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禅宗"空寂之美"的时间性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禅宗美学思想进行时间性解析,以窥探禅宗美学思想的内在奥秘与根源,是禅宗美学研究中本已的和不可或缺的理论问题.在禅宗美学中,美或审美不是一个既定、现成的目标或状态,美是在刹那间照面映现的瞬间澄澈之美.  相似文献   

2.
邢丹 《重庆行政》2015,(1):47-48
行政美学是研究行政实践活动中的美和审美的学说。行政美学的性质和特点,使得它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行政美学的价值以人与行政实践的审美关系作为基础,在人对行政实践的审美过程中形成,它通过使人获得愉悦的精神,追求行政价值美的实现,并最终通过审美目标的实现达成行政的和谐与升华。研究行政美学的价值,对于促进政府在行政实践中探索行政之真,追求行政之善,塑造行政之美,促进行政达到真善美统一的境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瑞婷  胡晓红 《求索》2013,(8):174-176
法律以理性的方式追寻正义和真相,常常表现出其冷酷与保守的一面.看似与美学完全对立。相反。美恰恰是法律的应有之义.是法律本身的性质和使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法的美学价值是值得我们去向往和追寻的。以法作为审美判断的对象进行评价,找到其在美学方面存在价值的学术据理,有助于人们了解法律本身易于为人所接受的一面。当一种事物具有了美的特质,它便可以使人接近、欣赏并享受,也便具有了美的价值。我们从法的价值、法的强制性、法的本体、法的运行等方面进行研究,都可以发现其美学上的价值投射。研究法之美学价值的学术据理及其存在方式有利于强化社会公众对法律的理解.消解民众于法之冷酷情感的心理距离,强化社会法治理念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4.
精神建构的彷徨与出路——兼与王建疆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学从其建立之初,就一直立足于阐释和张扬人的自由维度。遗憾的是近20年当代中国美学话语却存在着空疏的不及物倾向。它不但日益远离了美学的本真,而且与人的真实存在和精神状态相背离;它无视乃至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当代国人精神的真实状态和生存现状,而且又以摆脱启蒙美学(实践美学)为能事,其结果就是"主义的喧嚣与缺失"。但是,所谓"主义的缺失"还只是一个表层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美学家们构建美学时的彷徨、畏葸、甚至不着边际,在瞻前顾后中他们既丧失了美学所具有的应然状态在于探究审美和艺术的非功利性,同时也丧失了美学所探究的形式的无功利性与其效用的功利性之间的张力。这双重的丧失必然导致当代中国美学向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庸俗的审美泛化、犬儒化;其二是审美或艺术形式的纯技巧化。而美学应该着重于对感性之维的现实观照与把握,而非脱离现实和审美—艺术等感性领域进行所谓"主义"的闭门造车。  相似文献   

5.
王志 《湖湘论坛》2003,16(1):18-19
法学和美学本属于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 :法学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规律 ,属于理性研究范畴 :美学研究美的现象及其规律 ,属于感性认知研究范畴。然而如果把法律现象当作审美对象加以分析 ,人们便可以借助法学和美学的结合发掘出某些对法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新视角和新见解。本文拟从法律美的表现、特征和内在机制、价值效应等几个方面对法律之美命题作一点尝试性探讨。  一、法律之美的现象表现如果说对法律现象进行审美评判 ,不难发现理想状态下的法律现象具有下列美的表现 :(一 )法律自身的内在美。这种内在美表…  相似文献   

6.
审美人类学并非对于"美"的纯粹凝视,亦非流于对其文化事项的收集,而是关于审美和艺术的物质基础,及其"美"之规定性的同构性的系统性研究。在美学与人类学的交流互补中,审美文化这一聚合性对象根据其表现形态、场域性和心理机制等层面,主要形构为如下三个方面:(1)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包括原始艺术抑或"艺术前的艺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仪式中的艺术,以及当代富于杂糅性和流动性的艺术形态;(2)地方性审美经验;(3)审美偏好。审美人类学是关于审美和艺术形构机制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在人类学与美学的契合与边界之处,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理念与方法都将呈现出新的气象,并由此开拓出当代美学新的研究格局与未来。  相似文献   

7.
<正> 毛泽东并没有把艺术审美追求仅限于一般艺术美.因为艺术美并不都是艺术典型美,要达到典型美,还需要创作主体进一步进行艺术攀登。典型美是艺术美的理想境界。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的最佳、最高境界是典型美。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作家艺术家应进一步把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高级的文艺”,使其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达到使欣赏者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更好地帮助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这是对艺术美的最高标准的美学要求和历史要求。这种艺术要求的实质,是提倡作家艺术家在追求艺术美创造时,不要仅仅停留在一般艺术美的水平上,而应该有更高的追求,通过艺术典型化创造更理想、更强烈、更集中的典  相似文献   

8.
谭顺来 《求索》2013,(9):123-125
中国古典关学的理论基点是先秦哲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概念.“意境”的哲学基点大致有以下几种学术观点:其一.意境源于老庄哲学.该观点是基于对中国美学思想渊源的整体考察而得出的:其二,美学“意境”说深受禅宗佛学的影响,认为意境之“境”就是禅宗心学中的“禅境”;其三,美学“意境”源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该观点强调艺术“意境”是一种基于儒家诗学之上的,融入道家之“超然物外”之境并深受佛教“静穆体悟观照生命”之“妙境”。我们认为,从本质上看,意境包含着主客合一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融合互渗状态,意境生于意象,而缘于情思。意境作为艺术审美理想,要获得自身质的规定性。必须回到意境的创造中去。创造才是艺术意境实现的现实环节与中心论点。  相似文献   

9.
王玫  ;王炎琪 《求索》2008,(9):86-87
庄子——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音乐卷学家。他的音乐崇尚自然,主张“天地人合一”。本文从庄子的音乐审美超实用观、艺术非功利观、人潜在的创造力、人和自然的和谐观等内容充分阐述了庄子的自然“真”关的音乐美学思想,是真、善、美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是倡导人格完美、人性自由发展的音乐理念。  相似文献   

10.
要积极地对美育两种重要特征进行探索和研究。潜藏在各种历史文化背景中的和不同生命直觉中的审美价值判断具有明显差异,既有时间上的差异,也有空间上的差异。注意协调好美、有用和美的境界的关系。要注意通过净化审美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愿望只有在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一致的时候.才可能具有审美价值。个人的关于美的视听感觉要与社会心理密切结合起来.要注意审美实践对于主体和客体的双重意义.要将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渗透到美育教育的大众心理领域.要使马克思主义关学的科学理念成为公众追求时代风尚之美的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正> 符号、语言在当代西方已成为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美学家所涉及的十分重要的问题。有人把现代语言符号理论对于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比作伽利略的数学化研究方法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在美学领域,许多美学家和艺术家也越来越重视对符号形式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表现了艺术家们对艺术形式本身的认识在不断地加深,而且也表现了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本文通过对人与符号、符号形式与艺术形式的简单分析,以企揭示符号与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罗峰 《求索》2011,(9):218-220
《摘苹果后》、《收割》和《牧场》是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弗罗斯特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在这些诗歌中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诗人笔下的乡村劳作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诱人的田园情趣,在诗人的眼中,那都是各种劳动关的体现。本文从劳动关学的角度去解读诗人及其作品,探讨自然劳动中劳动者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和精神上的美;诠释劳动所处环境和劳动产品本身的美学价值;发掘劳动生产整个过程所具有的动作形态上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蔡艳山 《前沿》2012,(20):43-45
在康德的美学思想中,有两个看似矛盾的观点,一个是“美是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另一个是“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认识到审美判断的二律背反现象,他设置了“附庸美”这个中介,较好地沟通了这两个美学观点.  相似文献   

14.
康德论崇高,认为有力与量的崇高,前者是力量或气魄的巨大,后者则是体积的巨大。朱光潜先生则把崇高一词直接译为“雄伟”。“崇高”和“雄伟”,在我国古典传统美学范畴中则被称之为雄浑美。雄浑美在审美体验中属于阳刚美。我们这里所说的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在传统美学中亦可称之为雄浑美、阳刚美。 中国非凡的革命历史造就了非凡的领袖毛泽东,他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磅礴气魄和笼罩寰宇的气势,他胸襟宽广,审美视野开阔,他的五十首诗词以壮美的情思、恢宏的气势,震撼着我们这个古老诗国的诗坛。  相似文献   

15.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四川省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在全国率先成立城市管理美学智库和成都现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院、推广宣传美学、深化美学运用,建设大美蓉城,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搭建城市管理与城市美学研究的沟通平台,为城市美学在城市管理领域的深度运用与实践提供"交流的平台""展示的窗口"和"运用的场景"。他们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6.
美的追求     
<正>摄影虽然只有短短100多年的历史,但对于美的事物与作品大家还是有共同的追求,如何确定一张照片的美与不美是有一个标准的。虽然美学没有固定的尺度,但是从古至今对美的追求还是人类所共有的,而且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对美的诉求与欣赏美的途径。摄影艺术的美是摄影家在艺术实践中将现实事物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并以人们可以感受到的最佳方式展示出来,摄影家的创作实践已经熔入了摄影家的多种审美心理、审美情感、审美认识、审美想  相似文献   

17.
和谐教育应该是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整合。德育是“神经元”,它解决的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问题;智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问题;美育是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观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完善形成和谐之美。重视科学的途径,忽视了艺术的途径,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8.
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审美文化的研究已成为美学发展研究的热点,当代审美文化表现出与传统美学不同的新特点,这些新特点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一、审美文化新特点审美与生活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传统观念中的艺术是以审美为目的的创造活动,其结果是孤立于人之外的作品。但二十世纪以来,艺术却变得五花八门,变得更具娱乐性,更趋生活化、通俗化,精英艺术更多地为流行艺术所代替,从而诱发了录相、广告、时装、选美。MTV、游戏机等形式的出现,艺术走向街头巷尾,成为全新的美学样式。在审美创造的方…  相似文献   

19.
常康 《前沿》2010,(3):17-21
李贽"自然人性论"使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呈现平民主义色彩,至今仍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核心价值和内涵蕴藉表现为:重视提炼"有德之言",追求表现"凿凿有味"的朴实生活美;强调"尽意""无声"审美效益,主张"以自然之为美"的艺术生活美;倡导倾听"百姓之迩言",崇尚表现"率真""俗善"的拙朴生活美;讲究"格"、"调"、"情"、"性",欣赏悲壮激越生活之旨趣;呼吁恢复"童心"创作"至文",追求"化工"的生活审美之境界。李贽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所创立的平民主义"生活美学",不但丰富了中国美学史宝库,而且至今仍昭示着它生活审美哲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原始艺术是人类艺术的无价瑰宝,原始美学是现代美学的长河之源,原始民族并没有等到阶级产生就开始了他们的艺术活动,因而,原始美学不具有现代人追求的阶级美而在实质上是一种实用的功利美。对于原始美学言必称阶级是行不通的。在这里,阶级美还仅仅是一种朦胧的展望,而共同的功利美则是活生生的现实。事实正是这样:原始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赞美物质和功利。我们伟大而贫困的祖先为了在艰难的环境中求取生存,总是踏踏实实地追求着赤裸裸的物质,而无暇去追求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