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赵飞 《中国减灾》2004,(12):47-49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侵袭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洪水、台风、风雹、滑坡、泥石流等突发灾害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而在突发灾害造成的损失中,灾民住房损失情况极为突出。根据有关方面统计数据分析:突发性灾害发生的一般年份,灾民住房倒塌数量在300万间左右;大灾年倒塌数量在500万间以上;小灾年倒塌数量在200万间以下。受自然灾害地域特征、经济及社会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有其特殊的复杂性。突发灾害频发和严重的地区大多是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在这些地区,灾民家底薄,自救能力差,政府抗灾救灾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灾害保险是灾害风险分散和转移不可或缺的市场化手段,本文分析了农房灾害保险、农业灾害保险、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巨灾保险四种类型的灾害保险在我国的实践,指出政府支持下的政策性保险是我国自然灾害保险的主流模式,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借助市场力量减轻受灾群众损失和政府救助压力是对现有灾害管理体系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在历史发展长河中,自然灾害始终是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风险。自然灾害成因的复杂性、结果的破坏性、影响的持续性给风险管理增加了难度。尽管传统的风险管理理论为不同类型的风险提供了多种处置方案,但如何从经济层面区分自然灾害风险的类型,依据不同灾害选择相应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政策工具,仍是一项复  相似文献   

4.
今年年初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极大地震撼了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在对这场灾害形成原因、应对措施以及方方面面的深入反思中,如何强化巨灾保险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作用,再次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此次灾害中保险赔偿数额与灾害损失的极大反差.凸显了保险在整个自然灾害救助中的尴尬地位,同时也凸显了加强巨灾保险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洪水风险分析和定量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向阳  刘俊 《中国减灾》1999,9(4):31-34
在世界范围内,洪水灾害以其发生频繁、损失重大、影响面广的特点而成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洪水影响因素众多和人类对自然界认知的局限性,目前尚无法从确定性的角度预知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洪水发生的确切时间和真实过程。因此,人们一般是将洪水灾害的发生作为随机事件加以分析处理,洪水风险通常定义为某一地区可造成灾害性后果洪水发生的可能性。虽然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工程和非工程性措施减少洪水泛滥的频次和程度,但由于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原因,洪水灾害目前还难以彻底防范或根本消除,洪水风险总是伴随人类的日常生活而存在。近年来…  相似文献   

6.
宣勇 《中国减灾》2005,(11):34-35
今年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洪水、台风、风雹、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已经造成了严重损失,其中灾区群众住房损失情况极为突出。据民政部截至10月底统计,今年  相似文献   

7.
何飞  葛立元 《中国减灾》2013,(11):40-41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繁、灾害损失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台风、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火灾、爆炸、生产事故等意外事件每年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世界灾害发生历史来看,洪水灾害始终是现在和未来人类面临自然灾害的主要部分,仅1991~1995年的5年中,世界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2000亿美元,约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一半.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现实因素,我国是世界受洪水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是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核定灾害损失,确定灾害范围,可以为抢险救援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支撑。目前,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已取得一定成效,正式组建了包括地震、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交通运输、保险等11个涉灾领域的灾害损失评估专家库,实现了评估专家队伍实体化。本文对开展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的现状、工作实践及相关案例进行介绍,并对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业务的发展提出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与政策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翔 《今日浙江》2008,(3):54-55
美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高发性的国家,其所遭受的灾害主要包括江河洪水、风暴潮、海啸、地震、台风与强风、膨胀土、滑坡等等。由于经济的发达导致物质财富的高度集中,每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都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能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美国的联邦、州和地方各级政府创设了一套完备的灾害管理体制与政策体系并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繁、灾害损失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台风、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火灾、爆炸、生产事故等意外事件每年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闵骞 《中国减灾》1994,4(3):27-31
防洪减灾中两个问题的探讨闵骞(江西省鄱阳湖水文气象实验站)一、引言洪水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因此,防洪减灾是国家和各地区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洪水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取得最佳的防洪效益,必须对洪水损失进行综合预防与管理,即要将防洪工程...  相似文献   

13.
农业灾害具有灾害种类繁多、灾害损失波及范围广、连锁性、周期波动性等特点,湖北省地质环境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情严重,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最高、受灾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各类灾害长期困扰着湖北省农业及整个经济的发展。鉴于我国农业风险地区差异大、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和我国财政的现实状况,农业保险经营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相似文献   

14.
1990年我国救灾工作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我国是一个农业丰收年,但局部地区因台风、洪水、干早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较严重。面对自然灾害,我国各级政府带领灾区人民大力开展抗灾救灾工作,使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1.各级党政领导对救灾工作极为重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亲临重灾区,指挥救灾工作,扎扎实实地为灾民办实事,有效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他们这种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灾区人民。有的灾民激动地高呼:“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  相似文献   

15.
美国是一个洪水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美国的国家洪水保险制度发端于1956年联邦政府通过的《联邦灾害保险法》。在此后的40多年中,随着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断修改和补充,这一由国家作为最终承保人(对国家洪水保险承担最终赔款责任)参与其中的洪水保险制度不断得到修正、充实,目前已经相当完善。主要有以下特点:政府以保险责任承担主体的身份参与洪水保险按照1956年通过的《联邦灾害保险法》的规定,全部洪水保险业务都是由私营保险公司承保,并独自承担风险责任的。政府既不承担洪水灾害的风险责任,也不向私营保险公司提供财政援助。这种不区分…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世界自然灾害频发,改善城市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工程,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一个主题。在中国,民众缺少灾害风险意识是造成自然灾害损失扩大化的重要原因,在日本,自然灾害风险图成为政府进行灾害管理,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的重要工具。日本政府已经绘制了一套完善的全国性自然灾害风险图,旨在让政府决策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大众了解所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同时最大程度避免生命财产安全损失。  相似文献   

17.
正实践出真知。在试点推进巨灾保险方面,各地根据不同的经济、社会情况,结合灾害发生的特点和应对能力,探索出不同的自然灾害保险模式、做法和经验。本刊特邀上海、云南、浙江宁波、湖北谷城县等民政部门,分享灾害保险建设的做法和措施,希望对其他地区有所启迪和借鉴。上海是全国最早开发并推进社区综合保险的城市。社区综合保险是社会参与防灾减灾的重要探索,能有效分散风险和补偿损失。所以,社区综合保险,就像一把巨大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世界自然灾害频发,改善城市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工程,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一个主题。在中国,民众缺少灾害风险意识是造成自然灾害损失扩大化的重要原因,在日本,自然灾害风险图成为政府进行灾害管理,提高民众灾害风险意识的重要工具。日本政府已经绘制了一套完善的全国性自然灾害风险图,旨在让政府决策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大众了解所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同时最大程度避免生命财产安全损失。笔者在日本担任访问学者期间,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巨灾保险发展过程,明确自然灾害保险政策内容,本刊通过梳理巨灾保险发展历程,分析存在问题,探讨如何推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地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多发。近些年,因灾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我国还没有制定巨灾保险法律,灾害保险的覆盖面低、保障水平不足等问题仍然明显。因此,加强巨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海东地区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农业贫困地区,农村人口比重大,贫困程度深。频发的自然灾害,是海东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区自然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受灾范围广、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程度深、损失大等特点。近年来,海东地区在防灾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