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一 《农村青年》2006,(5):46-46
春天来了,草木萌发。山坡上、树林里、溪河边,随处可以看到鲜嫩的野菜。过去,它曾是人们填饱肚皮的救命食物。后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追求过精过细的食物成为人们时髦生活,野菜几乎与人们绝缘。如今,人们惊奇地发现很多野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同时又极少被污染。  相似文献   

2.
重庆女子瞿嘉,曾经在成都时尚界是一名有名的模特,并且拥有一家规模不小的服装公司。就在瞿嘉的服装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儿子却突然生病,她不得不放弃经营,带着儿子到乡下疗养。随着儿子逐渐康复,她却发现食用那些乡村野菜,能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于是,她萌发了一个新的创业动机——把野菜带回城里进行大规模的种植。  相似文献   

3.
《农村青年》2006,(4):48-48
如今在安徽省庐江县冶父山镇冶山村,村民们“吃”山有了新“吃”法。这道食谱就是,采集野菜、野蘑菇,采收野栗子。  相似文献   

4.
《农村青年》2006,(6):56-5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各种无污染、营养丰富,并具有药用保健作用的野菜越来越受青睐。尽管目前市场上野菜的价格是普通常规菜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但许多人都愿意购买,使得山野菜成了京城菜市场里的抢手货。而且据介绍,蒲公英、荠菜、地肤、豆瓣菜、马齿苋、紫苏、马兰、菊花脑等几十种野菜,北京奥运会期间将登上奥运菜谱。  相似文献   

5.
《农村青年》2007,(2):60-61
马齿苋是一种具有解毒、消炎、利尿、止痛功效的野菜,日益受到大众的欢迎。但是野外采食马齿苋即费力又缺乏安全性,所以家庭盆栽马齿苋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6.
《农村青年》2006,(12):56-56
地莲皮、红蘑菇、野山菜、紫金蛾、杨槐树花等20多种野生山茵、野菜经过包装后身价倍增。俏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河南省确山县农民张全收在“土”字上做文章,打造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牌“小延安山珍”。  相似文献   

7.
山东成武县大田集镇是大蒜之乡,全镇每年种植大蒜10多万亩,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大蒜产业示范镇”。该镇的农民依靠大蒜产业,走上了小康之路。新形势下的该镇农民,靠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财富,像那些“獭兔上网卖、效益真不赖”、“批发往外走、再贵不零售”、“大棚种野菜、效益成倍来”的“农事新说”也就见怪不怪了。  相似文献   

8.
柳歌 《农村青年》2006,(5):30-32
在上海,曾经有这样一个做水果生意的商人,他的水果一度垄断了上海市精品水果批发市场,成为上海滩的水果大王,身价超过千万。然而,在一次投资失误后,他又沦为了一贫如洗的穷光蛋。此时,偏偏又碰上他身患重病,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亲人朋友都弃他而去。绝望中,他想到了自杀……  相似文献   

9.
唐洪 《农村青年》2007,(3):15-17
事发2005年10月,官司打到2006年年中。至今,他依然沉浸在悲痛当中。 那天夜里,他的妻子和儿子蹊跷身亡。由于传言他在外面“包二奶”,警方将他定为“杀人疑凶”。从此,他经历了人生当中最为难熬的一段岁月。 2005年12月30日,他把一个谁都想象不到的“杀人真凶”告上法庭。2006年5月30日,他终于替自己洗清了“罪名”。讨回了公道。然而,妻子和儿子再也回不来了……  相似文献   

10.
《工友》2012,(2):1-1
刘老先生现已85了,干了一辈子的新闻工作,他有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读书。他至今还会取出微薄的退休金到书店淘上几本书,书买的多了,屋子的书柜放不下了,他便把书堆在了阳台上。他视书为财富,说是今后给孙女留的,孙女现已上大学,对他的那些书却是“熟视无睹”,没有时间去阅读,也不愿去继承他的这一财富。  相似文献   

11.
水电工小马     
江雁 《时代风采》2013,(4):42-43
他最初来到这座城市,是因为我比他先来了三年。初来乍到,他赤手空拳,在车站出口处汹涌的人群里,我轻易就把他挑了出来。他上穿白色棉布T恤,下着蓝色牛仔,脚蹬运动鞋,微笑着,站在我面前,瘦削挺拔的个子,比我高出了二十公分。我还是先不告诉他,从农村贸然闯入城市的打工者,  相似文献   

12.
安徽蒙城。 苗桂民的办公室在乡政府三楼。以前,这间屋子不光他来,农民也来。农民来干吗?找他反映问题,上访,因为他是乡领导。 后来,庄周乡改为办事处。还是这间屋子,相比从前却显得冷清多了,不光农民来得少了,作为党委书记的苗桂民也来得少了。有一天,县委书记胡朝荣奇怪地问他:“你庄周的人怎么没有到县里上访的了?”他笑了,回答说:“问题都在地边解决了!” 曾想用一句话概括苗桂民的特征。他皮肤黝黑,晒的,想称他“黑脸书记”,又感觉不妥。可在老百姓眼里,这个书记成天风里来、雨里去地跟他们在一起,说的话,拿的主意,都特别对心思。这样的书记,皮肤怎么会白昵?最后,用了一个农民的叫法——“知心书记”。  相似文献   

13.
他是曾经的破烂王,创业路上百转千回。他是厂西的香蕉大王,创建了自己的香蕉帝国。他带动乡亲致富,是俞正声眼中的追梦人。他就是卢义贞,从曾经的破烂王,到如今的香蕉大王。他在创业路上部历经了哪些坎坷?  相似文献   

14.
李强今年28岁了。28岁就该成家立业了。李强不但没有成家,连业也没有立起来。他从山东大学会计专业毕业以后,四五年间找不到可心的工作。也许是会计专业人才太多的缘故,不少单位勉强招聘了他,就让他在办公室打杂。一个大小伙子,连个女秘书都不如,这实在让李强心里窝火。他在百无聊赖之际,遇到一位在大连造船厂工作的朋友,劝他说,你与其在家呆着,  相似文献   

15.
《工友》2009,(8):44-44
《工友》编辑部;李威一直在一家工作比较轻闲的单位任职,后来,他与单位签订了停薪留职协议。在此期间,他委托父亲向单位缴纳养老保险金。当时,李威在外面经商,时间不长收入却颇丰,但他并没有因此就想丢掉单位的“铁饭碗”。谁知他的父亲却自作主张,以李威的名义给他办了辞职申请,而单位也因此解除了与李威的劳动关系。后来,因经营失误导致亏损,他回来准备到原单位上班,但单位以已解除劳动关系为由,拒绝接受李威回去工作。那么,在李威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父亲代他办理辞职解除劳动关系的行为有效吗?周释然  相似文献   

16.
陈军 《农村青年》2014,(3):39-41
一个人,喜欢诗歌,便背起行囊过起了他的梦想生活。他想象诗歌是什么,就按照想象生活了。虽然步履艰难、生活清贫,但在他身上泥土没有抖落之前,他已深深地扎根于大地。  相似文献   

17.
张健 《工友》2012,(2):57-57
有一个年轻人,因为家贫没有读多少书,他去了城里,想找一份工作。可是他发现城里没一个人看得起他,因为他没有文凭。就在他决定要离开那座城市时,忽然想给当时很有名的银行家罗斯写一封信。他在信里抱怨了命运对他是如何不公,“如果您能借一点钱给我,我会先去上学,然后再找一份好工作。”  相似文献   

18.
平凡故事     
我所要说的这件事情,是关于一个60多岁老人的,一个常年在外兢兢业业奔波的老业务员。他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是一位有两个孙子的外公,他是一位在我眼中很幸福很幸福的老人……认识他要从去年说起,那时我刚到山西营销部,在一次接待过程中认识了他,话不多总是笑眯眯的。后来,他又几次来昆接洽业务,接触多了,我们成了熟人。  相似文献   

19.
12年前,他因一件小事与他人发生矛盾,在双方打斗过程中,他失手将对方杀死,随后逃亡他乡。12年来,虽然他一直过着东躲西藏提心吊胆的生活,但心里却庆幸自己逃脱了法律的制裁。突然有一天,他竟主动求助媒体,请求记者带他回去自首,并打算用一种特殊方式赎罪。是什么原因让他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呢?  相似文献   

20.
唐红 《时代风采》2013,(13):28-28
最初知道史铁生,是因为他自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非常好奇,在持续的病痛折磨之下,他表现出来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看了他的《病隙碎笔》,却丝毫感受不到他是一个长期受病魔折磨的残疾人,透过他清晰的思维可以看到他乐观的态度,睿智的话语更能体会到他的从容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