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立法过程中,各社会利益团体强势增长的“利益博弈”诉求给“部门利益法制化”这一顽疾带来强烈冲击。通过多方参与的博弈,立法将不再是政府部门之间权力与利益的分配与再分配,而是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没有公民法治意识的普及,没有依法办事的落实,就不可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就不可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谐社会构建就无从谈起。而法制的健全和法治的实现,都以立法为基础。地方立法是国家立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大有作为。地方立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1.地方立法的法制保障作用。现代和谐社会是个利益严重分化的社会,必须由一种可以主导和控制利益对立关系的力…  相似文献   

3.
法律发展与利益变化息息相关,而利益的法律转化和民主输送需要凭借某种特定的力量,通过一定的表达渠道和表达方式予以实现。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利益集团扮演了这一重要角色。多元利益集团是多元利益社会民主制度的一种形式和固有特征,它通过畅通诉求表达而总体有利于社会稳定。利益集团是衍生于基本宪法性权利——请愿权的一项制度,其流弊可以经由良好的宪法设计和专门的法律规制予以消减。传统上,利益集团通过影响立法过程来提升立法理性;近年来,它也试图施压于司法来改变利益分配格局,进而影响法律乃至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立法活动实质上是分配利益蛋糕的天平,界定社会关系的准绳,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利剑。2007年起实施的各类法律和浙江省的地方性法规,集中反映了立法关注百姓生活,立法促进民主法制,立法协调各方利益的“和谐”思维,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制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关系是知识作为经济发展主推动力这个经济基础、经济资源和经济资本,在生产、分配、使用和消费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知识经济关系应由经济法调整。经济法对知识经济关系的调整,不是全面包容,只是对知识基础、资源、资本和利益等关系,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管。现行经济法对知识经济关系的调整存在不足。应加强知识经济关系的理论和立法研究,并尽早将有关立法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6.
陆介标 《人大论坛》2007,(10):21-21
为什么必须强调公正立法? 为什么必须强调公正立法?这是因为所有的立法,都是权力和权利的再分配。在市场经济社会,任何法律问题的另一面,其实都是权利和经济问题,即各种利益群体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多个领域激烈角逐。以立法形式确定的公共政策,其选择取舍是否公平,是极为关键的。无论是中央的立法还是地方的立法,都是为了保障社会生活的公正,公民政治权利的公正。没有公正就谈不上法律。  相似文献   

7.
王军 《人大研究》2010,(6):32-35
<正>立法是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也是对社会利益的分配,在调整与分配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立法决策[1]。而立法时机的研究正是立法决策中的一部分内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本文试以立法时机为分析对象,力求在立法对象确定,  相似文献   

8.
林建华在《理论导刊》2008年第11期撰文认为,利益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没有利益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因此,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利益和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转型,其实质是利益的调整和分配,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系列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调节利益关系,以利益冲突向利益和谐的转化统领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公平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促进公平的利益分配可以调节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做好立法规划和计划立法应代表公意,代表和保护全局的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少数人或某一部门的利益。同时,立法还必须准确、敏锐地把握本地实际情况和需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及时地调整各项社会关系。立法内容上的民主化、科学化,首先体现在对立法项目的确定上,而立法项目的确定,又首先必须从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入手。编制中长期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是保证立法工作健康有序进行的基础工程,也是立法工作的首要环节。有了立法规划和计划,就可以对本行政区域的立法工作通盘考虑,统筹安排,使立法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制定立法规划和计划,应当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优化立法体系的  相似文献   

11.
论“十一五”规划的利益认同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社会阶层多元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利益矛盾突出化的当前形势下,要保证社会长期稳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的执政活动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就必须要使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利益认同。“十一五”规划就是一个典范,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高度的利益认同。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它的利益认同性。一是高度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利益选择的正确性;二是高度关注社会利益的公平分配,追求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三是高度关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落实,确保利益实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法律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调节机制.在民主社会中,利益均衡是立法的根本宗旨和终极目标.但是,在现实立法实践中,我国的立法尤其是地方立法还存在很多问题,偏离了利益均衡的根本宗旨.为了使地方立法回归到利益均衡的本位.必须引入、完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3.
立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各方面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和确认。现实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能否妥善地处理好有关利益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当事人的利益,还涉及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立法工作者必须慎重处之。现撷取安徽省立法工作中妥善处理有关利益关系的几个范例,稍加分析,以求对今后的立法工作有所借鉴。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关系的处理2002年9月,安徽省九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这部法规较为妥善地处理了局部与全局的利益关系。九华山座落在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著名的佛教胜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  相似文献   

14.
丁鹏 《人民论坛》2012,(26):164-165
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工作正在前期的准备阶段。立法定位是利益分配的一种标准或准则,它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的价值、功能及其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因此在立法的前期研究中必须研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立法定位问题,包括立法的价值定位、立法的功能定位、立法的位阶定位和立法的内容定位。  相似文献   

15.
企业暴利,产品价格飚升,消费者利益受损,是典型的市场垄断现象.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优势在于充分竞争和鼓励创新,而垄断是要抵制竞争和保护落后,导致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和损害公众利益,因此发达国家普遍对之实行十分严格的限制.中国现在面对房地产、电力、铁路、电信、石油、石化等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垄断行为,反垄断的公众呼声已经很高,国家立法机关也在加紧讨论和准备出台专门的法律.但是,反垄断的立法与以往的很多经济立法不同,不是调节企业与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而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阻止强势利益集团滥用权力地位的关系,立法的过程因此会有很多新的障碍需要我们提高认识去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保障立法的价值取向是设计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考察我国以往社会保障的改革历程和立法现状 ,就会发现社会保障立法的价值取向与经济政策和经济立法的价值取向日益混为一体 ,这也是社会保障立法滞后的深层原因。社会保障的功能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决定了社会保障立法应把维护社会成员的生活秩序和整个社会的秩序作为首要的和根本的价值取向 ;同时 ,要通过社会保障立法 ,建立为了满足以社会公平为目标的社会机制 ,并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实现一种相对的社会公平 ,以此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它之所以在全社会引起强烈的共鸣,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这本来就是人类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二是,我们在社会和谐方面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新的严重挑战。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块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善治即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般来说,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这里称之为“干部阶层”)在社会利益分配中所占有的比重能够基本上反映出这个阶层与其他阶层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作为衡量一个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志。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在于社会各群体和阶层利益关系的和谐。干部阶层作为社会管理者,在社会利益分配中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其自身在社会利益分配中的定位,体现着这个阶层及其所属政党的价值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水平,直接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干部阶层与产业工人阶层、农民阶层等基本群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彭焕才 《前沿》2011,(22):29-32
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是一场利益关系的深刻变革。在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中,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不公平突出体现在"两降""四大"与"一不顺"等方面。按照社会公平正义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必须树立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公平理念,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促进收入分配结构公平调整,建立科学机制、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收入分配结构,规范收入分配结构关系,切实维护与发展大多数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如何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已经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面对利益关系协调这一牵涉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均衡机制、利益诉求机制以及集体谈判机制这四个方面寻求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利益协调机制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