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坚  杨勇坚 《思想战线》2011,(Z2):416-417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研究主要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内容与主人公的分析,来探索研究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以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为后来的各种悲剧“冲突说”提供建设性的因素。但这一理论在西方艺术理论界被片面地发展。这种片面性表现为把黑氏的悲剧“冲突论”归结为“善——善冲突说”。英国莎士比亚专家布拉德雷在运用黑格尔理论说明近代悲剧、尤其是莎士比亚悲剧时作了这样几句解释:“悲剧冲突不仅是善与恶的冲突,而且更根本的是善与善的冲突”①美国剧作家亚培尔也明确说:“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黑格尔早已肯定,那是两种互相冲突的善与善之间的斗争。”②  相似文献   

3.
对比手法是莎士比亚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之一.<哈姆雷特>以哈姆雷特复仇为主线;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复仇为副线,相互映衬.哈姆雷特的复仇目的、性质、表现与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截然不同,所展现的人物性格特征是个性的、鲜明的.  相似文献   

4.
王亚芳 《理论月刊》2005,(3):122-123
在《无名的裘德》中,作者着力塑造了悲剧性主人公裘德的形象。除了通过事件来烘托出裘德的悲剧性命运外,作者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一方面是通过裘德一生事业和婚姻的追求轨迹的循环,暗示了裘德的悲剧;另一方面,通过塑造另外三个人物形象在不同侧面增强了裘德命运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5.
黄铃 《前沿》2012,(10):155-157
本文旨在分析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和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联系和区别,分析后发现:莎士比亚在创造《李尔王》时,并非严格遵照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情节所提出的三大要素即"逆转""发现"和"苦难"所制定的要求,而是在继承其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而这恰好是作为剧作家的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6.
《苔丝》和《边城》分别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和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都是关于纯真、善良的乡村姑娘的爱情悲剧。《苔丝》中的女主人公是苔丝,《边城》中的女主人公是翠翠,她们都纯洁美丽、爱憎分明,都拥有一颗无私的爱人的心,但是命运的捉弄、无情的现实阻碍了她们爱情美梦的实现。在两部作品中,苔丝和翠翠都是作家寄托理想的人物,都是美与爱的化身,都体现出和谐的自然美、淳朴的人性美和凄清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7.
在叙事作品中书写一个特殊的空间可以很好地表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叙事作品塑造人物性格的"空间表征法"."空间表征法"不仅在以单个空间表征人物性格方面大有作为,而且在面对"空间中的空间"这样的多重空间时,其表征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功能也同样有效.通过书写"空间中的空间","空间表征法"不仅可以出色地表征一个群体的"共性"或"集体性格",而且可以很好地表征单个人物的"个性"或"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陆游的《南唐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陆游写战争并未满足于战争过程的一般化记叙,而是努力去揭示出战争的起因、酝酿的过程及战争的后果。陆游在叙述史实的过程中,还塑造了一些个性较为鲜明的历史人物,并且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这些人物的性格各具特色,生动形象,还往往与精彩的故事性与传奇色彩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悲剧美大致包括文学叙事中对人的不幸遭遇、悲剧主人公的抗争行为、否定性的结局以及潜在的精神超越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审美描述。《苔丝》是英国小说家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在哈代的生花妙笔下,主人公苔丝丰满的悲情人物形象得以完美刻画,小说独特的悲剧美也得以全景呈现。  相似文献   

10.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与《祝福》中的祥林嫂在社会环境、人生遭遇及悲惨结局上存有相似之处。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抗争,虽然最终逃脱了失败的命运,以悲剧而告终。但在这人和社会的矛盾冲突过程中,展现了人物的性格、认识及人生追求,因而体现了人物形象的深刻意义及作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的主人公马丁·伊登的人生轨迹就是一个冲突与毁灭的过程。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尼采超人哲学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身为严肃艺术家与文学商人、对成功的追求与对成功的怀疑等四对冲突的重叠交织来剖析马丁·伊登的痛苦心态以及矛盾心理,揭示其最终自杀身亡既是他的人生悲剧也是他所处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悲剧是悲剧人物所遭遇的悲剧,因此,悲剧人物问题在古今中外的悲剧理论和悲剧创作中都是中心课题。那么,什么样的人物才能作为悲剧艺术中的悲剧人物呢?这也是目前讨论中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陈瘦竹同志在《论悲剧精神》这篇文章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很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学作品里悲剧代表人物的悲剧性实质根源于秩序观:悲剧的冲突可以看作要么是人与社会道德秩序的冲突,要么是人同自我关系(个人情感秩序)的冲突,要么是人同自然规律秩序的冲突。悲剧美的产生归根结底也是由于读者对悲剧人物个体行为不合社会或自然秩序观而产生悲剧性命运的强烈同情和共鸣。  相似文献   

14.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女主人公爱米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悲剧人物。从父权制度、清教思想、南方妇道观等几个方面,可以解读爱米丽人生过程中由女儿到女人再到情人,并最终由一个传统和社会的受害者演变成为害人者的多重形象。  相似文献   

15.
虎妞是老舍先生代表作《骆驼祥子》中塑造的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祥子与虎妞的故事,是一个特定年代里的人生悲剧,虎妞对祥子的爱有真情真爱的一面,但这种畸形的爱却在客观上伤害了祥子,也造成了自身的悲剧。本文从虎妞的性格特征、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层面对虎妞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正绚丽而震撼的舞美、激动人心的咏叹调、悲情曲折的人物命运??国家大剧院歌剧厅2014年歌剧节期间上演的最后一场歌剧《茶花女》将全场观众带回到19世纪的法国巴黎,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场爱情的悲剧与灵魂的洗礼。整场演出约3个小时,尽管全部用外语演唱,仅配以中文字幕,但观众们全都沉浸在感人的剧情中。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影响着伊丽莎白时代的剧作家,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作品,莎士比亚的悲剧无疑也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死亡在《哈姆雷特》中的凸现和成为一重要性的悲剧性事实这一现象,更是印证了基督教对《哈姆雷特》以及其他悲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二难结构的视角,通过对作品中主人公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结局的二难状态的分析,把与《静静的顿河》有关的热点问题:主人公的定位,悲剧的成因,悲剧的意义作了简略的概括。旨在尝试用二难结构分析文学作品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读完周力军的长篇小说新作《生死十七天》(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惊喜地发现这部作品与他的《铁血警魂》《黑色风暴》《欲罢不能》《卧底》等同类题材作品的风格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更加注重了对人性复杂隐秘一面的挖掘和展示。小说情节的演进和发展,不是停留在对故事表象的细节叙述和案件悬念的精心设置上,而是时时伴随着对人物灵魂深处矛盾复杂性的层层剥露;书中人物面对突发的绑架事件引发并愈演愈烈的人性冲突,成为贯穿作品始终的思想主线。  相似文献   

20.
孔丽霞 《前沿》2010,(8):157-159
二元对立是哈代小说作品中一个典型的叙事风格,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二元对立,例如:《卡斯特桥市长》中亨察德与法弗瑞、《无名的裘德》中的淑和阿拉贝拉、《还乡》中的游太莎和托马茜、《苔丝》中的亚雷和安吉尔等。其次是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对立,最后是环境描写方面的二元对立。本文拟以结构主义的视点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哈代小说中二元对立的叙事风格,从而揭示该模式对于彰显人物、反映现实、深化主题、增强作品感染力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