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劳动关系协调处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彤 《前进》2006,(5):47-48
劳动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是企业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保证。就劳动关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分析,劳动关系的实质就是社会利益关系。广大社会劳动者在参加社会劳动的过程中,与一切用人单位相联系,与自身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息息相关。如果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就失去公平,社会矛盾就会不断诱发,社会的稳定和谐便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各地的劳动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但是劳动关系多元化、复杂化和劳资矛盾日益显性化的特点非常清楚。突发性、群体…  相似文献   

2.
社会与国家、社会与个人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多重关系是社会治理的三个基本维度,而这也正是贯穿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重要线索。在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确立并坚持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认为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协调是社会结构发展的理想目标;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的自然观否认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将自然纳入到整体的社会范畴。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对这三对基本关系的阐释,为治理什么、如何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社区治理中的社会动员除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外,还对凝聚政治认同、改善府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层政府、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普通居民之间关系的淡漠、失调和疏离导致动员普通居民能力较弱、社会组织难以发挥专业优势、社区居民参与意愿低下等问题,通过系统分析发现"关系问题"是影响社会动员的重要因素,梳理"关系式动员"蕴含的形塑新关系凝聚新资源、构建稳定亲密团体和化解多重关系矛盾等基本内涵,并从组织化关系、情感关系和制度化关系三个方面提出在社区治理中开展社会动员的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是人类社会常见的两种社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既是反映人们社会身份的重要符号,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作为两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民族、宗教问题是一定社会诸多矛盾的结合产物;在社会急剧变迁的今天,民族、宗教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民族、宗教问题的处理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谐.  相似文献   

5.
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管理,实际上就是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区关系、社会组织的关系以及群体之间的关系。它是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管理首先要解决的是社会秩序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同舫 《前沿》2006,46(4):222-225
技术与社会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整合关系,其中,社会因素的变化强烈影响与制约技术的发展,社会因素参与技术的建构。社会实践、社会需要、社会选择、社会利益关系、社会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人类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张玲卡 《前沿》2011,(3):14-16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社会劳动和社会历史的统一、社会实践和社会本质的统一,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相统一的真实内涵。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最高目的,坚持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的本质,自觉地把认识关系融入改造关系,又把改造关系融入认识关系,乃是认识论与历史观相统一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视野的医患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患关系是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并随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相关因素的发展而变化,受社会各因素的影响。构建新的医患关系要从社会学角度对社会各影响因素作出分析,调节、改善这些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唯有如此才能构建和谐社会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起来。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所表现出的和谐与紧张、一致与分歧,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种种问题、风险和危机的根源,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的关系成为浓缩和聚焦为现代社会一切重大问题的符码。对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的关系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研究方法的探索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代际关系是表征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关系。我国传统的代际关系是基于孝道伦理和接力型代际交换的关系状态,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代际关系呈现出新的走向,代际关系中的资源流转模式出现了嬗变,代际互动中代际依赖程度在下降,代沟现象凸现,人际关系呈现碎片化,社会新生群体的文化反哺能力不断增强。当前要深入分析衡量代际关系和谐的标准,积极探索优化代际互动和扭转代际倾斜、实现代际跨越的有效对策,从而谋求建立正向的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11.
康彬  贺翔 《中国发展》2018,(5):25-32
基于社会资本层次性特征,将企业社会资本划分为个体社会资本和集体社会资本,以浙江省中小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个体社会资本和集体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个体社会资本中个人特征、社会关系以及集体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社会声望对企业绩效无显著影响;企业家个人特征正向调节企业市场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也正向调节企业网络位置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企业家社会声望正向调节企业网络位置与企业绩效关系。中小企业想要更好的利用社会资本获取资源,需要将个体社会资本向企业层面转化、融合,实现个体社会资本与集体社会资本的契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土地制度着手 ,从人地关系、农民与集体的关系、乡村社会的权力权威格局、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与乡村社会政治发展之间关系 ,认为土地制度对乡村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时有起伏 ,但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 ,它对乡村社会政治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的根本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是政党政治时代,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由其维系的政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基。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  相似文献   

14.
女农民工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提高妇女地位、实现男女平等、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5.
杨军  轩艳 《观察与思考》2014,(12):39-42
引领社会思潮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这是社会思潮的构成、发展态势和引领工作的客观要求;在引领社会思潮中贯彻群众路线,主要体现在坚持群众观点和运用群众工作方法上,包括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利益评析社会思潮的主要观点,引导群众开展自我教育,深入群众中就社会思潮进行调查研究,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科学理论,传播关于社会思潮的正确评价与判断等。同时要正确处理四种关系,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与教育群众的关系,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关系,教育党员干部与教育群众的关系,引导知识分子与引导普通大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凝聚着有效和广泛社会资本的社会,它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自主、平等、信任、协调、合作和互惠的关系。第三部门作为凝结社会资本的网络,体现着社会资本的发展,有助于社会规范的建立和公共道德素质的培养。因此,要发展第三部门,建立公众的横向关系网络,培育民众之间的互相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中介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人们开始关注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市场体制制度的完善,单位制的转型,政治文明目标的设定,这些都引起国家社会个人关系的调整。现有改革及发展目标制定都是围绕着三者关系展开的,社会中介组织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文化及社会成员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思潮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它包含着社会心理、思想体系和思想运动三个要素,在社会意识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地位。社会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弄清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处理好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集中体现了族群和自然环境的结构关系。从对贵州毕节布依民俗文化入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布依族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表层结构关系体现为布依族社会对自然的依赖、适应、利用和改造,深层结构关系体现为布依族社会在观念上与自然的混沌同一和在行动上对自然的有意识顺从。这种族群和自然环境的结构关系的存在,导致了布依族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无意识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南宋时期,内忧外患伴随政权始终,使得南宋政权不得不日益将地方财务聚集中央,导致地方官府行政治理能力严重不足,百姓赋税重于前代。唐宋以来崛起的财富力量“富民”阶层,历经北宋,到南宋时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乡村社会强弱关系、贫富关系、官民关系等重要社会关系的主导力量,使南宋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富民”阶层在强弱关系、贫富关系、官民关系中不断加深着与国家、与小农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既推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更保障了乡村社会的协调稳定,为维持国家政权稳定和社会安定奠定了基础。同时,“富民”阶层逐渐成为地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引领者,而且促成了吏强官弱的地方政治治理模式,成为乡村社会治理与教化的主要力量,使南宋社会呈现出政治力与社会力共治的形态,形成明清以来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形态的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