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5 毫秒
1.
政党执政制度属于国家政治制度范畴。科学构建政党执政制度是现代政党执政的规律性要求。现代政党执政制度有着客观性、系统性、根本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等多方面特点。构建中国共产党执政制度规则体系,对于健全与调适中国其产党执政制度,弥补其制度性缺失,实现党的执政理念,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着力点。加强党的执政制度建设,完善党的执政制度体系。应围绕完善执政的代表性机制,巩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增强执政的系统性思维,保证执政的有效性展开。  相似文献   

2.
加强执政文化建设,提高党的执政竞争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元中 《传承》2007,(6):8-10,15
执政文化是政党执政理论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范畴,是执政能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政党执政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是提高执政能力,增强执政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核心价值和长远性、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党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党的执政理念.政党执政理念的核心是解决政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因而带有根本性.确立人民为本的核心执政理念,即始终以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检验党执政成效的根本标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真谛并能够通过执政来实践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正确的执政意识和执政理念对政党执政具有指导意义。新时代党着眼长期执政,必须建构相关的执政意识和理念,一方面要坚持长期形成的执政意识和理念,并运用于指导执政实践,另一方面又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同时提出新的执政意识和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在长期执政的意识和理念建构上取得了新进展,今后围绕长期执政仍要不断创新完善执政意识和理念,更好地发挥对执政实践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于每一个执政党来说,如何提高执政能力,以更好地巩固政权、实现政治理想,都是一个恒久的重要命题。在国际国内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的形势下,中共面临着严峻考验。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外交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与其它国家各个类型的政党建立密切联系和合作,可以有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塑造党良好的国际形象,优化执政环境;借鉴其它国家执政党的经验和教训,探索总结政党执政的共同规律,增强党自身科学执政的能力和水平;逐步形成、完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6.
刘世华  董正宇 《传承》2011,(9):10-12
执政伦理是政党对国家权力运用的伦理基础,它对于提升政党的合法性、正当性有积极意义。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把以"人"为本作为执政理念,建立"科学"的执政决策机制,通过加强执政主体的"信念"教育来保障执政制度的良好运行。在这些执政内涵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人",即所有实践的目的都应指向"人",为了所有的"人"应当是执政的价值。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正是这些执政理论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7.
李清华 《半月谈》2004,(21):12-14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决定》中的这句话,涉及到一个政党执政地位的获取、维护和巩固问题,体现着政党与公共权力相互结合的内在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决定》突出强调这一观点。旨在警醒全党: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以跳出“其兴也勃蔫。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每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类型、演进及改革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党的执政方式存在三种基本类型:体系相离型、政权包含型、政党包含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属于政权包含型,而且经历了政党指挥型、政党取代型、政党引导型的演变过程。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就是要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完善公共权力体系、保障人民民主四个目标,构建体系相离型的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9.
石树林 《湖湘论坛》2008,21(2):18-20
创新党的执政体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创新党的执政体系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现实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系统工程。建设学习型政党、发展基层民主能够为执政体系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于洋 《传承》2011,(5):21-2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正在实践并将长期实践的常做常新的重要课题。着眼提高执政能力,要从政治和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进一步增强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增强"五种意识"。  相似文献   

11.
依法执政是现代法治对执政方式的基本要求。在近现代社会,政党执政与代议制民主紧密相联,代议制民主为政党执政提供了表演舞台。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依法执政。为此,党必须在执政活动中,处理好与人大、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选择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政党选择什么样的执政方式,并不是党的主观意志作用的结果,而是由这个政党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制度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党的执政方式选择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党的产生方式、国家体制、执政理念、文化传统和执政环境等。  相似文献   

13.
执政合法性和执政合理性是现代民主政治运行对政党执政进行考量的两个基本向度。执政合法性是政党执政的基本前提,也是政党执政后必须始终重视的重要问题。执政合法性主要涉及执政理念和执政绩效问题,执政合理性主要涉及执政方略、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问题。在现实中,执政合法性和执政合理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都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把民主与科学、法治作为一个整体并与执政联系起来,把坚持民主执政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之一,突出了新形势下我们党要为人民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政权的根本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实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新飞跃,是我们党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关于民主执政,《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  相似文献   

15.
论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直接目的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地位的实质是执政合法性问题.执政党丧失政权的根本原因在于发生了执政的合法性危机,使党失去了执政的社会基础.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执政合法性的表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提出政党的执政地位应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一个政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越广泛,其执政的合法性就越强.  相似文献   

16.
张冬冬 《传承》2008,(10):20-21
执政理念在执政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反映了执政党执政的宗旨和执政的整体行为取向。加强对处于执政核心地位的执政理念的研究有利于确保我们党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正确的执政行为取向。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对执政理念实现了三次突破。党的执政理念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不断得到升华,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丰富了党的执政理论。  相似文献   

17.
任何事物的生成都有其本源问题.执政能力的本源问题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体系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党的执政能力的本源是执政能力赖以产生的必备要素,影响或者决定执政能力发展变化的方向和趋势,从根本上规定了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和途径.本文从现代政党执政的内在逻辑出发,从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角度,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本源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本文认为政党能力、政府能力和社会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三大本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加强政党能力、政府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建设并使三者成为合力.探讨党的执政能力的本源,既是丰富和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又是提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效性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郭开虎 《前沿》2005,1(12):26-28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基本的执政理念,也是保持和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的根本途径。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执政为民落到实处,不断增强和扩大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9.
经过50多年的执政经历,我党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执政精神状态.执政精神状态是衡量一个个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深入对党的执政精神状态的研究,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深化"三大规律"的探索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试着对党的执政精神状态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简论统一战线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建党原则。统一战线和党的执政能力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加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