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本文通过总结腐败问题的现状及其危害,从思想观念蜕化,对腐败问题查处不力,廉政制度建设不健全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腐败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并从加强法制建设入手,提出要加大对腐败的法律制裁力度以提高腐败的"成本",加大公权运用的透明度,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建立群众反腐败机制,从而有效遏制腐败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腐败行为支付的道德成本,主要体现在伪装行为所带来的精神压力与心理疲劳、随时可能被发现而受到法律惩罚的心理恐惧、以及腐败行为被发现后带来的声誉受损等方面。道德成本对腐败行为的制约力,取决于社会总体道德水平的高低、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强与弱、多与少、腐败行为人道德水准的高与低以及腐败行为被察觉概率的大小与所遭受处罚的轻重。为此,采取加大腐败成本的方式去反腐败,就要把高水准的道德规定与组织规则结合起来对潜在腐败行为人施加直接影响;以常规、快速和适时的处罚提高腐败行为被惩治的概率,给腐败者以持久的心理压力;同时公开腐败行为相关信息,使腐败行为人承担的道德成本由隐性成本变为显性成本,形成巨大舆论压力。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败力度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取得了显著效果,巩固反腐败成效,需要加强制度建设。问责制度作为防治腐败的有力措施,应成为巩固反腐败成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问责制度应该围绕预防腐败发生、及早处置腐败、保持反腐高压态势三方面来进行落实。  相似文献   

4.
反腐败工作的经济学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 ,腐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强烈腐蚀剂 ,它毒化了社会空气 ,危害了国家建设 ,涣散了党心民心 ,分化了干群关系 ,已到了不根治不行的时候。由于腐败现象大都有其经济学原因 ,故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可以采取以下几项对策 :(一 )完善用人制度 ,提高腐败者成本反腐败首先要设法加大腐败的成本 ,使成本大得让欲腐败者感到难以承受 ,不得不打消念头。第一 ,加大腐败者成本要把住源头 ,使心术不正者跑官买官的成本加大。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制度意义上说 ,民主是以选举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权力产生和运行的机制 ,它包…  相似文献   

5.
党中央要求2001年进一步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发展。 反腐败斗争正在从侧重遏制转到标本兼治、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轨道上来。2001年加大反腐败力度,将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各种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必须狠抓已经部署的反腐败各项任务的落实。二是要加大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首先要加大对权力的制约,比如将进一步推动政府审批制度的改革,对于一些审批事项,该进入市场运作的,就进入市场,用拍卖、招投标等市场化手段来进行,该取消权限的坚决取消,确实保留审批权的要加强制约监…  相似文献   

6.
上海社保案牵涉的资金数额之巨、官员之多、职住之高、影响之大实属罕见,被称为改革开发以来上海最大的腐败案件。此案折射出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腐败行为突破简单的权钱交易,上升为权力与资本的勾结,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更大;明目张胆的显性腐败有所收敛,隐性腐败不断增多,查处腐败更加困难;单兵作战的个体性腐败向群体性腐败蔓延,反腐败阻力加大。因此,要深化体制改革,消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推行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制度;增强纪检监察机关的相对独立性;整合各反腐败职能机构力量.形成监督合力。  相似文献   

7.
2006年,中国利剑反腐败取得丰硕成果,全年被查处的腐败案件创6年来新高,有不少案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本文列举的就是2006年发生的在公众中产生较大影响的腐败事件。  相似文献   

8.
新制度经济学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为我国经济学领域的一大“热点”,它为人们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我国由计划向市场转轨的过程中需解决的腐败与反腐败、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三个问题均可从新制度经济学中得到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著名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称,反腐工作当前亟须大幅度提高腐败的各种成本。 就中国反腐而言,当务之急为大幅提高四大腐败成本。首要成本为提高查处腐败的概率。国际上通常采用“腐败黑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腐败与反腐败的六个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当前我国腐败和反腐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将其归纳为六个方面,即从贪污挪用到行贿受贿,再到利益冲突;从公共部门到私人部门,再到社会组织;从个人腐败、单位腐败到集体腐败;从影响政策执行到影响政策制定;从反黑色腐败到反灰色腐败;从惩治需求方到惩治供给方。本文的发现对于更好把握腐败发展的规律,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和市场不完备的环境中,个人的行为动机是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本文以此为假定,采用经济学的供求关系和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以2000-2004年全国和江苏省有关媒体公开曝光的反腐败案件为主要对象,从我国腐败的趋势性特征入手分析了腐败的内在逻辑。本文的结论是:反腐败的根本措施是改革权力配置结构和改善与权力配置的信息结构。在制度和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执政官员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约束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制建设在反腐败斗争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对一些腐败现象或边缘性腐败问题不能给予有效制裁,与有关反腐败立法深度不够、某些罪名的可操作性不强等弊端有关。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廉政立法,加大依法惩治腐败的力度,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3.
腐败是影响当今社会正常秩序和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惩治腐败也是当前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主要任务之一。从经济学角度思考惩治腐败问题,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搞好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14.
反腐倡廉是一个老的热门话题,本文从“以德养廉”的新视角,提出反腐败要立足于防腐败,即注重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社会道德教化,培养人们以腐败为耻的良好思想意识,最终达到既从思想源头上彻底治理腐败,又能大大节省反腐败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腐败”这一概念是反腐败理论中最基本的范畴,是构建反腐败理论体系的“细胞”和“纽结”,也是我们制定反腐败原则和对策的理论始点之一。当前对于什么是腐败的界定,可以说不是十分明确和清晰,造成一些边角腐败缺乏打击的依据而任其泛滥。理论界对腐败的定义有以市场为中心的界定,有以权力为中心的界定,也有以利益为中心的界定。角度不同,解释也不同。一是从经济学特别是以市场关系为取向来界定腐败,认为腐败实际上就是一种寻求经济租金的活动,即以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利润。该定义的合理性在于揭示了资源分配过程中不…  相似文献   

16.
腐败的经济逻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小兵 《桂海论丛》2001,17(2):14-18
文章通过对腐败现象的经济学透视 ,对腐败发生、传播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腐败的内在逻辑进行病理性的分析 ,通过对腐败现象的收益与成本的经济理性阐释 ,从而深刻揭示了隐藏在腐败表象下面———实际支配着腐败行为因果关系的体制性综合社会因素———腐败者之所以腐败的秘密。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来反腐败斗争的经验启示我们,要建立健全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要推进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的建设,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堤坝;要加强反腐败的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要加强反腐倡廉的理论研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  相似文献   

18.
程维高、刘方仁腐败案的警示:谁来监督省委书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中央先后查处了原贵州省委书记刘方仁和原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的腐败案,将两人分别开除出党,刘方仁交由司法部门继续进行审查。这无疑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加大惩治腐败力度、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标志,深得老百姓的称赞。然而,作为两个省的一把手,如果程维高、刘方仁仅仅像一般高官一样被查处了事,而不注重从制度上、机制上进行深入的反思,那就达不到我们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目的。可见,探寻程、刘腐败的蛛丝马迹,进一步发现我们现存制度、机制乃至体制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这才是更具有意义的。一、省委书记的腐败何其相似从表面上看…  相似文献   

19.
文培红  董红琴 《前进》2011,(10):53-54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分析党面临着的形势和挑战时讲到了“四种危险”,针对消极腐败的危险,总书记告诫全党: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只有通过教育、监督和制度等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措施,建立一套包括“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不能”腐败的约束机制和“不敢”腐败的惩治机制在内的廉政建设制度体系,才能把反腐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建立“三不”机制,要着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监督查处力度。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反腐败力度的加大,不少“问题”公职人员被曝光,在查处的腐败案件中,权色交易的情况并不少见。“官员艳照门”、“情妇反腐”等一些涉及官员“性贿赂”的事件也成为了热词。然而,在对这些官员的处理过程中,“权色交易”问题却始终难以成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引发了公众的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