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非阿拉伯国家宪法变迁的趋势是向复合宪法模式发展,其政治发展大都经历了由民主政体到集权政体,再到尝试新的民主政体的发展历程。北非阿拉伯国家政治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走向北非阿拉伯特色的自由民主宪政。但具体到每个国家又有各自的特点。北非阿拉伯国家宪法变迁的经验教训是:要选择合适的宪法变迁路径,采用综合性宪法变迁模式。其政治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在社会主义浪潮的推动下,北非有五个国家宣布奉行社会主义。其中,埃及、苏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四国颁布并适用了社会主义宪法。北非国家社会主义宪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强调阿拉伯属性和伊斯兰教的崇高地位,囫囵吞枣地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宪法,难以摆脱原宗主国宪法的影响,过分强调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权力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求变革、谋发展、惠民生已成为各国的主流民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大国,为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0年底突尼斯爆发导致政权变更的大规模社会骚乱。其示范效应很快波及埃及、也门、利比亚、叙利亚等北非、西亚众多阿拉伯国家,至今仍未消退,此被称作“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地区形势与美国对该地区的政策存在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5.
周琪  沈鹏 《当代世界》2012,(4):24-27
中东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于2010年底爆发了迅猛的民众抗议运动.以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被民众抗议运动推翻为起点,统治该地区数十年之久的诸多政治强人如多米诺骨牌般倒下,运动浪潮波及埃及、利比业、也门、叙利亚等国,阿尔及利亚、约旦、沙特、阿曼、巴林、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卡塔尔等其他阿拉伯国家乃至非阿拉伯国家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场一夜之间出现的"阿拉伯之春"运动令美国政府深感震惊,一时竟有些不知所措,美国政府和智库频频召开会议进行研讨,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6.
从2010年12月17日发端于突尼斯的所谓"茉莉花革命"算起,"阿拉伯之春"在西亚北非肆虐已有一年有余。在这期间,西亚非洲的动荡使得埃及、利比亚、也门威权政权相继倒台,叙利亚和伊朗局势成为新的热点。然而,仔细考察这些事件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所谓"阿拉伯之春"初步显现出来的阶段性成果,不难发现西方国家的战略密谋。埃及左翼学者萨米尔·阿明继《2011:阿拉伯之春》后再次在非洲新闻网  相似文献   

7.
西亚北非局势持续动荡,爆发一波又一波冲击浪潮,近来进入动态性平衡与胶着,地区内外各派力量面临相互妥协。尽管目前看利比亚局势于西方相对有利,但西方在中东的推波助澜乃至军事干预受制于诸多因素,对地区局势的应对已显出疲态。西方国家正争取利比亚局势尽快收场,集中消化几个月来的阿拉伯国家局势发展,将推动政治解决推向前台。  相似文献   

8.
1、中阿文明交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远影响。阿拉伯世界西起大西洋东至阿拉伯海,北起地中海南至非洲中部,面积约为1420万平方公里,连接亚、非两大洲,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阿拉伯地区曾经孕育了著名的古代文明,如古埃及文明、亚述文明、巴比伦文明、腓尼基文明等。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以前。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紧密相连。伊斯兰教早在中国的唐代就传人中国。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对中国穆斯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统奎 《南风窗》2011,(21):44-46
中国跟阿拉伯国家在去年定下了"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利比亚问题上,不存在中国站队的问题。今春以来,阿拉伯多国政治动荡经久未歇,9月下旬宁夏回族自治区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22个阿盟成  相似文献   

10.
从奥斯曼帝国解体到2020年阿联酋与以色列建交,阿拉伯民族主义历经百年兴衰.二战后,泛阿拉伯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成为阿拉伯国家加强团结、支持巴勒斯坦事业的"武器",阿以矛盾成为中东地区主要矛盾.然而,随着阿拉伯国家内部矛盾的激化,加上域外大国和中东非阿拉伯国家对阿"分而治之",阿拉伯民族主义开始让位于地方民族主义,阿拉伯世界的整体利益让位于各国的现实利益.从埃以签署《戴维营协议》到阿联酋与以色列签署《亚伯拉罕协议》,阿拉伯世界不断分化,利益诉求、安全挑战和身份认同日益多元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为了在海湾地区应对伊朗的威胁以及在东地中海地区应对土耳其的挑战,部分阿拉伯国家选择与以色列"化敌为友",多极化的"新中东"格局已现端倪.  相似文献   

11.
王京烈 《当代世界》2013,(3):39-41,50
被西方媒体称为“阿拉伯之春”的运动,2010年11月,由一个突尼斯大学生之死引起,随后在西亚北非国家引发了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反政府社会运动,这场运动如狂潮风暴,襄挟着整个阿拉伯世界,更令数个国家政权更迭然而,旧政权虽被推翻,几十年累积下的社会痼疾却并未离开;预想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革新并未实现,各种矛盾反而进一步激化、爆发;地区伊斯兰力量整体崛起,并逐步走向阿拉伯国家政治舞台的中心,反而令美西方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骤然紧张值此轮阿拉伯地区动荡两周年之际,本刊特约请专家撰写了系列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该问题进行解读,以引发更多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东变局是一场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地区性政治与社会运动,既有共性特征,但在不同国家又有巨大的差异性;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与社会领域存在的积弊,是中东变局的根本原因,但也受到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民主变革和民主转型无疑构成了中东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阿拉伯国家均在进行民主转型和民主改革,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伊斯兰教、军人干政和地缘政治因素构成了影响阿拉伯国家民主转型的核心因素。从伊斯兰教与民主转型的关系来看,教俗对立将继续困扰阿拉伯国家民主转型,同时温和伊斯兰力量也将探索伊斯兰特色的民主道路,伊斯兰与民主的关系将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并不断进行调整与重塑。从军人干政与民主转型的关系看,阿拉伯国家军人干政的消解需要经历从民主启动、民主巩固到民主运转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有赖于宗教与世俗关系经长期磨合互动后而走向正常化。从地缘政治与民主转型的关系看,阿拉伯国家内部复杂的宗教、教派和族群矛盾,阿拉伯国家间的矛盾、意识形态竞争和地区领导权的争夺以及西方大国的军事干涉和民主输出,都加剧了阿拉伯国家民主转型的动荡。  相似文献   

13.
博览     
美国为什么招人恨? 我们必须如实地了解阿拉伯和穆斯林地区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感知与反应。首先,阿拉伯与穆斯林国家对美国、尤其美国的外交政策表现出相当的怨恨、愤怒和不信任。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在阿以冲突课题上对阿拉伯人(特别是巴勒斯坦人)的苦难漠然视之。 第二,阿拉伯与穆斯林各国,在文化、政治与宗教上也各有差异,必须逐个制定灵活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年初以来,一场从突尼斯政局突变开始,迅速波及埃及和利比亚的阿拉伯政治危机风暴,正剧烈冲击和改变着北非中东的政治图谱。北非中东政局对近邻欧洲而言是巨大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董漫远 《当代世界》2023,(11):34-39
受大国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美国在中东实施战略收缩、阿拉伯国家战略自主空间扩大等因素影响,中阿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呈现重要阶段性特征。美国对中东的投入续减且自身信誉大损、阿拉伯国家陆续回归发展主题寻求多方合作、中国助力阿拉伯国家转型的综合实力优势明显、中东域外力量制约使美国难以全力遏压中阿合作等,这些变化构成新时代中阿关系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随着中阿政治互信不断深化,双方将在捍卫各自制度安全和道路选择上加强协作,在促进共同发展、推进世界多极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上成为相互依靠的重要力量。中东“和解潮”具有持久韧性,为中阿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注入动力。  相似文献   

16.
张建卫 《当代世界》2014,(12):44-45
<正>2010年底以来,中东地区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不少阿拉伯国家进入变革与转型的关键阶段,在国家治理与发展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政党、政要打交道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无论是老党还是新党,无论是左翼政党还是伊斯兰政党,甚至一些无政党的海湾国家,都希望与中国共产党加强治国理政的经验交流,都希望了解、学习和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同样,我们也一直密切关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欧盟国家周边战略的基本格局是"向东扩张、稳住南方",在将中东欧国家先后拉入联盟的同时,与南地中海国家建立"欧盟—地中海伙伴关系",试图使用"接纳"的手段维持南地中海国家的稳定,同时推动其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进程。2011年后,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东北非国家发生多米诺骨牌式的变局,利比亚和叙利亚陷入内战,伊斯兰极端势力兴起,南地中海地区由此失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欧盟试图通过强化"伙伴关系"重新控制局面,但很快就发现行不通。目前,欧盟正在对其后冷战时代的中东北非战略进行反思与调整。解析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发现,后冷战时代西方国家的扩张性已经受到遏制,世界将愈加明显地进入多极化时代。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并出现一些新变化:埃及军方废黜总统穆尔西;叙利亚化武危机"软着陆";巴勒斯坦与以色列重启和谈;伊美关系松动,伊核谈判取得初步成果。形势变化表明:阿拉伯国家转型艰难;美国主导中东能力下降;伊斯兰势力崛起受挫。埃及政局突变,穆兄会遭受严重挫折2013年6月,具有穆兄会背景的穆尔西总统执政一周年之际,埃及世俗派势力发动3000万人游行示威,要求穆尔西下台。7月3日,国防部长塞西宣布解除穆尔西的总统职务,  相似文献   

19.
南方朔 《南风窗》2014,(6):92-92
<正>现在的人谈"新丝路",是指现在的中国和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最近习近平和普京在索契会面,主题之一就是欧亚铁路和海上新丝路的对接。以陆权制衡海权,是这一趋势。古代3世纪到16世纪,丝路的商队络绎不绝,也是中国通往阿拉伯西亚世界的主要通道。古丝路的中亚部分乃是越过伊朗高原,抵达今天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这个终点,再从大马士革这个集散地,分送到中东各地。  相似文献   

20.
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顶梁柱"和"压舱石"。改革开放40年来,与欧洲国家的经贸和技术合作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欧洲国家也从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庞大市场中受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中国坚定支持欧盟和欧洲一体化,中欧合作更加紧密。近两年来,欧盟面临诸多内外挑战,对外来投资的防范意识和敏感性提升,中欧经贸合作面临新挑战。分析当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状况、制约因素及应对之策,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欧经贸合作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