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拓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青年的现代化在代际更替中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航向。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离不开对青年的现代化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这要求我们既要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可大可久”的青春密码,也要着眼于当下,从代际变迁中认识和把握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群体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势,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青年的现代化的时代内涵。与此同时,还应重点研究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国家各项重大部署中青年人的作用发挥,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返县青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青年创新参与、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与青年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因此,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本刊特邀请六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视野下青年工作的战略性地位”“青年代际变迁与中国式现代化”“返县青年与县域乡村振兴”“青年的创新参与:建设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思维”“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青年参与”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供学者...  相似文献   

2.
廉思 《人民论坛》2023,(9):8-15
“青年”概念的诞生与现代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青年”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现代化的理念。四次工业革命不断深化教育和科技的地位,青年在社会中的作用也从被动的劳动力量、主要的消费人群逐渐成为改变既有结构的创造力量和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新时代青年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有力推动者、人才强国战略的人力资本支撑、新发展模式的产业主力军以及文化强国战略的积极践行者。中国式现代化是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的现代化、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高质量成长成才的现代化,广大青年也一定可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绽放出绚丽的青春之花。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政治文化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作为深层次的社会政治现象,对人类社会一切政治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消极、落后观念已经成为中国走向全面现代化的深层障碍。因此,我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建构起与现代化建设相一致的新型政治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4.
时尚文化与我国青年思想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举  高贺骏 《前沿》2004,(3):183-185
时尚文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 ,它的发展与青年思想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详细描述了时尚文化产生、发展轨迹与当代中国青年思想变迁的过程 ,分析了时尚文化与青年思想变化的互动影响 ,并对如何看待时尚文化与中国青年思潮变迁做了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田杰 《青年探索》2010,(1):11-18
当代中国青年文化与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最紧密的联系。它承续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政治革命的传统,经历和参与了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全部过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它成为现代性风险社会中的一种政治仪式,并在自己的各种文化表达和诉求中实现对社会政治和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同时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思想品格。在建国后的30年中,青年文化具有单一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色彩,是社会一元文化系统的附属物。政治紧张中的文化焦虑一度成为青年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矛盾。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青年文化发生根本转折的重要契机,红卫兵以自我燃烧的方式宣告一个青年文化时代的终结。改革开放后的30年,是青年思想解放、自我解放的30年,是青年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和自由表达权利,在新型青年文化与青年社会运动中实现新的民族/国家认同的30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增长、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情形下,青年对社会以及民族国家的认同将出现某些新的问题,青年文化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联系亦将形成某些新的格局。因此,中国青年文化的发展首先仍属于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文化认同问题,或文化认同过程中的社会政治问题,且其中蕴涵着诸多的风险和机遇。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青春、青年和青春期成长一直被人们赋予诸多肯定性的文化价值.20世纪以来,其文化含义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以当代中国大陆电影对青春的影像表达策略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时代语境中电影表述青春经验的文化策略,指出大陆电影将青少年神化和妖魔化的两种倾向,剖析<独自等待>等影片在青春表述策略上的重大转变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甲:现代化作为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不仅使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发生巨变,而且人也将实现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这一场触及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方方面面的变迁过程,必然制约和影响着青年社会化与发展,使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我们开展这方面  相似文献   

8.
民生的和谐与大同构成了传统中国文化内在价值与社会管理的核心要义,也确定了中国社会阶层整合实践的目标与方向,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学如何面对与适应西方文明现代性潮流并探索与实践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与重塑的全部内容.以“理义”流变为核心的文化融通与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变迁密不可分,同时受到源自不同时期国家政权建设的影响,作为嵌入在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中的核心文化思想,儒家文化已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日常性、大众化与包容感是当代中国文化融通的明显特征,并贯穿与弥散于整个中国社会,现代性与民族性构成传统文化转型的内在目标,以文化融通为内涵社会建设将为重新认识与反思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阶层结构变迁与阶层关系整合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走过童年时莺歌燕语的时光,我们就走进了多愁善感、充满压力与理想的青春时期。青春少年,正象冉冉升起的八九点钟的太阳。青春于人只有一次。青春是美好的,但同时也伴有苦涩。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孩子中心”似乎正成为存在于大部分家庭的一种社会事实。但是,“孩子中心”未必就能培养出于社会有用、于孩子愉悦的人格独立、身心健康的“人”——这已从目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或多或少地患有不同程度的“青春期综合症”中可略见一斑。为何如此?从儿童过渡到青年的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诞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第二次危机”。…  相似文献   

10.
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往往以审美思潮的更迭为其先导。“五四”新文学运动,就是以审美思潮的变革为突破口,从而拉开了一场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并使中国文化步入了现代化进程。 因此,要把握中国当代青年文化的整体走向,就不能不关注和了解青年审美思潮的发展和演变。 当然,将审美思潮作为一个茶座的话题,未免过于宠大和复杂。这里,我们只能对一些显而易见的、带有趋向性的当代青年审美现象作一番蜻蜒点水式的扫瞄。更深入的研究,留待专家学者,也留待热爱思考和探索的青年朋友。  相似文献   

11.
文化变迁(Culture Change)是文化人类学中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迈进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阻碍,使文化变迁的研究更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所谓文化变迁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任何变更,不论是由于本民族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所引起。”现在大多数文化人类学家都认为在文化和社会系统中,变迁是经常的和不可避免的,于是探索文化变迁是怎样发生的就成为文化变迁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以泰勒和摩尔根为代表的古典进化论认为,文化也和人类本身一样,存在着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只要这个过程不发生阻碍,每一种文化都会通过全世界相同的预定的阶段而进步。与此相反,传播学派却认为,  相似文献   

12.
田丰 《人民论坛》2020,(1):107-109
“小镇青年”一词并非源自于真实的社会生活,而是最先出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他们虽然具有相似的人身经历,在文化消费、人生体验上能够产生共性和共鸣,但群体存在一定的内部异质性。小镇青年已成为一个时代符号和文化标记,成为在中国社会发展变迁中的重要人群。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哈萨克传统民族文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悄无声息中变迁。同时,因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与民族意识的保留,民族文化又以各种形式顽强地生存于该地区,形成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织碰撞的独特文化氛围,民族文化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个性与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化的结合,成为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生存态势。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把处在社会、文化和心理变迁中的人的境况尤其是跨界角色称作边际人,并作出了独特的理论观照。晚近作为社会研究一种新型范式的时空分析的产生,为理解和解释边际人现象和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探究工具。青年是现代社会中边际人的一种典型。对于当今多元时空中的青年来说,其呈现的边际性特质异常复杂,表现为多重边际性或混杂性,所导致的实质性问题就是角色困境,即处在多重角色之间的游移性。对此社会科学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发现,在各种外在制约下的个体并非被动的,其能动性表现为可以在渗透不同时空关系的结构和文化情境中进行不同社会角色或文化身份间的转换,以达成社会文化适应。笔者认为,在个体层面上所发生的这种能动正是世代生命原理在社会一定层面上实现微改变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韩钰 《青年探索》2016,(2):46-54
拥有较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农村青年要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化资本。与布迪厄意义上的高雅文化资本不同,本研究以家教、家风、家传等家庭传统文化资本作为分析农村青年实现阶层跨越的工具。通过对鲁西南H村和M村接受高等教育或经商等方式实现阶层跨越的人口比重和各自家庭与村庄家族所拥有文化资本的对比,重点分析父母的文化素养、习性,家庭教育期望,家庭教育投入,村庄家族风气等在农村青年向上流动中的作用。尽管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农村青年在入学和流动机会等方面与城市青年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在机会和学校教育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坚韧、执着的农村父母通过对孩子的鼓励、期望和对教育时间的投入,再加上村庄家族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仍然帮助无数农村青年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实现了阶层的跨越。  相似文献   

16.
在肯定青年是具有其自身生物性特征的人的社会存在的前提下,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肯定了青年是文化的存在,具有文化主体的历史地位。青年的文化主体地位是与人类文化的诞生随之而来的。青年参与了人类文化创造迄今为止的历史的全过程。而且,在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不  相似文献   

17.
石国亮 《青年探索》2008,1(2):90-93
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青年恢复了正常的社会地位。他们掌控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并不断去除社会结构中的弱势,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青年社会地位的提升,还从青年问题、社会问题和网络问题同构中得到反证。当代青年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青年成为政党夺取政权和巩固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青年外交成为国家外交和政党外交成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禹芳琴 《求索》2010,(6):56-58
文化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及其知识与意义系统,是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展的。货币是人类创造力的一种外化,是人类社会文化和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所引导的社会文化主导精神观念的转变,实现人类的社会化,导致现代生活的客观化,促进个体发展的自由化。货币以其价值的中立性,成为人们生活意义的最终调节者,成为衡量价值的尺度。在金钱尺度因素的作用下,现代社会衍生出经济功利的文化意识,这有着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有着某种腐蚀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党中央对青年及青年工作高度重视,极大地提高了青年的社会地位,青年学科建设也进入到了重建阶段。对青年地位作用的研究形成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既形成了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政治领域等分领域研究,也形成了对青年地位作用变迁轨迹的纵向比较研究及青年社会地位跨文化的横向比较研究。结合目前的研究情况,提出应从以下几方面拓展和深化青年地位作用的研究:第一,研究对象要有效覆盖新兴青年群体和青年组织;第二,核心概念上需要厘清地位和作用各自的侧写维度和二者的辩证关系;第三,解释框架上我国青年学科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青年发展的经验和现实,进一步研究生产力发展和青年地位作用变迁的辩证关系;第四,研究视域上要置于现代性视域中研究我国青年地位和作用变迁相较于他国所呈现的共性与"个性";第五,跨文化比较研究上要增加与日本青年研究的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20.
人创造文化而文化又占有着人,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为我们从特定社会人群的角度研究一定时代的文化提供了某种可能性与必要性。青春文化便是从青年人的文化选择、文化观念和文化创造的视角研究时代文化问题的一个重要侧面。它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研究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青年人在我国人口中的比重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对社会文化心理的重要影响,都决定了青春文化在时代文化建设中的不可小视的地位。而且,青春文化是一种承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