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现实表现:在过去的一年中,儒家学者不约而同地围绕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举办了多场学术研讨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们,包括各社会学科的专家,重读《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核心观点:新儒家泛指一切主要从儒家思想资源出发,同时吸收当代其他思想学说,来回应现实问题的思想倾向。新儒家坚信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崔秀军 《前沿》2011,(18):66-68
儒家的德治理论是一个严密的政治思想体系,它是中国传统社会行政架构建立和执政理念形成的理论基础。儒家文化是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周文化的思维方式、思维框架、话题内容、利益立场对于儒家的理论展开,起到了定向的作用。儒家之所以形成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是与这种文化定向作用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与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话融合的过程。现代新儒家作为近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自觉传承儒学精神的学术群体,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较大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的文化境遇。同时,现代新儒家四代在总体上呈现出的对马克思主义从怀疑到承认、从对抗到对话、从注重差异到强调共通的趋势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日益走向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4.
在复兴国学、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儒学与禅学一直是两个比较引人注目的亮点。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和主流,在国学热中首先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是理所当然的。从《儒藏》的编纂、祭孔大典的举行、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以及方兴未艾的少儿读经活动等都可以看到,无论是学界、政界还是民间,都对儒学、儒家文化的复兴寄予厚望,并积极付诸于行动。禅学亦是如此。中国大陆兴起的禅宗热,从出版物就可见得一斑,在当代出版的各种佛学书籍中,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台湾思想界爆发了一场以殷海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与以徐复观、牟宗三等人为代表的新儒家之间的激烈论战,新儒家试图以复兴儒学的方式从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开出现代民主的良方,而自由主义的一方则选择了新。这场论战既可以看做是五四启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的延续,同借助于对自由民主理念的积极推行以促成中国民主宪政的政治格局的彻底革时也直接影响了此后台湾文化发展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社会面临信仰严重缺失的危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国内学界著名的外国哲学研究专家,邓晓芒教授对此一直多有关注。他通过大量学术文章、演讲等方式不断阐述着一个中心观点:当代中国人、中国社会缺乏信仰的真正源头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根本没有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只存在于西方文化之中。邓晓芒教授认为儒家文化没有真正的信仰,因而是当代社会信仰危机的根源,其观点值得商榷。事实上,从儒家文化的信仰对象和儒家文化信仰者的态度两方面都可以证明,儒家文化具有真正的信仰。应对当代社会的信仰危机不仅不能根除儒家文化的影响,而是应该加强儒家文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经济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怀承  周宇 《湖湘论坛》2002,15(4):83-85
一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不仅深入地渗透于佛教和道教之中,而且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国政治思想的理论来源。儒家思想体系并没有对经济方面的直接论述,但我们可以从儒家对经济与伦理的关系、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的阐述中,把握到儒家的经济价值观。笔者认为,儒家经济价值观的内容主要有:(1)生产上重农抑商,以德为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的经济思想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发展经济方面的重农抑商,这是中国儒家经济价值观的一个很明显的体现。表现在政治思想上则是以民为本。儒家认为,“民为邦本,本固…  相似文献   

8.
秦志强 《前沿》2013,(1):96-97
法律是一种文化现象,儒家文化中也孕育着深厚的法律文化。本文简析了儒家法律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儒家法律文化的特征人手,深刻剖析儒家法律文化的价值观,并探讨其对当前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启示,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主崇拜是大理白族长期以来稳固的民间信仰,白族先民博采中原文化之长,形成了以儒家文化承袭和转化为主,佛道共济,"三教共拜"为特征的本主信仰。基于自身文化的特殊性,促使"三教合一"在白族地区呈现独有的样貌。具体表现在丰富的多神崇拜、多层次的文化结构和形式多元的宗教活动中,可以说,白族汉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即是儒释道三家在大理合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小华 《学习与实践》2007,(11):158-160
"中和"是中国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对中国茶道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中庸之道","中和"哲学或"中"的境界上。儒家茶人及其文化也无不体现了这种精神。从发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则应归之于儒家学说。这一核心就是"和"的思想境界,实际上也就是儒家哲学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女德班在各地以不同方式兴起,把古代儒家女教的文本奉为经典,并重新带入课堂;在性别平等早已成为共识的现代社会,儒家女教的重现带来了时光错乱的荒谬感。为解释这一现象,本文追溯儒家女教的产生及经典化过程,并指出,儒家女教以男尊女卑为价值内核,其知识论基于对封建父权制及其文化权威的认可,其施行手法主要借助对身体的空间区隔与言行训诫,其结果是禁锢了女性的发展并维护男尊女卑的等级制度。儒家女教的知识论立场决定其难以启动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在当今传统文化的复兴过程中,如果不加批判地直接引用,不但对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会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而且将阻碍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其"为政以德"的思想几乎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儒家的官德传统和廉政思想一直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儒家通过公私义利之辨强调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对官员提出道德要求,主张公重于私、"义以为上",倡导"以义统利"。官员的道德修养可以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官员清廉便能吏治清明,社会稳定。中国的传统行政伦理和官德规范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并没有完全失去它的进步作用,当代在进行廉政建设时仍有必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伦理道德,重提传统行政伦理和儒家传统官德规范在当代的合理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洪英 《前沿》2011,(6):52-55
高校多元化的背景下急需对大学生的现代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进行重构,急需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文化意识的培养,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为儒家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机遇和空间。但是复兴不是复古,如果我们幻想着只需借助儒家文化的复兴就能解决当前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道德、信仰、价值观等精神世界的问题,那么,儒家文化的复兴不仅不能够完成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型,相反复兴儒家文化也必将注定会走入一种误区。  相似文献   

14.
从斗私批修,到人人都可以正当地追求私人财富,这是中国现当代经过了曲折的思想斗争、政治运动、社会冒险才达成的状态。这个巨变可以通过私人财产占有率的增长等社会过程来认识,也可以通过文化符号兴废的呈现来理解。财神信仰的复兴与正当化作为这个变迁的文化表现形式,由此一方面看到“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仪式的对应物,另一方面看到追求财富的个人心理如何借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表达其社会属性。财神信仰蕴含着深奥的文化意蕴,如一事一求的现象与不舍自我的心性、公庙私求的现象与私财公益的共生等。财神信仰复兴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代表作,由此可以探索把民间宗教作为深具社会历史内涵的文化形式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在学校和社会大力推行儒家伦理教育,引起世人的关注。儒家伦理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加坡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新加坡作为战后“儒家文化圈”内的新兴工业国,其崇尚儒学则意味着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得到海外华人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既有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面,也存在着有益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面。儒家伦理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多层面的关系:儒家的等级观念、重农抑商及重义轻利等,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着矛盾冲突;儒家的诚信美德与敬业精神、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和谐思想、"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及革新思想等,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相通契合的;儒家的"义以为上"、"以理导欲"、"崇尚精神"等伦理理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形成互补优化的价值效应。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儒家伦理思想精华,为当代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文化资源和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17.
建设优秀儒家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内容维度、表达维度和接受维度展开并保持三者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视域中,在内容维度要使对优秀儒家文化内蕴的诠释常态化,在表达维度要使优秀儒家文化形成"仁爱"、"富裕"、"公正"、"中庸"、"和谐"的核心范畴,在接受维度要使形式载体系统化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而作为其精髓的儒家伦理源远流长。教育即文化。学校德育教育要本着传承文明、更新文化的要旨,摒弃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三纲五常”等封建糟粕,从优秀文化传统和儒家伦理的精华中汲取养分,并赋予其时代精神,形成具有民族和时代感的文化内涵。实践证明: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和儒家伦理经典教育,有益于他们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9.
《传承》2015,(8)
杨明斋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五四文化论争时期,他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杨明斋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研究中国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儒家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并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探寻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20.
辜鸿铭是中国反思现代文明之负面性的思想先驱。"优雅的中国人"是辜氏针对现代文明物质主义的弊病所设计的道德人格,主要包含"仁"、"礼"、"智"、"义"、"孝悌"五种道德品质。他以儒家义理阐释西方文化,既是对儒家文化的新释,又为中西文化的双向阐发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