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论创新视野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也是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精神动力。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用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开展理论创新,是人民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因此,从理论创新的视角来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2.
论国际话语权与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作为责任大国走上了国际舞台,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应对当前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的一种诉求,也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及其在国际事务中所承担的责任相适应的。如何正确定义国际话语权,提出拓展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新思路,调整和发展中国的国际话语,使得中国的国际话语和其国际地位相一致,是中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的国家利益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正>在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众多问题中,中国模式是一个重要话题。这里所说的中国模式主要是指中国发展经济的一些思路、做法和经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当今世界上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提出来的,他说中国有自己的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9年前,他在讲到国际关系和世界各国发展的时候说,发展经济不能套用一个模式,中国不能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自己的模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历史选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中国各族人民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5.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成功运作,并使之得到丰富和发展。新中国诞生以后,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虽有过曲折和迷茫,更有成功和辉煌。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周慧来 《南风窗》2011,(3):40-42
有学者就去年的中国周边局势分析道,美国仍然是影响中国周边环境的决定性角色。在中国的外交布局中,大国关系是首要,周边是关键。但在过去一年,大国关系中的中美关系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紧张状况,周边外交也面临严峻的局势。有学者就去年的中国周边局势分析道,中国  相似文献   

7.
"中国模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为了避免陷入术语之争的陷阱,有必要对"中国模式"一词进行逻辑分析,借以廓清理论探讨的界限。从哲学角度考量,"中国模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本体论的"中国模式";第二层次是认识论的"中国模式";第三层次是价值论的"中国模式"。三者都可以通过其先行概念——"中国崛起"予以界定。相应地,研究"中国模式"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确证本体论的"中国模式"客观存在;第二阶段,为认识论的"中国模式"正名;第三阶段,阐发价值论的"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从本体论来看,作为一个事实,"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从认识论来看,建构"中国模式"就是要搭建中国崛起的解释学框架,提出与自身综合国力相符的中国思想,可以将其理解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价值论来看,"中国模式"为苦于发展滞后的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思索的源泉,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新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是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一个重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基本动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在冷战后与全球化相互叠加的时代,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二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三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和政府外交观念的更新。当前,尽管中国文化外交与文化"走出去"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在文化与软实力关系上存在认识误区,简单化地将文化"走出去"等同于赢得软实力;二是相比于西方,当今中国文化处于结构性弱势地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本身存在多元价值冲突,因而在如何选择中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外交上存在困境。化解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应注意两点:一是争取国际话语权,努力改变中国在国际文化价值观中的结构性弱势地位;二是重构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在文化现代化、国际化与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苏格 《当代世界》2018,(6):18-21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40年筚路蓝缕的征程,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回顾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因,不仅诸多"内因"至为关键,给中国带来机遇的经济全球化"外因"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获益者和贡献者。中国改革开放四大重要阶段均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起点: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二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三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党的十九大再释改革开放决心,开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将呈现全面开放新格局,继续向世界和人类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Г.查加洛夫是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通讯院士和莫斯科国际大学教授。本文刊登于俄罗斯《自由思想》杂志2011年第11期,文章介绍和评述了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教授Э.П.皮沃瓦洛娃的新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成就人所公认。现在中国是即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出口规模世界第一。"世界工厂"这个词过去是英国、现在是中国的标签了。原来的中国商品让人联想到的是低质,现在则是"低价高质"。  相似文献   

11.
蔡涛 《南风窗》2008,(10):92-93
第一个涉及20世纪中国摄影史发展框架的展览不是在中国,而是发生在休斯敦。3月份有机会去美国访问,由头是休斯顿摄影节今年举办的中国主题展,这又是一次在国外温习中国文化的课程,只不过这次是更冷僻的中国摄影史。  相似文献   

12.
记者:我们知道,这是您第六次访问中国,上一次是在2007年5月,每一次您来到中国之后对中国的变化有什么感受?哪一次的感受最强烈?维克拉马辛哈:每次来到中国,我都有很深刻的印象。第一次来到中国是1979年,我发现从那时开始,中国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进步,这种改变在其他国家都没有发生过。  相似文献   

13.
张天潘 《南风窗》2013,(12):90-92
庞大的中国电影市场成为人人虎视眈眈的香饽饽,对于海外片商特别是好莱坞片商来说,是不可抗拒的诱惑。在这个背景下,好莱坞电影构筑出一个新的中国形象。2010年到2013年这3年里,含有中国元素(讲述中国故事、取景于中国,或有中国演员参演)的好莱坞电影多达10几部,具有代表性的是《钢铁侠3》(取景北京永定门城楼,演员包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转移消亡的古老文明。在中国道德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主题内容。因此,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是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刘乃强 《南风窗》2008,(4):24-25
如果处理得当,非洲大陆很可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机遇。如果有人说中国的外交政策完全是消极被动,韬光养晦,少有作为,那肯定不符合事实。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尤其是在非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的发展进程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是“适应”阶段;中国是分散的或分权的权威主义体制;中国是一个发展主义的国家;政治实用主义是中国发展模式和政治文化的显著特色;中央领导层和中央政权拥有合法性与信任;中国的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与其说是一种富有侵略性的、外部化的意识形态,不如说越来越多地具有对内的职能;从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看,中国正在日益从统治向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2007年3月16日,北大“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在国关学院召开了一次学术研讨会,题目是“伦理与价值:当代中国外交的困惑”。①召开这次研讨会的目的,是希望引起学术界对中国外交中这类问题的关注。国际政治中的伦理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是颇受重视的,在国内也有过一些讨论。不过讨论当代中国外交中的伦理、道德与价值等等,如果没记错的话,这还是第一次。会议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外交的伦理与价值。其中的“当代中国外交”,广义一些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不过指当下的中国外交也可以。至于伦理与价值,如同与会的一位专家所说,在国际关…  相似文献   

18.
王亚军 《当代世界》2015,(10):22-23
<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圆满成功,盛况空前。这既是一次为国人振奋民族精神的盛会,也是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国外交理念的盛会。这次纪念活动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最新实践,也是对中国特色大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尼时提议,中国同东南亚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战略着力于经济外交的重大举措,是中国周边外交特别是中国对东盟外交锐意进取、积极主动的重大标志。新形势下如何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国内外诸多学者都有不少富有创意的论述,提出  相似文献   

20.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源于欧洲的理论,在指导具有不同社会实际的各国实践时,需要民族化、本土化,在中国,就是中国化;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社会现实所激发的理论需求以及中国文化传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认同,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着两个重要命题:其一,是基于中国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而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其二,是文化上进一步认同马克思主义,实现文化交融。前一个命题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后一个命题的关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两个命题要双向互动,良性互动,实现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