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不断取得成功,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而这种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政治文明提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离不开精神文明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包括经济、政治、文…  相似文献   

2.
《中国工运》2010,(3):57-57
金三林在《经济要参》2010年第4期撰文认为,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向好,其他主要经济体逐步复苏,2010年全球经济、中国经济都将全面步入“后危机”时代。(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格局将发生深刻调整,全球金融体系面临重大改革,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正蓄势待发,中国崛起面临新的重大机遇。(二)“以转型促崛起”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3.
后危机时代的重大机遇与2010年中国经济走势金三林在《经济要参》2010年第4期撰文认为,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向好,其他主要经济体逐步复苏,2010年全球经济、中国经济都将全面步入后危机时代。(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格局将发生深刻调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振兴实体经济,而产业工人队伍是振兴实体经济,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12家企业以及6所职业院校的调研情况,发现当前产业工人在思想上存在职业自豪感不强、主人翁意识淡薄、学技能动力不足、建功新时代着力点不清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业工人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低、技能提升难以及新业态下择业观的冲击等。研究认为,针对上述问题:社会应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和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各级党委和工会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做好基层工会服务工作;各部门要统筹谋划形成合力,尽快提升产业工人的经济待遇;加强职业素养和技能教育,不断提升产业工人的技能和素质。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生产、消费和能源使用模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世界经济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发展动力回归实体经济;发达经济体普遍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从消费驱动型增长转向出口驱动型增长;各国普遍把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新技术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主题。中国以低工资劳动力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模式,给中国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必须重新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和方向,改变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转向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劳动者收入、减少贫富差距和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是实现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起步晚,发展快,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雄厚基础上,牵动中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绘制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这个蓝图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前景,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全国各族职工的利益和愿望,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代表、维护和发展职工的利益,就要团结和动员亿万职工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就要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建功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当今世…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运》2011,(2):55-55
一、发挥规划先导作用。加强规划研究与制定。全面把握城镇化的发展规律,树立大规划理念。二、以点带面,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形成以中心城市带动小城镇建设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构建小城镇产业集群.三、提升产业层次,扩大城镇规模。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重点企业、产业链、产业群和工业园区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字经济发展、逆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新冠肺炎疫 情不断加大产业链供应链传导压力。研究认为,在全新发展形势下,制造业就业面临着产业链延伸不断衍生新 岗位新职业、传统制造业转型推动劳动者转岗提质以及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助力提升就业能力的重大机遇;同时, 也面临着国际间在智能制造领域竞争更加激烈、关键核心链条技术人才存在较大缺口,以及数字经济过度服务 化加大就业风险等主要挑战。为更好适应变化的新形势,研究建议:我国应加强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人才供给 体系建设,把握区域经济合作机遇,提升制造业领域人才竞争力,强化内外循环全产业链协同,推动人才要素 实现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10.
迈进新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城市管理体制和城市社区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劳动教育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回眸历史,中国百年劳动教育的发 展经历了萌芽起步、探索推进、稳步发展、创新飞跃四个阶段,分别呈现出为政治动员服务、为生产建设和阶 级斗争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素养教育服务的价值侧重。总结百年历史演变,劳动教育在发展完善过程中, 始终将党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将时代的迫切需要作为发展方向、将多样的教育形式作为重点要求,这为 劳动教育的继续开展提供了借鉴。展望未来,在剖析劳动教育发展的复杂形势和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应明确劳 动教育的地位、确立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坚持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本质底色、构建多方共育的教育格局, 从而发挥劳动教育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培根、筑基、育人。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行政化弊端及其改革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存在严重的“官本位”思想,行政权力往往超越甚至远远大于学术权力,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博弈中,学术权力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最大弊端在于行政化,其改革路径是进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去行政化管理.去行政化的核心不在于取消行政级别,而在于重构大学内部民主治理、自主治理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3.
抗疫三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积累,2023 年将有 1158 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政府需要从以下 几方面着力强化就业措施:强化高校毕业生集成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就业互相推动;着力产业链供应链提升, 满足双循环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基于数字经济时代导向,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就业;满足更加优质教育期盼, 突出“职普融通”引领作用;重视人才战略布局定位,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由此,实现“专业—产业— 职业—就业”的四业贯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突破性路径。  相似文献   

14.
企业伦理是企业处理内部员工之间,企业与社会、企业与顾客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目前,我国企业伦理建设不足,已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更有悖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建立以诚信为时代主旋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伦理道德体系是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研究确定企业伦理建设的实现路径是构建这一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工会应对加入WTO挑战 ,必须把工会工作放到全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去认识 ,必须坚持走有中国特色工会工作的路子 ,同时 ,要按照国际工人运动惯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运动规律办事 ,按照工会组织的特殊属性开展工作 ,加快工会自身改革和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6.
工会组织是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推进国有企业进一步当好建设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排头兵,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基石,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有企业应当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以劳动者是生产力第一要素为理念,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建立健全共商共决机制,积极促进实现劳动者的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进一步当好构建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排头兵,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下的劳动关系调整路径变化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的市场化规模已从国内扩展至全球,市场化程度大大加深.由此对劳动关系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国内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要求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重新调整,劳动关系变动更加剧烈.另一方面,进入中国的外资和外商日益增多,产生的涉外劳动关系对中国的劳动关系深远影响,客观上要...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旧动能交替期,一方面以大数据、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为动能的数字经济持续上行,另一方面以劳动力和资源要素为驱动的传统经济缓慢下行。而我国新增就业数量还依然有所上升。即使存在统计性问题,这一现象仍说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已经发生转变,这种转变可能来自数字经济发展缓冲了传统经济下行期的失业风险,也可能来自未来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式的转变。为此,本文沿着相关文献的路径,结合此次数字化特征对技术进步影响工作岗位的机制进行分析,探究数字经济与未来工作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劳动力市场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提出包容性治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paper attempts to draw the general outlines of women's inpu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Bulgarian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period 1878–1945. Se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raditional roles and attitudes that were prevalent at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omen's contributions include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nation's economy and labor force, disproportionately significant representation among the educated élite,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achievements in the ar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and promotion of Bulgarian feminism.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public role played by women will achieve a mor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the Balkans since women have tended to act in a trend-setting manner. Furthermore, Bulgarian feminism is viewed as an example of the existence of elements of a civil society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