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刘怡 《南风窗》2013,(1):88-90
"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在2012年11月30日的中纪委座谈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向与会专家推荐法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托克维尔(1805~1859)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而在两个多月前,美国卡特中心邀请的一批中国学者和官员观摩了美国大选,其中不乏对托克维尔耳熟能详者。我们在这个节点上刊发两篇关于托克维尔的文章,一篇从文本角度看托克维尔真正关心的问题,即从反思平等对自由的伤害中,发出对公民教育和政府道德的呼吁;另一篇访问在美国的两位中国学者,从他们对美国基层民主的观察、特别是从宗教和法律对美国民主的影响上"批注"托克维尔。在这两篇文章形成的对话中,我们将在历史和现实的层面把《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议题还原到更宽广的背景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2.
正版本: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位艺术策展人多年来辗转全球,完成了这19篇以"当代艺术"命名的访谈,话题涉及创作方法、社交媒介、情境空间、女性主义、历史叙事、当下政治……正如作者汉斯自己所说,这19篇访谈,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谈话"。它不像常见的专访文章被明显的议题框架束缚,文字充满对话的流动感,乃至生活气。大卫·霍克尼、格哈德·里希特等艺术大家,在这里不再只是一个闪耀的名字,有的关注季节,有的憎恶恶评,细节让他们个性鲜明地活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2016,(25)
正当他们还未踏进都市时,在那个有限的经验世界里,他们很可能是优秀的、富足的,他们也因此有着较为强烈的幸福感。但新世界的一切,轻而易举的财物、唾手可得的房子、天长地久的爱情,让他们瞬间发现自己的"贫困"。前段时间,一篇《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或者,也不能这么说》(下文简称《一无所有》)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笔者朋友圈中的在校大学生,几乎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并表达了相似的困惑。文章作者是复旦的一名才女,她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自述了她就读复旦之后,发现与他人差距后自卑且痛苦的心路历程。这篇文章在公号刊发后阅读  相似文献   

4.
自从《“金三角”,一支没有祖国的军队》一文在《南风窗》(1987年11月号)发表之后,笔者意外地收到了许多读者来信。他们中间有原国民党九十三师师长的女儿,有九十三师一些官兵的亲属,也有关心这支军队的海内外各界人士……。他们几乎都向笔者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的亲人(朋友)  相似文献   

5.
在风起云涌的当代社会运动中,"大众"无疑成为政治斗争及其变革的重要活动场域。有鉴于此,在这篇以介绍性为主的文章中,笔者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一次提纲挈领式的概述。本文旨在表明,30年来,正是由于斯图亚特·霍尔的天才之作《解构大众笔记》的诞生,权力关系范畴才得以正式引入到对"大众"这一术语的界定当中,而此后的"大众"研究学者们也正是沿着霍尔所开辟的这条道路不断深化他们的研究。在笔者看来,我们决不能将"大众"与"大众文化"二者等量齐观,而必须了解,"大众"这一术语只是一个偶然性范畴,藉此可以表明存在着一种形成集体机构的可能以及由此引发社会政治变革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田磊 《南风窗》2010,(26):30-31
批评今年9月,美国《科学》杂志的一篇社论,在中国科学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文章的作者施一公和饶毅,分别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他们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的科研体制:"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作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以及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相似文献   

7.
与仅仅关注一本书并作出评论不同的是,平面媒体上发表的对本书的评论以及网上“贴”出来的读后感,同样值得留意,本书是指《八十年代访谈录》。在我看来,这本书并不具有石头的分量,却恰好投进了一口水缸,以至溅起的水花颇有汹涌澎湃之势,一瞬间让人恍觉身在海洋,摇摇脑袋才回过神来——原来只是身处缸旁。知道该书是因为《万象》杂志去年底刊发了一篇对陈丹青的访谈,按照商业惯例,文尾预告了访谈摘自即将出版的新书《八十年代访谈录》。看后不由得惊讶一声,原来陈老师不是被媒体生生炒作出来的,说话确实有趣!在有限的报刊阅读经验中,我觉得这…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2016,(26)
正《我不是潘金莲》上映一时激起千层浪。《人民日报》11月24日刊发访谈文章称,这不是关于一个妇女个人冤屈的电影,而是一则社会寓言,这则寓言想说的是"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28日,湖北省代省长以《我不是潘金莲》为例五问为什么,警醒领导干部"不担当,半点忠诚也没有"。我们这期刊发一篇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文章,透视电影背后讲述的故事。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由冯小刚执导,刘震云编剧,范冰冰领衔主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已于11月18日上映。本来对于这部片子没有报多大的  相似文献   

9.
正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最新著作《21世纪的资本》一经问世,就产生了广泛影响,甚至被称为"近10年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新左翼评论》2014年第1/2月号刊登的对皮凯蒂的访谈正是围绕着这一新作展开的。该访谈涉及收入不平等、财富积累和集中、不平等与民主制度的关系、代际冲突、累进税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本访谈是《新左翼评论》在艾丽  相似文献   

10.
正前言:上一章我们讲过,《中庸》原出自儒家经典书籍《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今天我们所讲的"四书"中的《大学》同样出自《礼记》中,不过编排上滞后于《中庸》,列为第四十二篇。正因为《礼记》中先讲《中庸》后讲《大学》,笔者也是依此顺序作为讲述。不过这些都是古代编者根据教育或科考以及时代学习的需要,做的一些顺序调整。今儿,在这个高考录取月,主讲人艾君就与大家一起聊聊《大学》这部儒家经典著作和相关话题——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2016,(17)
正VR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科技最前沿的热点,并将引领未来的趋势,或许还会根本性地重构人类世界。这是《南风窗》记者感到最困难的一次访谈。它实际上已经不叫"对话"了,在知识的"地位"上,我只有提问和请教的份。访谈的对象是翟振明,中山大学哲学教授。这是一个值得倾听的身份。但让我感到困难的不是这个身份,而是翟教授的另一个身份:中山大学人机互联实验室主  相似文献   

12.
关于欧洲发达国家共产党命运的三种评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刊在2002年第10期《专家访谈》栏目中发表了《应该重视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 党的研究》的访谈文章。作为对这篇文章的回应,本期编发了4篇有关发达国家共产 党的文章,供读者参考。姜辉的文章综合介绍了国外学者对欧洲共产党地位及影响的 评价,于海青、商文斌和朱毅的文章则分别介绍了西班牙共产党、英国共产党和澳大 利亚左翼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近时最令我触目惊心瞠目结舌的案件,是普宁民警杀人案:七名民警擅自枪决四名无辜村民,事后谎称四人是歹徒,在逃跑时他们被迫开枪(见今年1月27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和《法制日报》)。对此案,秦朔已有深入分析。在此倒想谈谈两宗旧案。 一宗是张志新案。1979年首次披露此案的《一篇血写的报告》有个细节:“把她按倒在地,惨无人道地剥夺了她用语言表达真理的权利。”许多读者追问这句话的意思,《光明日报》在以后的文章如实披露:“枪杀  相似文献   

14.
南方朔 《南风窗》2013,(18):95-95
在这个"典范转移"的时代,人们已需要在对权威拒绝依赖上做出更多努力,改变恐惧下的盲从,使它成为合理的服从。前两年,哈佛大学政治哲学和伦理学教授汤普逊(Dennis F﹒Thompson)出了一本论文集《恢复责任感》,其中有一篇论文《恢复不信任的价值》。在这篇论文里,他指出近代美国,从政府、教会到公司,由于他们都拥有庞大的体制和强大的命令纪律系统,因此官官相护、文过饰非、集体为恶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他主张体制应鼓励保障"吹哨子示警的人"(whistle-blower),意思是对团体做坏事时的检举人,应该做有效的公平  相似文献   

15.
1947年6月底,美国《外交》季刊夏季号登载了一篇署名"X"的论文,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由于著名专栏作家阿瑟·克鲁克的暗示,不久新闻界便知道该文的作者是乔治·凯南,他是美国外交界著名的"苏联通",当时任马歇尔国务卿领导下的国务院政策计划室主任。X论文一发表,特别是人们知道作者的身份之后,激起了极大的反响。正如凯南在《回忆录》中所描述的:"顿时,它很快成了名符其实的宣传漩涡的中心,《生活》周刊和《读者文摘》发表了长篇摘要。遏制一词经新闻界的一致同意,被挑了出来并捧上了‘主义’的地位,把它和当时政府的外交政策等同起来。这样,在我们面前,树立了一个使历史学家们头痛的神话。"为什么X论文一出笼便成了"宣传漩涡的中心",为什么说它"树立了一个使历史学家们头痛的神话"呢?1987年是X论文发表四十周年,该年《外交》季刊春季号特别登载了几篇纪念性的文章,包括再次发表X论文。为什么《外交》季刊要发表四十年前的一篇论文呢?这只能说乔治·凯南的X论文是篇不寻常的、意义深远的文章,今天仍有分析、评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与"民主社会主义救国论"商榷的系列文章中的第二篇。关于"《资本论》第三卷推翻第一卷"的说法,是一种找不到文本依据的杜撰。它既忘记了第三卷中论述"自我扬弃"的篇章是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前就写成了的史实,也曲解了第三卷中关于资本主义"自我扬弃"的论述。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都是既讲"自我扬弃"又讲"炸毁"和"剥夺"的,这二者的彼此一致,正是马克思学说的基本常识。今天应该从马恩的理论中吸取有益的方法论,走出他们的局限,重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性,而不能曲解他们的思想,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强加给他们。  相似文献   

17.
罗慰年 《南风窗》2012,(18):14-14
最近,关于理性话题的文章多了。《南风窗》就有两篇文章以理性作为标题,一篇是《让社会回到理性源头》,另一篇是《理性的人,不理性的资本主义》。前者讨论社会公权力"精英"与"刁民"的矛盾;后者讨论经济理性主义。两篇文章,都提到"理性",说明目前社会密切关注理性—或者说理性的反面"非理性"的话题。官民冲突不断是当下中国社会矛盾的一大特色。官民冲突,已不是隐秘:从到处发  相似文献   

18.
《乌托邦》一书问世于五百年前,但至今仍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和时代意义。继与著名学者高放教授访谈过《从"乌托邦"到"科托邦"的飞跃》1、《乌托邦细节轶事考辨》2之后,此次访问主要谈《乌托邦》与当代世界和中国有关的五个宏观问题:第一,《乌托邦》对认清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有什么意义;第二,《乌托邦》提出了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理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托邦"为何远超"优托邦";第三,"科托邦"理论为何难以实现,今后要如何实现;第四,《乌托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现实意义;第五,当前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和未来前景是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9.
王欢 《当代世界》2016,(4):50-53
正美国学界和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总体不足、合作意愿缺乏,但同时他们对中国推动"一带一路"构想所面临的风险和可采取的应对措施的分析和判断也有可资借鉴之处。2015年7月和12月,笔者分别赴硅谷地区和纽约市对部分学者进行访谈,调研美国学界和政府对中国"一带一路"构想的认识。笔者感到,  相似文献   

20.
俞可平先生曾写有一篇广为传颂的文章,《民主是个好东西》。在现代社会中,这几乎早已是一个常识。早在上个世纪的五四时期以降,中国老百姓也开始弄明白了这个道理:"德先生"是位好先生。俞先生在《民主是个好东西》中更是高调地强调:"民主不仅是解决人们生计的手段,更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不仅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工具,更契合人类自身固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