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吴璇  刘衍峰 《新东方》2023,(1):83-88
马克思系统梳理了以往哲学有关人的主体存在问题,深刻阐明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主体存在之基,从而奠定了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基石。马克思通过对宗教史观和英雄史观的批判和清算,摒弃了唯心史观将历史进程抽象把握为精神意识和英雄“个体”的自我实现,科学阐释了人民主体思想生成的逻辑进路,将历史发展的主体确立为人民。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以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实践主体为价值所指,以人民是共享发展的利益主体为价值导向,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人民主体思想的价值归宿,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党奋斗的各个历史阶段都会呈现出不同的主题,每一次主题的转换都意味着踏上了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着力点,阐明了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三重维度,指明了新时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节点,从而形成了协调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方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发展和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坚定人民立场的政治原则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确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人民主体地位,保持政治定力、历史耐心和"四个自信",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品格。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视角。通过重塑和阐扬马克思社会革命思想,重申社会革命的人民中心立场、坚定革命的先锋队政党领导原则、高扬彻底革命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杜绝一切对革命的"回避态度"和"模糊化运用",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思考和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根本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理性与精神的高度统一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向彻底,使其成为能够真正掌握群众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立足于中国与世界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立足于对人类历史与共产党执政历史的哲学认知与反思,立足于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两个维度的密切结合。尊重全体人民的主体地住,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把握利益关系协调的重要性,以法治的手段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是实现社会和谐、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批判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的揭示,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始终在争论中不断凸显其价值和世界历史意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面对科学技术的新进步、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其时代性、民族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我们可以坚定地说,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引领现时代的科学真理。  相似文献   

8.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在遵循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基础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于新时代"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实践命题,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在思想理论层面丰富拓展了"人民"话语体系;从社会生活领域深化拓展人民主体地位;在治国理政活动中充分拓展人民主体作用;在新的历史规定性内容中具体拓展人民主体利益。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之最根本的观点是群众的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也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与围绕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和解放人的精神而展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认为,人民是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在社会发展中享有经济主体地位、利益主体地位和监督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为主线。需充分挖掘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价值,以更好地指导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创立的三个理论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咸瑜 《理论月刊》2006,1(10):49-51
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历史思维的最伟大成果。从思想进路来看,人与市民社会、人与异化劳动、人与社会实践三对关系范畴循序递进,构成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三个理论环节。其中,在对人与市民社会关系的思考中,马克思洞察了政治解放的历史限度,确立了人类解放的至高理想;在对人与异化劳动关系的思辨中,马克思以生产劳动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在对人与社会实践辩证关系的追寻中,马克思最终确立了求解人的问题的真谛,实现了历史观上“壮丽的日出”。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对人民主体思想作了一系列新阐释、新发挥。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为核心和起点,逻辑地展开论述坚持人民赋权主体地位、人民监督主体地位、人民历史评价主体地位,以坚持人民利益主体地位为逻辑归宿,实现了人民的利益主体与价值主体的高度统一。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人民主体重要论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并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鲜活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坚守过程也是对人民幸福观的阐释和发展过程,形成了人民幸福观特定的历史逻辑、理论内涵和价值主张。首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观缘自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中国人民生存与发展境遇的深刻反思与关切,在救亡图存到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中对人民幸福真理的寻求和发展;其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幸福的理论,形成了人民主体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相结合的人民幸福观;再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观主张,在价值排序中,集体幸福处于优先地位,这既是我们党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的体现,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属性和目标指向,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共享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指出,人口是“全部经济社会行为的基础和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人口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指导,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人口发展道路,不断创新人口理论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根基于唯物史观“人的主体价值”,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唯物史观人的主体性及其创造价值,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四个历史时期的伟大胜利和伟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旨归,即党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其价值方向、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其价值目标、以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其价值尺度、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解放为其终极价值目的。为实现其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以“历史主动精神”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变革中国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继往开来持续构筑人民美好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6.
在唯物史观所实现的对社会历史理解革命性变革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民主体的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创立了人民主体观。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实现民族复兴、人民解放与幸福为己任,将马恩创立的人民主体观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主体、价值主体、权利主体,中国梦的实现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成果为人民共享。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指导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力量、充分保障人民合法利益、充分维护人民发展权,让人民共建共促共享中国梦。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之前的社会历史观,大体经历了朴素史观、神本史观、人本史观和理性史观。这些五光十色的社会历史观,蕴含着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诸多观点的种子、胚胎及萌芽。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正是在扬弃前人的这些思想材料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探析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思想渊源,是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获得时代升华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任平 《群众》2018,(11)
正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全世界在掀起纪念马克思的热潮中,热切期盼和高度瞩目来自中国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奋进在新时代中国道路上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充满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方式,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坚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网络社会治理观。其核心内涵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技术与人才发展、完善互联网法治建设、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方面。习近平的网络社会治理观是新时代中国网络社会治理实践的根本遵循,也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并确立了它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行的贯彻,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篇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建构根植于理性之力,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布局,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路;根植于信仰之力,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信仰,对"四个伟大"的信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仰;根植于担当之力,全面从严治党,重点培养后备力量,依靠青年一代,巩固和发展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根植于实践之力,准确把握和科学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定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坚守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精髓,发挥"互联网+"载体之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于四维之力中,四维之力共同建构了思想的美好蓝图。同时,要精准把握四维之力的内在逻辑理路,建构整体维度下的部分和部分视域中的整体合一的相互作用,厘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