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我国,"城市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底层,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没有解决,或勉强解决温饱但居于不利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人的集合,主要由进入城市的上亿农民工和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三部分构成。当前,我国城市弱势群体由于受生理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种种负面的心理。对城市弱势群体的扶持与帮助,虽然政府在制定政策方面处于主导地位,但需要  相似文献   

2.
刘海军 《人民论坛》2012,(15):58-59
今天,学界只能按照一种较为综合的标准,把中国工人阶级划分为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企业经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城市普通工人阶层、农民工阶层、下岗失业工人阶层等六大群体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视野下的农民工犯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成文  傅健 《理论月刊》2007,(11):162-165
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学研究主要存在三种社会学理论视角,即结构紧张理论视角、社会控制理论视角和文化冲突理论视角。从结构紧张理论视角来看,我国在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一些结构性因素影响和遏制了农民工用合法手段来实现其奋斗的目标;从社会控制理论视角来看,农民工自身的社会因素和城市提供的犯罪目标和犯罪机会较多,从而客观的提高了农民工犯罪的机率;从文化冲突理论视角来分析,由于纵向文化冲突、横向文化冲突和阶层文化冲突使农民工的价值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因而导致农民工犯罪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金迪 《前沿》2012,(4):119-121
本文对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适应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并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社会的因素主要有:是否有城市同龄朋友、同学交往、学习成绩、老师态度、流动儿童的年龄和性别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从与城市市民的比较和择偶实践两个逻辑层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形态展开分析,进而得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在农民和农民工群体中择偶和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要返回家乡在传统的通婚圈内选择配偶的结论,文章重点对新生代农民工为何要在同阶层内择偶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的社会适应不仅包括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适应,还包括他们对农村社会的适应。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不仅在对城市社会的适应方面存在重重障碍,而且对农村社会的适应方面也存在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及其市民化路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秀华 《求索》2010,(8):71-73
本文通过开展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基本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实证调查,比较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的权利意识、社会认同、主观体验等心态差异。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对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和诉求,探讨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诸如制度、经济、社会及自身素质和心理等深层次障碍,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刘力  程千 《求索》2010,(1):110-112
农民工群体是城市中的生存特殊群体,他们既不属于城市人也不属于农村人的特殊地位使其处于城市和农村的夹缝之中。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他们经历着多重的尴尬和矛盾。而城市人也对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和偏见。这种看法直接影响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作为我国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新移民群体,农民工与城市人融合程度不可避免地受到城市媒体的影响。主流媒体话语中的农民工表征,对于人们头脑中的农民工阶层的形象意义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华  方军 《求索》2013,(4):262-264
新生代城市农民工的业态与工作绩效的问题不仅关涉自身利益,也关乎社会的稳定。由于某些因素影响,这些农民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基本满足,影响到业态与绩效。本文通过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需求,并由此造成新生代农民工业态与绩效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探求措施,平衡其心理需,提高其工作绩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消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拟定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笔者认为,为体现社会公平。现阶段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应给予一定财政补贴。这是由农民工的劳动性质决定的,当今社会已发展成士商工农的强弱排列,在参与城市建设等初次分配过程中农民工处于劣势地位,收入水平较社会其他阶层低许多,  相似文献   

11.
喻燕 《理论月刊》2023,(10):108-117
女性农民工逐渐成为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主力军,其幸福感的需求呈现由谋生到发展的变化,提高女性农民工幸福感成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本文基于社会阶层认同理论,运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3、CSS2015、CSS2019)三期数据,构建有序logit模型,借助中介调节效应分析法检验主观阶层认同对女性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主观阶层认同对女性农民工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存在代际差异与务工区域差异。主观阶层认同对女性农民工幸福感的作用呈现出受调节的中介效应,其中非农收入起到了中介作用,社会公平感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因此,构建向上流动的社会机制、健全可持续增收机制、营造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推进包容性城镇化建设等有助于持续增进女性农民工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易善武 《长白学刊》2011,(4):135-138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历史的必然,但其在融入城市的进程中出现身份、文化、制度、心理等多方面的认同危机,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不满、社会隔离、未来速茫、整体挫折感等不良社会后果.因此,常要从社会发展理念、社会支持系统和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等多角度来破解认同危机.化解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3.
发达国家有关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城市化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在这一转移过程中,农村人口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必然得到更新。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农民工群体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当前对农民工群体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农民工个体权益的保护、农民工群体的城市融合以及农民工群体进城后所产生的问题等,而对农民工城市生活意愿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取得的农民工数据,在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下,运用SPSS Statics和SPSS Modeler两种数据分析工具,发现影响农民工城市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农民工的社会互动,而社会支持、社会信任和社会网络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农民工的生活意愿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胡艳辉 《求索》2014,(1):135-139
农民工的融入问题关系到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与和谐,它已经成为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政治意识与行为的维度来考察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通过总结归纳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农民工的政治意识具有二维性即现代性与非现代性并存的特点,而政治参与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体现了农民工政治行为理性与非理性相交织。农民工双重特性的政治意识与行为相互构建,形成了农民工群体的亚政治文化。在这种亚政治文化的影响下,农民工在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不融入”或“半融入”于城市社会,因此,加强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就必须树立农民工现代性政治意识,同时创造条件引导农民工政治参与从非制度化走向制度化,加强其政治行为的理性。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参选人大代表:问题、成因、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人口流动性日益显著,人们从农村涌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务工,形成了一个新的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阶层——农民工阶层。目前,农民工人数约为1.2亿人,在流动人口中占绝大多数。农民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的社会地位乃至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被认为是“弱势群体”。近年来,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目前对农民工社会经济权利,如工资、劳动保障、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问题的研究日益深人,而对农民工政治权利,特别是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的研究相对沉寂。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9年农民工调查数据,文章研究了性别失衡背景下未婚农民工心理失范的性别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未婚农民工心理失范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的心理失范水平要显著高于女性;婚姻挤压和社会经济地位对未婚男性农民工心理失范的影响要比未婚女性农民工显著。未婚男性农民工容易受到结构性婚姻挤压的影响,而未婚女性农民工也可能遭遇非结构性婚姻挤压问题。研究引入了性别失衡的情境,突破了单纯从社会角色来认识未婚者心理福利性别差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阶层人权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其人权现状不容乐观。在农民工阶层存在着阶层歧视、低工资且无保障以及工伤、职业病高发和工作时间长、健康无保障等问题。农民工阶层的人权内容包括宪法层面的平等权、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迁徙自由权、政治权利和民法层面的健康权、财产权以及劳动法层面的工作权、社会保障权等。农民工阶层的人权必须得到政府、政策、司法和社会组织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谢建社 《青年探索》2012,(2):F0002-F0002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研究》一书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罪犯的生理、心理、文化、职业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分析发现,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与其成长的环境、受教育程度、家庭生活背景和企业社会责任以及社会氛围息息相关。该书从其中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研究入手,以科学发展、人的社会化为视野,予以关注和探讨,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可市民化群体和逆市民化群体等概念,并在建构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成熟协调机制和建构农民工融人城市的接纳机制以及接纳目标等方面提出了可操作性对策。  相似文献   

19.
和芳芳  束坤翼  史向军 《传承》2006,(12):29-30,42
农民工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介于农民与工人之间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由于诸多原因,这一阶层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本文从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其缺失成因出发,探讨了解决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并希望对解决农民工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吴业苗 《桂海论丛》2007,23(6):73-76
尽管农村人的观念和生活习性与农村社会保持着默契,但农民工移居城市后,必然会与城市文化发生冲突,多数农民工为此产生文化震荡和心理焦虑。面对农民工不适应状况和城市的百般挑剔,我们在要求农民工主动迎合城市环境的同时,更希望城市政府能承担起改造民工陈旧观念和落后习性的重任,帮助农民工实现市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