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岩 《求索》2014,(5):138-142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及《麦克白》在题材、主题、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在悲剧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中,莎士比亚更是既注重展示人物的外部冲突,又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在这两种冲突中完整地深刻地揭示人物性格。他巧妙地把人物性格中存在着看似矛盾的特质协调地联结在一起,让它们在不同的情势下交替出现,达到内在和谐与外在整一的艺术高度,从而凸现出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非“酷儿”亦非“同志”:台湾电影中的同性恋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电影中的"同志"故事,往往放置在封闭的学校场域,表达未成年人已然苏醒的性别意识;但另一方面,传统意识的惯力仍然强大,规约另类情欲的放纵,拒绝边缘的"酷儿",从而决定了"同志"这种性别的狂欢,在迎合观众的审美惯力中难以获得"微观政治"学意义.从性别设置上说,"T"应该是最具底层性质的群体,不仅承受着社会周遭的性别歧视,面临无路可退的人生绝境,而且自身的情感空间也存在着崩塌的危险.台湾电影大量出现的被剥离阳刚气质的"去势"男性与"T"这一难以摆脱悲剧命运的人物群体,就是划分出一个社会底层的"庶民",这种"性别殖民"再次确认了西方殖民主义的逻辑,生产出全球化的流行身份.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与文化批评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主义是当代多种文化政治理论的集合性话语 ,与后现代理论相呼应 ,在消解中心性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研究的潮流中崛起 ,并以其权力话语研究和文化政治批评性拓展出广阔的文化研究视域。面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全球播撒 ,中国学者回应第一世界后殖民理论的方法和思路主要有 :注重后殖民场域中的第三世界文化的特殊性和对话性 ,反思现代性与后殖民性的内在关系及其在中国的表征 ,关注后殖民语境中的知识分子状况 ,强调后殖民性与民族性问题的辩证关系。第三世界通过对后殖民理论的反思 ,可以与第一世界开展文化“对话” ,并使边缘文化得以被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姜飞 《学习与实践》2006,(7):151-158
“殖民话语”(colonialdiscourse)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首次由萨义德使用,他从福柯那里借过来,用以描述殖民主义在实践中的出场。1978年萨义德出版的《东方学:西方对于东方的观念》,就是探讨了从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到当代被称为“东方学”的西方人看待东方、处置东方的殖民话语,及其表述方式、策略和机制。本文从四个方面揭示殖民话语的特性,分析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的话语方式,从而有助于规避殖民话语陷阱,推进当前的后殖民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5.
欧娟 《求索》2008,(7):173-175
文学期刊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创办于新中国成立时的《人民文学》是当代文学期刊的典型代表。“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主流叙事成为其占主导地位的话语形态,但也发表了一批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在当时受到批评的边缘文本。本文试图从日常生活的话语张力、人物心理的话语锋力和爱情主题的话语磁力三个层面,来重新解读这些在当时被视为“异端”的作品,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特定历史语境下《人民文学》边缘文本所彰显的话语力量,从中获得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边城》和《金锁记》在近现代中国转型时期 ,形成了边缘与中心、人性美和人性丑、人物命运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截然对视 ,同时又在“文明与道德二律背反”的题旨、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方面发出交响。  相似文献   

7.
王烈霞 《前沿》2013,(16):132-133
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文学作品,因为其丰富的想象以及真挚的情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托妮一莫里森的文学作品《宠儿》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问世后就引起了文学界的轰动,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创作手法来构建美国黑人的历史以及文化价值的提升,通过其《宠儿》这部文学作品展示出了美国黑人在过去所遭受到的奴役、歧视,这种有效的手段就形成了她自己所独特的叙事风格,本文拟从“中心叙事”与“边缘叙事”的内在关系进行研究和解读托妮·莫里森的文学作品《宠儿》。  相似文献   

8.
宋义霞 《求索》2012,(8):160-161,153
贾平凹近年力作《古炉》,以亲历者的感受,用一个小孩子的经历,通过陕南闭塞落后以烧瓷为生的小山村,巧妙深刻地展示了"文化革命"独特不堪回首的历史。作者从环境悲剧、爱情悲剧和人格悲剧的三重审美视角揭示动乱的社会根源,艺术地表现了动乱中的文化失落与人性扭曲的阵痛,让人痛苦中震撼惋惜,让人反思中惊醒与重构。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影响着伊丽莎白时代的剧作家,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作品,莎士比亚的悲剧无疑也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死亡在《哈姆雷特》中的凸现和成为一重要性的悲剧性事实这一现象,更是印证了基督教对《哈姆雷特》以及其他悲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多元文化建构中,边缘文化作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呈现出民族性与整合性的特质.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全球化与边缘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冲突与对话兼容、多元与一元共存、扬弃与创新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江涌 《传承》2012,(19):66-67
今天,世界已经被美国文化殖民(洗脑)的自由主义者,把自由市场、比较优势视作经典,来指导治国安邦、学术研究工作。弱小国家,如若智商未泯,摆脱经济依附与文化殖民,就必须认清新殖民主义的面目,还原殖民主义历史,重述世界文化史。文化殖民是西方强大国家实施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2.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茶花女》是中西相隔两百余载下极为相似的两出女性社会悲剧,同样反映了男权文化传统对女性的压制以及其自身的悖论性,而社会形态和时代背景的差异又决定了作家处理情节时作出不同的选择,表现为悲剧主导因素的不同和作者创作心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我在《从边缘走向中心——中国青年文化前瞻》(载《青年探索》1993年第1期)中认为,从影响大小和发展趋势来看,当今中国的主导文化流通类型是前喻文化,青年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是未来中国文化的雏型。限于题旨和篇幅,该文未能深究此种现象的社会发生学根源,以及青年文化价值的多极化趋向和相对性质。意犹来尽,再作申论。  相似文献   

14.
赵昂 《人民公安》2007,(4):63-63
我只想做一棵“会思想的芦苇”,静静地站立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我有限的40年人生旅程,一半在偏远的农村,一半在繁华的城市。这既奠定了生活的底色,也决定了创作的基调。人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行走,心在城市与乡村之间飘荡。一个在城市里生活的农民,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都市人,以城乡互为参照,以警察的职业眼光,探寻并解剖人性之丑恶,观察并批判社会之弊端。不矫情地说,我也是个介乎城乡之间的边缘人,至少在灵魂深处如此。所以,我的文章多的是农具式的粗糙和路灯式的幽明,既缺乏灵性,又“质大于文”。只是,从来不缺乏真诚,不缺乏理性的剖析和人文关怀。作家和警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也是文武分立的两种职业,之所以能在公安队伍中一些人的身上得到统一,是因为二者的共同点都是追寻公平和正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缺少这一点,便算不上真正的作家和警察。我力求这么去做,也正是这么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支撑着自己,一路跌跌撞撞歪歪斜斜地走了过来,陆续出版了《冷言热语》《难言真实》《思想的碎片——一个警察的文化思考》《画里有话》《开心麻辣涮》《(警世画语》系列之一、二,与漫画家吕士民合作),《正确的废话》等杂著。  相似文献   

15.
残疾人群曾是健康人群中的"边缘人",好在随着《残疾人保障法》的逐年深入实施,随着残疾人事业的飞速发展,大多数的残疾人也逐渐从"边缘人"的状态走回到正常的社会轨迹中来。可是我还是想说一说残疾人中的"边缘人"——身处"异乡"无本地户籍的残疾人。  相似文献   

16.
曾庆伟 《前沿》2007,46(12):39-41
马克思从资本的内在本性出发,推导出资本开拓世界市场的必然趋势。而且在此过程中,必然造就"中心-边缘"的世界分工体系。而布罗代尔以总体历史的方法考察大历史,得出世界市场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早已存在的结论,并且以经济世界的理论进行阐释。他认为,在经济世界中,"中心-边缘"格局自发形成。中心区对边缘区和半边缘区的结构性剥削孕育和催生了"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7.
沈海梅 《思想战线》2002,28(6):66-70
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蛮夷"之地和文化的边缘地区,明代以来在国家政治进一步一体化的过程中,边缘的云南文化在汉文化的改造、重构下被整合进文化主流中。作为云南地方文化承载者的妇女人群也成为这场文化改造运动的重点塑造对象,其结果,就是在明清云南地方志书中出现了包括节妇、节孝妇、贞女、烈女、慈母在内的数以万计的"列女群"。这一特殊社会人群在云南历史中的存在,被赋予了深远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读了《探索与争鸣》杂志去年第10期王晓华《建构主义:中国文化的唯一希望》和李达轩的《缺乏哲学底蕴的中国现代文学》两文,颇有感想。两文所论问题的宽窄和具体陈述虽有不同,但都围绕哲学中心论,把中国文化或文学的欠佳归于哲学的落后。我们姑且不去质疑这种哲学中心的合法性.也不必以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观指出他们都是以西方的哲学或文化来评贬中国文化,虽然笔者也认为中国的文化是有不少不如他人之处。这里只想就他们的一些观点提出几点疑问。第一,何为哲学.或日他们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哲学一词的‘t王文比较割显,似乎哲学的精…  相似文献   

19.
刘红英  龚建平 《求索》2010,(3):194-195,50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女作家,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对多丽丝.莱辛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分析多丽丝.莱辛的《又来了,爱情》,从中探讨她是如何用敏锐的眼光和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类生存状况的,如何用另一种角度来审视边缘人的命运与爱情,又如何构建出独具魅力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20.
当代作家白先勇的小说以感时伤怀的文化乡愁和中西合璧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台湾现代派的文坛上别树一帜。他的作品,尤其是《纽约客》和《台北人》,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台湾普遍的社会心理,表现了一代没有“根”的文化游子悲天悯人、礼魂思旧的悲剧情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执着和对“无根的一代”心理矛盾的细致剖析,使他的作品显示出一种深沉、悲凉的美感。下面分别从主题、情调、结构、形象等几个方面分析一下白先勇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识。一白先勇的早期作品有寓言式、内向化、梦魇感等特点。《青春》、《那晚的月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