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审理前的准备"程序中的一个法定步骤,我国民事初次送达程序正受到来自立案程序改革以及庭前准备程序改革的双重冲击。"民事初次送达程序前置"的程序样式开始在各地法院改革中初见端倪。现行法框架下的起诉与受理制度由于缺乏初次送达程序的支撑仍旧保持着法院职权干预型诉讼体制的内核,体现的是原告与法院之间双边的审判法律关系。现行的民事初次送达程序在构造两造之间对抗性程序、筛选和分流案件等核心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在内容上前后矛盾,不仅使得起诉条件中"被告的条件"的认定标准变动不居,也使得民事初次送达程序与起诉制度之间的关联性呈现出易变性的特质。我国民事初次送达程序在两造之间诉讼风险分配上体现的是"以原告为本位"的立法体例,有违程序正义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2.
德、日、法三国的民事初次送达与立案程序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合法、有效的初次送达既是原告之"诉"转化为法院可审案件的起诉要件之一,也是判定诉讼系属开启的重要标准。各国拟制送达方式的适用皆受到严格的程序限制。德、日两国法律对起诉状中当事人一项的"明确性"要求有别于传统程序当事人之标准,初次送达不能的不利后果原则上由原告承受。法国的民事初次送达程序统摄于对审原则、司法执达员垄断初次送达的实施、受送达人得因初次送达程序的形式瑕疵随时提出程序抗辩,皆体现出大陆法系国家对受送达人程序利益的特别关注。通过对民事初次送达程序的司法阶段定位、初次送达与诉讼系属的关联性及其折射出的各诉讼主体在诉讼启动环节中法律关系模式,以及初次送达与立案程序在功能与结构上的关系的考察,可以看出大陆法系国家固有的当事人主导型诉讼体制的特征和对程序正义理念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指对他人之间争议的诉讼标的不享有独立的实体权利,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诉讼当事人。为维护自己民事权益,第三人可申请参加诉讼或由法院通知其参加诉讼。法院依据相关实体法规定可裁决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我国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在立法上存在着难以回避的矛盾,建议以诉的理论为基础,以“准独立第三人”和“辅助参加人”概念代替“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概念,重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  相似文献   

4.
谢素芳 《中国人大》2011,(22):30-30
增加公益诉讼是许多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社会群众对这次民事诉讼法修改的期待。期待已成为现实。已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第一次审议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新增加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关机关、社会团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5.
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立案庭从实行“立审分离”以来,认真贯彻诉讼法,对因当事人不服法院一审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四年来共收到156件上诉案件.认真做到了及时收案、及时送达、及时报送.四年无积压案件,确保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受到群众好评。  相似文献   

6.
所谓民事一审固定证据制度是指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必须在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交自己所掌握的证据,逾期不能或没有提供就应承担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当事人以在一审时未提交的新证据为由提起上诉的,二审法院对新证据不予审查。也就是说,一审庭审终结后,当事人便不能再提交新的证据,由当事人提交的证据份数便由此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7.
虽然现行法律没有对检察机关可以作为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做出明确规定,但是实践中个别地区检察院以原告身份提起了公益诉讼并得到法院的认可.然而检察机关的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在实践与理论中仍有较大的争议.从法理、社会管理、公益保护、现行法律四个方面论证得出检察机关不宜成为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检察机关保护公共利益应当立足法律监督职权充分发挥民事行政检察权、职务犯罪侦查权、公诉权等现有权能的效用,唯有此才可从源头减少公共利益被侵害.  相似文献   

8.
杨飞 《重庆行政》2011,(6):65-69
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逐利欲望日益膨胀,承载化解矛盾纠纷功能的诉讼本身也成为被利用的目标之一。民事诉讼中早就存在诉讼欺诈现象,其比例高居不下且有增加之势。诉讼欺诈是行为人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通过向法院提供虚假证据或陈述虚构事实,使法院作出错误裁判,以达到逃避债务、转移财产、规避法律或非法侵占第三人合法财产权益目的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证据共通规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法院对当事人申请的某一证据进行调查后,无论该证据在事实认定中对提出申请的当事人一方有利还是不利,均会发生法律效果。其是自由心证主义的必然要求,亦是辩论主义的延伸,同时符合公正和效率的基本要求。证据共通规则既适用于相对立的双方当事人之间,亦可被共同诉讼人所利用。  相似文献   

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确立了受理反垄断民事诉讼案件不需要以行政执法程序前置为条件,但随之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在"跟进诉讼"中,行政机关处理决定的法律效力如何?二是在"单独诉讼"中,如何协调法院与反垄断执法机构对同一案件的立场?应在"跟进诉讼"中秉承"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将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生效的调查结论和行政决定视为"初步证据",如当事人提出适当的反证,法院可以推翻行政机关的决定;在"单独诉讼"中应允许反垄断执法机构直接参与法院的审理程序,并设置法院受理反垄断民事案件后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查询等辅助制度予以协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时有单位或个人用“以物抵债”的方式借用法院诉讼形式转移自己甚至他人的资产、规避其他债权、侵占公共资产的民事调解案件,作为法院应慎下“以物抵债”民事调解书,职能部门应履行监督职能,为权利人把好最后一道关。  相似文献   

12.
段素玲 《前沿》2010,(24):110-113
既判力是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理,具有维护法治国家的安定、保障法院确定判决的权威的重大意义。在民事诉讼中,法院的终局判决确定后,当事人及法院均受此判决内容的拘束,判决所具有的这种拘束力称为既判力。然而由于既判力理论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上的规定极其简单,关于既判力的理论也不够完善,导致了在我国民事诉讼及其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当事人无视既判力而重复起诉、法官对既判力不尊重以及由此造成的诉讼迟延、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增加等现象。本文剖析了我国民事确定判决既判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确立禁止重复起诉原则、确立充分诚实信用原则、对再审程序作必要的改革,以及提高诉讼程序效益性、加强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相互交叉重叠的案件,如何审理尚无明确具体的规定,各地法院的做法不统一,理论界对此争论不休。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民事附带行政诉讼制度、当事人诉讼制度和直接移送审查制度都有其局限性,惟建立和完善行民平行诉讼制度才能解决好此类案件。  相似文献   

14.
附带诉讼:行政、民事争议交织案件的解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影响着行政相对人的民事权益,导致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交织在一起产生.采用附带诉讼的方式来解决行政、民事争议交织案件,既减少了当事人的诉累,又符合诉讼经济的原则,还可以避免法院就同一事实作出相互矛盾的判决.行政诉讼可以附带民事诉讼,民事诉讼也可以附带行政诉讼,在具体适用方式上采用具有预决力的诉讼作为主诉,优先审理.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事诉讼法将必要的共同诉讼界定为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其中诉讼标的必须是共同的,法院应当合并审理,并且做出同一的判决的诉讼.该诉讼形式来源于大陆法系中固有必要共同诉讼理论,但并没有包括类似的必要诉讼,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必要诉讼制度在理论上和实务上的缺陷.通过分析我国必要共同诉讼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维炜 《中国人大》2011,(22):31-32
在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民事诉讼法修改草案中,拟建立小额诉讼制度的规定一时间引起了立法、实务及学界的高度关注,并由此引发了各方大规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司法     
《人民政坛》2015,(3):5
最高法出台新的民诉法司法解释据《人民法院报》2月4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4日正式发布新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对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明确具体的规定。最高法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这部司法解释进行解读。据介绍,《民诉法司法解释》共分23章,共552条。司法解释对人民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明确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确保民事诉讼程序公正、切实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司法公开、规范证据的审查与运用、切实提高民事审判工作效率、贯彻诚实信用原则、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进一步完善法庭纪律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去年2月,许某在单位被盗,丢失了现金8000元,许某怀疑是同事夏某所为,就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立案后,排除了夏莱作案的可能。许某丢失巨款后心理失衡,多次在单位辱骂夏某,指责夏某偷他的钱,双方为此多次争吵,在争吵过程中,夏某对许某的辱骂进行了录音,并以此为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许某赔礼道歉。庭审中,许某向法院强调录音是偷录的,不能作为证据予以认定。请问,许某的说法能成立吗?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民事诉讼法制与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不恰当的诉讼模式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制没有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原因.确立恰当的诉讼模式,理顺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恰当配置当事人与法院在诉讼中的权限,有助于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化的民事诉讼程序,促进民事诉讼法制建设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民事诉讼法制的现代化.这种恰当的诉讼模式就是协同主义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20.
谢素芳 《中国人大》2011,(22):29-29
证据作为法院认定事实、作出裁判的基础,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司法机关查明事实,妥善解决纠纷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