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詹澈前期多写叙事性长诗,以台湾本省籍农民、外省籍老兵、原住民为主要刻画对象,呈现一幅各族群民众融洽互爱、共生共存的图景。其于叙事中包含较多抒情成分的“叙情”表达方式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诗学渊源。近期创作则更多转向“感悟”,而“感悟”也正是中国诗学区别于西方的“分析”的最具独创意义的艺术手段。诗人以台湾东海岸奇特的草木鸟兽和山岩海礁为重要描写对象,通过移植生命于物象和时空伸缩,追溯亿万年前的悠渺时代或海升陆沉、板块碰撞等巨大空间运动,表达对大至宇宙天地,小至庶民生活的诸多问题的关注和感悟,特别是对原住民文化和生命情态有着深切感受和把握。詹澈诗作堪称中国新诗发展富有个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曹霞  ;华少庠 《求索》2008,(4):193-195
在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的诗作中,颜色形容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了表达当时语境下的特殊感受,诗人赋予了它们超越传统意义之外的含义:红色、黑色和金色被分别隐喻为罪感、死亡和复归。这些颜色词奠定了诗人美学思想的基调,从而实现了一种质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李艳  鄂霞 《前沿》2007,(6):209-211
李贺以其笔补造化之功,在唐代诗苑卓尔不群。本文着重从李贺诗歌审美倾向的悲凄性和虚幻性两个方面来展示诗人特异的心理特征、诗作的独特魅力和带给读者的新鲜感受。  相似文献   

4.
覃俏丽 《前沿》2013,(12):138-140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少有的善于自处,沉浮自如的人物,他在为官与隐逸之间巧妙地找到了平衡,陶渊明在社会政治复杂混乱的东晋末期也有着较为复杂的隐逸思想,本文从白居易的思想、诗作着眼,对其与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诗作风格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二者的处世之道,以管窥他们丰富思想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质朴、自然、清新而富有意境。他的出现给中国古代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令人赏心悦目。虽然陶渊明生前政治上备受压抑,生活上饱经磨难,死后一、二百年诗作遭到冷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诗作越来越受到历代诗人学者的推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推崇和重视源于他始终是一位超然于功名利禄之外的诗人,源于他高尚的人格。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的诗作,从题材、内容来说,可以分为咏怀诗和田园诗两大类。他的人生经历给他…  相似文献   

6.
《两岸关系》2023,(10):40-41
<正>8月底9月初,百余名台湾同胞跨越海峡来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交流参访。在新疆这片神奇的沃土,他们领略秀丽壮阔风光,感受自然之美;徜徉各类博物馆、历史文化遗迹和特色乡村,感受人文之美;参观乡村振兴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果,感受乡村之美;体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感受民族和谐之美。来疆台湾团组充分感悟新疆在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各民族团结、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繁荣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一致点赞祖国大陆治疆方略。  相似文献   

7.
华世博  韩山 《乡音》2012,(3):34-35
自2003年8月唐树钰到省科协工作以来,我省科协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科技服务工作、机关党建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科普工作等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多次在省里和全国科协系统大会上介绍经验,受到上级领导褒奖。作为科协"当家人",唐树钰经历了怎样的心历路程,又有着什么样的工作感受和人生感悟呢?日前,记者就此对他进行了专...  相似文献   

8.
短笛无腔     
王贞华 《公民导刊》2011,(12):52-53
在读书、写字、写作的过程中,常常有一些新奇的发现和美妙的感受从心底掠过,荡起阵阵涟漪。随时记录下这些稍纵即逝的零星的思考和感悟,其实也是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和生命轨迹。虽然太简单、太幼稚,就像童年牛背上牧童的短笛,无腔无调,不成体系,但是它真  相似文献   

9.
翟瑞青 《青年论坛》2011,(5):107-111
20世纪40年代出现在解放区的著名作家孙犁和赵树理,一直备受关注,因其童年经验的影响,其创作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和创作风貌,为此在批评史上也经历了此起彼伏的升降变化。母亲的慈爱与善良对孙犁的滋润,使得孙犁对真善美有着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并形成了他对美的执著追求与向往,进而形成了超越现实层面,追求美、书写美的浪漫主义理想情怀及书写范式。对赵树理而言,苦难的童年和周围人艰辛的现实生活使得他不可能无视现实处境的残酷和农民的生存苦难,无法避开复杂的农村社会矛盾和斗争,因而形成了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情怀及现实主义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10.
范月霞 《前沿》2005,(8):239-242
诗在唐朝不仅承载着诗人们喜怒哀乐、希望、失望甚至绝望等心灵体验,也以艺术的真实记录了诗人一生兴衰荣辱、求索失败、自我超越的政途艰辛。诗人作为古代知识分子中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宦海沉浮的经历和内心感受,是和其他类型的知识分子大异其趣的。统治阶级的重吏轻文,诗人与政治家个性的天然隔绝,最重要的是盛唐社会思想领域的平庸甚至缺席,造成了这个时代整个诗人群体政治梦想的失落。  相似文献   

11.
正诗文化是文化的主要形态之一,中国诗文化深刻、生动地体现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诗歌中的文化意蕴历史悠久,文化潜能无比深厚。我们评价某诗人、某诗作,就是根据这位诗人、诗作的文化品位的意蕴、内涵来确定的。顾  相似文献   

12.
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同乡诗人海子于1989年所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抒情诗。海子对质朴、单纯人生境界的向往,对永恒美好时空的探寻,唤醒了无数人的诗意梦境。"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在于他对现世界的敏感力,对天地万物独特的感知力。"从诗人的敏感语境中,我们不难感受海洋和人类生命有着怎样的神秘关联。在这错误百出的世上不公正的事情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13.
谭琼 《前沿》2014,(23):207-209
韦应物的诗歌冲淡平和。释道影响了他的生活习性、人生观念,其诗歌创作也受到了佛禅的影响。韦应物有大量在诗题上明显跟佛禅相关的诗作。韦应物与近禅诗人一样对山水情有独钟,他将自己所理解的禅理,所感受的禅境与清秀灵异的山水景物融合在一起,其淡泊诗风与禅宗之关系非常紧密。  相似文献   

14.
电视对乡村生活结构性的改变是不言而喻的。都利父亲的童年时代,夜晚的时间大多是在火塘边听长辈们讲故事度过的,那时,老人是火塘夜话的主角,年轻人和小孩只是配角或听众。今天的乡村,这些曾经是乡村夜生活主角的人们大多却成了默默看客。  相似文献   

15.
百味书屋     
《台声》2004,(9):84-85
台湾新诗十家论 作者/陶保尔 有人把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比喻为“荒凉的月球”。而在这荒凉的月球上,竟然逐步诞生了不少优秀的诗人诗作。长期以来,由于交流受阻,大陆鲜有人研究。所幸,淮南师范学院华文诗歌研究所所长陶保尔对台湾当代十位诗人(如余光中、洛夫、张默、林亨泰等)及其诗作进行了研究,并著述成书。  相似文献   

16.
许虔东 《今日浙江》2004,(12):42-43
陈毅既是身经百战的元帅,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大量诗词,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毅诗词选集》只收录了其中的一部分。1955年5月,郭沫若在《赠陈毅同志》一诗中称陈毅为:“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有关浙江的诗作不多,笔者从相关史料中搜集到几首。较早的一首《野营》,作于1936年春。当时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部分红军和游击队江南坚持斗争。那时陈毅因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陈毅在给奥地利医生罗生特信中简述他的经历时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  相似文献   

17.
《诗创造》是刊发中国现代诗歌的主要刊物之一.该刊于1947年7月创刊,1948年10月被查封,前后共出刊16期.第一卷共计12期,第二卷共计4期.《诗创造》中刊载的内容基本分为国内诗人作品、外国诗人译作、理论及评介文章三个部分.《诗创造》共计刊发了475篇作品,其中国内诗人诗作352篇,国外诗人译作70篇,理论与评介文章29篇,编者刊发的《编余小记》《诗人与书》等系列专栏文章24篇.在《诗创造》中,“九叶诗派”的诗人杭约赫、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袁可嘉6位诗人共发表了30篇作品,其中21篇是原创诗作,3篇是翻译作品,6篇是理论与评介文章.  相似文献   

18.
菲利普·拉金是英国战后著名诗人。其诗作常取材于当代英国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诗人不仅在形式和手法上尝试了很多后现代主义元素,而且还从思想内容方面为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拉金诗作中解构中心的多元论世界观和颠覆文化精英主义的价值观,揭示了拉金在二十世纪英国诗坛占据领导地位的原因,同时也反映出其诗作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9.
谢遂联 《求索》2007,(4):176-178
唐代主要诗人几乎都与都市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诗人都市经历及情感的唐代都市诗自有其研究之价值。本文以唐代涉及都市的诗歌为切入点,对唐代诗人的都市心态做一番梳理和研究。都市作为一个名利场,往往使诗人于其中感受到多重苦闷并由此导致了诗人山林田园情结的产生。但是,对于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又使诗人难以彻底逃离“衣冠所聚,身名所出”的都市。最终他们只能沿着佛、道两务途径以平衡内心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20.
芮洋 《人民论坛》2010,(12):134-135
在以往的研究实践中,乡村治理和农民福利似乎是互不相关的话题或实践,忽视了乡村生活方式和主观福利感受的建立和发掘。乡村治理的目的不仅要切实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也要着眼于农民主观福利感受的提升,注重乡村生活方式的倡导、建立,以及农民生活意义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