限,在面对欧盟外国家移民群体时,排斥性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更是占据主导。因此,欧盟始终难以健全既公正团结又稳定灵活的共同移民与庇护政策体系。俄乌冲突爆发后,成员国积极接纳与安置乌克兰难民,实际上是对乌克兰公民展现出包容性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欧盟为了提高区域内部政策一致性,在移民和难民问题上或许只能突出欧盟内外分界,共同移民与庇护政策在未来也会愈发侧重外部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苏联为世人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崛起、争霸、危机、改革和解体的历史悲喜剧.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苏联的组建、发展及解体与其实行的独特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在十月革命后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苏联能够成功组建并维持近70年,自有其值得关注的经验,但民族问题长期存在、民族隔阂与民族矛盾始终得不到解决,并最终导致国家解体也说明,苏联的民族政策存在致命的缺陷.在苏联解体20年之后,重新思考和总结其民族政策的经验教训,对于现存多民族国家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前,列宁和斯大林都反对联邦制,主张单一制国家结构;十月革命后,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列宁和斯大林转而倡导联邦制,斯大林直接负责联盟国家的创建。但随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实行了高度集权的单一制国家结构,联邦制形同虚设,宪法赋予各共和国的权利没有落实。造成联邦制变形的原因很多,有认识上的误区,也有大帝俄意识的原因,还有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等因素。所有这些,弱化了各共和国的权利,使联邦制有名无实。  相似文献   

9.
苏联解体的表象是没有处理好民族问题,多民族国家发生了分裂,号称已经彻底解决了民族问题的国家却出人意料地分崩离析了。本文总结了苏联民族理论和民族自治政策方面失误的教训,认为苏共在民族理论上教条主义地奉行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承认各民族共和国有分离的自由;在具体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过程中,苏共又没有尊重民族地区的自主发展权,对于国内出现的俄罗斯族问题、极端民族主义等,注意不够,也缺少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16年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是俄罗斯联邦政府教育部根据普京总统指令,联合文化部、联邦历史学会等官方机构,组织几百名历史学者经过认真讨论与修改,历时三年最终制定完成的,具有明确的国家意志性与权威性。新版历史教科书确立了国家历史教学研究应尊重历史事实、强化爱国主义、弘扬历史文化成就的新标准,彻底否定历史虚无主义,对苏联史研究中颇有争议的苏联模式、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评价和伟大卫国战争等重大历史疑难问题,明确了历史新观点和新标准。新版历史教科书全面抛弃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垃圾"、找回被遗忘的历史英雄、肯定国家历史文化辉煌成就,旨在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重塑民众"苏联记忆",实现国家认同与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11.
克里姆林宫易帜十年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之亡,戈尔巴乔夫及其所代表的那一代苏共领导人有不可回避的重大历史责任,但根源在于其制度基因和历史演变."斯大林模式"不过是斯大林主义的乌托邦,并非社会主义的合适的社会模式;大俄罗斯主义的单一制国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核军备竞赛、国民经济军事化都是导致苏联衰败的原因;极权官僚制度及其必然的腐败最终葬送了党和国家,苏联是"自杀自灭",亡于"脑坏死".  相似文献   

12.
斯大林提出了苏联存在两种矛盾的观点,阐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理论。斯大林的矛盾理论既有贡献,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肯定斯大林的矛盾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13.
苏共总书记米·谢·戈尔巴乔夫在他反响世界的新著《改革与新思维》中,就时代和世界和平战略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改革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经验教训和准则问题、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问题以及苏联对西欧和美国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理论上和政策性的说明,当然是苏联现领导最权威的声明。从全书和别的有关言论中可以发现,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在对外政策和国内发展问题上,的确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因素,或多或少地做出了某些理论突破和政策调整,可以说是苏联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这就使人们产生了新的希望,对改变长期以来苏联留给国内外人民的形象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搞得好,将会对国际政治的发展变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谨就戈尔巴乔夫所阐述的"最主要的"问题即世界和平战略问题进行公开性对话,争取经过多方面的讨论和探索,使问题得到符合实际符合原则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族问题是波罗的海三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本质上反映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背离。独立近30年来,在国内政党、俄罗斯及欧盟等国际组织的多方博弈下,波罗的海三国对俄罗斯族的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这些政策不仅未能妥善解决俄罗斯族问题,反而进一步增强了俄罗斯族的民族认同。从长远看,波罗的海三国若能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积极推进互动式的社会融合政策、重新放宽语言政策、解决俄罗斯族的国籍问题,并在这些政策基础上淡化民族认同,构建基于公民身份的整体性国家认同,俄罗斯族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是 2 0世纪影响最大、争议也最大的人物之一。在苏联 ,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揭开斯大林问题的盖子到现在 ,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近几年来 ,尤其是在纪念斯大林 50周年之际 ,俄罗斯又掀起了有关斯大林是非功过的热烈讨论。一2 0 0 3年 2月 ,俄罗斯“舆论基金会”做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 ,俄罗斯人仍然对这位前苏联领导人看法不一。在被调查的 1 50 0人中 ,有 36 %的人认为斯大林“功大于过” ,2 9%的人持相反意见。32 %的人赞扬斯大林使苏联“井然有序、工业发展 ,成为令人骄傲的伟大国家” ,41 %的人则仍然将斯大林与大迫害和劳改…  相似文献   

16.
苏联剧变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问题在于如何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找出其中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原因,或者说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而不是简单地把各种有关因素加以罗列,不分主次,更不能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对剧变过程中呈现出的种种因素任意夸大或缩小。本文认为,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由此出发,结合我国现实存在的客观情况,我们可以从苏联剧变得出以下深刻教训: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不断地改革才能发展,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在改革经济体制的同时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顺利转变,说到底也取决于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近来,在许多俄罗斯人的社会意识中出现了一种为斯大林主义正名,甚至颂扬斯大林主义的倾向.这是对破坏性的后苏联改革的反应所引起的.苏联的成就,如国家工业化、科学文化的发展、居民的社会保障(全民就业、免费教育和医疗、实际上的免费住房、一个月的休假等),都被重新归功于斯大林,更不用说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了.  相似文献   

18.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对世界革命战略重新定位,使之成了苏联利益的附属物.他强调只有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才能保障苏联的长治久安;强调苏联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在实践中,斯大林也时刻不忘世界革命这一大目标,影响了苏联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不利于改善苏联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去世不久,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就出现了一系列改革,进而汇聚成一次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斯大林时期确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和平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有许多不适应之处,所以,当和平到来的时候,改革就成为大势所趋。但是,苏联的国家民族主义、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干扰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而苏联国内的改革也在镇压了"布拉格之春"之后逐渐终止。  相似文献   

20.
对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在总结了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学术界围绕改革正进行第三次大争论。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认识斯大林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列宁与斯大林主义的关系;斯大林模式在苏联长期未能根本改变的原因;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以及中国缘何要坚持"以苏为鉴"、深化改革与走自己的路。本文的重要结论是:斯大林模式与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相背离的,与列宁晚期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轮廓也是不相同的;苏联历次改革的史实表明,在苏联剧变前基本上保持了失去动力机制的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即制度是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就是说,苏联剧变并不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中国只要坚持改革,不走苏联的老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和谐社会定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