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世纪行》2009,(6):24-24
谭门第七代谭正岩,1979年生于北京。1991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京剧班.师从白元鸣、李金声、钱荣顺、张庆良、曲永春等先生,学演了《八大锤》、《小商河》、《黄金台》、《蜈蚣岭》、《二进宫》、《文昭关》、《华容道》等戏,同时向祖父谭元寿学习《南阳关》等戏。1996年毕业后担任北京京剧院文武老生演员,先后向陈志清、杨少春等老师学戏。199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深造,  相似文献   

2.
胡克庆 《世纪行》2006,(11):38-38
只要我们提到楚剧便会想到《葛麻》,就像提到黄梅戏便会想到《天仙配》,提到越剧便会想到《梁祝》一样,它们都是一个剧种的代表剧目。虽然仅此“一个”,却能淋漓尽致展示剧种特色,让观众从中有充分的艺术享受。代表剧目对本剧种来说具有经典意义,但其经典过程往往不太为人所知,或被忽略,这是很可惜,也是令人遗憾的。近日。笔者收到一本书名为《戏曲教育家黄振》的文集,有一篇文章,谈到《葛麻》由一个“玩笑戏”,成为一个“经典戏”的故事,我以为这不仅具有史料价值,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帅恒 《公民导刊》2011,(7):55-55
对于武汉13岁少年黄艺博而言,不久前的那场围观或许令他终生很受伤。据媒体报道,黄艺博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如今已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百余篇文章,并将近三千元稿费和变卖废品赚来的零花钱都用于资助孤寡老人。身为少先队武汉市副总队长的黄艺博不仅拥有多项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4.
陈典  陈亦纯 《台声》2011,(11):78-81
在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官方网站首页上,《重点推荐》栏上显赫写着“台湾国光京剧《孟小冬》……”这是继2010年6月“两岸城市艺术节”的《金锁记》之后,台湾的国光剧团再次来到大陆,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之后,国光剧团还将带着由“百变青衣”魏海敏领衔主演的新编戏《孟小冬》、年届五旬当家老生唐文华主演的重新修编的老戏《未央天》,巡演上海、河南、北京。  相似文献   

5.
岁末年初,连看了《投名状》《集结号》《闯关东》《亮剑》等剧,发现眼下尽是轮番上映的男人戏.表现的是血性男人的情义.展露的是沧桑男人的磨难。一大帮中国爷们儿集体复苏.男人挺直了腰板.男人抖擞着精神。  相似文献   

6.
张业赏 《春秋》2010,(3):26-29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是“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与《海瑞罢官》同样历史背景下产生,具有同样主题和作用的山东的《孙安动本》在“文革”中遭受了与《海瑞罢官》几乎相同的命运。《孙安动本》起初是柳子戏.后来拍成电影.在“文革”之前曾长期在国内演出和放映,影响极大。《孙安动本》与《海瑞罢官》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也是歌颂“清官”戏.并与现实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谓山东版《海瑞罢官》。  相似文献   

7.
黄梅戏情结     
第一次接触黄梅戏,是儿时在公社广场看电影《牛郎织女》。尽管不带彩,但还是津津有味。此后,邻居家收音机里只要一响起黄梅戏曲调,我立即会跑过去,守在收音机旁,听得如痴如醉。到自己有了收音机、电视机,我更不轻易把黄梅戏节目错过,甚至会忘了吃饭、睡觉。  相似文献   

8.
郭泰金 《世纪行》2008,(3):36-36
195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湖北省话剧团建团55周年的历史上有一件难忘的事,值得记述。 1958年3月初,我们排演了根据湖北省发生的一件真实故事改编的话剧《刘介梅》。在武汉刚演了几场,便被奉调到北京演出。当时北京人艺,中国歌剧院正在演出《茶馆》、《茶花女》等名剧。而我们一个地方剧团带着仅用八天八夜边写边排的戏到首都亮相,自是忐忑不安,顾虑重重。  相似文献   

9.
涵养人生     
我二十岁生日那天,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生日”晚会在舰艇甲板上举行,首长和战友们即兴表演了歌曲《军港之夜》、配乐诗朗诵《海燕》、军体操、太极拳和拉丁舞《快乐水兵》等节目,最后我以一首吉他弹唱《妈妈,我们远航回来了》结束晚会。  相似文献   

10.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构成。《易经》大约成书于殷末周初。距今三千多年。《易传》是对03经》的解释.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相距七八百年。《易经》起始于古代占筮.实质上是一部哲学和应用相结合的著作,是一部探索人生与社会的奇书.是中国古代经典之首。经典的作用和价值。叶圣陶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说:“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既不能数典忘祖,将《易经》束之高阁,或是斥之为封建迷信,弃之如敝屣:也不能将它庸俗化,当作装神弄鬼、  相似文献   

11.
《民主与法制》2010,(13):56-56
据《北京晚报》报道,日前,多位著名专家学者汇聚北京西城法院,就“张艺谋的影片《千里走单骑》被起诉指责张冠李戴,将邀请表演的‘安顺地戏’传统剧目中的《战潼关》和《千里走单骑》剪辑到影片中  相似文献   

12.
书,既要泛读,又要精读。这要看个人爱好,也要看什么书和什么人读。我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也佩服学究们把历史事件“研磨”成粉末,再“还原”,我还享受央视名嘴信手拈来的各种典故,还有法国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对“高老头”入木三分的刻划,  相似文献   

13.
“今晚干嘛?”“看电视,还能干嘛?”“要不到我家打麻将?三缺一!”“行,吃了晚饭就来!”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但云南省嵩明县青年李秀辉却与书无缘——家里没什么书籍,也没有报纸,偶尔有两本《女友》、《知音》、《打工妹》、《故事会》之类的通俗读物。以上对话发生在读书日当天下午,李秀辉准备吃完晚饭就直奔朋友家里打麻将。“反正输赢也就那么几个钱,这回你赢下回我赢。不然还能干吗?没其他活动可以消遣啊!”  相似文献   

14.
在《延安颂》的首映式上,唐国强谈起再度扮演毛泽东感慨激扬:“延安十年,是中国革命黄金的十年,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十年。扮演这一时期的毛泽东,整部戏对我的考验很大,是我艺术生命和政治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笔。”唐国强先后在《三国演义》、《雍正王朝》、《战国红》等剧中出色地塑造了诸葛亮、雍正皇帝等历史人物形象,又在《长征》、《开国  相似文献   

15.
打开关于“唐僧”的网页,实在惊诧不已。绝没想到,人们对这位亦人亦神的和尚竟然如此感兴趣。当然,大多是拿他当“话耍子”来搞笑,来开涮的,什么“唐僧办教育”“唐僧的隐私”“唐僧评先进”……数不胜数,光是杜撰唐僧的著作,就有《家书》、《日记》、《回忆录》、《密信》、《遗言》、《自述》、《报告》、《废话》等许多种,关于从学术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的却少得可怜。  相似文献   

16.
梁爽 《台声》2014,(2):75-75
小学时,对台湾的印象在语文课本的《日月潭》里,在《外婆的澎湖湾》的童谣中;初中时,隐约征邓丽君“靡靡之音”里,在琼瑶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里;高中后,听过了张震岳的“忠孝东路走九遍》,罗大佑的《鹿港小镇》;大学时,认识了那个来自淡水擅长“绕舌”曲风的周杰伦,看过了李安拿下首个华人最佳奥斯卡外语片奖的《卧虎藏龙》,曾几何时追看过《流星花园》后去校园操场看流星雨……  相似文献   

17.
25年前,因为一部黄梅戏电影《孟姜女》,杨俊声名鹊起,与马兰、吴琼等并称为黄梅戏“五朵金花”。她在事业大放异彩之时,被邀请到湖北黄冈振兴黄梅戏艺术;功成名就时,她又毅然放下一切,来到省城武汉追梦——让来自民间的黄梅戏在都市里也占有一席之地。最近,  相似文献   

18.
又一个“六一”儿童节来临了,但对于武汉13岁少年黄艺博而言,或许仍未修复不久前那场围观所造成的“受伤”。据媒体报道,黄艺博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如今已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百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9.
民国十四年(1925年)8月份《京报》附设第一种周刊之《戏剧周刊》中,记载了这样一件因为梅兰芳所演《长坂坡》戏中的一句只有两个字的戏词所发生的一场“争论”。梅兰芳是人们喜爱的戏剧大师。自1904年阴历七月初七11岁那年,在北京广和楼第一次登台演昆腔《长生殿·鹊桥密誓》的织女;到1913年11月20岁时,  相似文献   

20.
一《诗经》,内分风、雅、颂三类。何谓风?风,就是老百姓口头创作的民谣,或称民歌,在古代的书面文字中也称诗。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君臣,一些强盛的王朝,都非常重视收集民谣即采风,甚至还建立一种采风制度。国运长达800年的周朝,便是如此。《礼记》载:“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国语》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列士大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在《春秋》中,也有帝王“民间求诗”的记载。两周期间,由采风共收集到民谣三千余篇,《诗经》选入了一部分,其中主要的为十五国风。由此可见周朝收集民谣的规模和成就。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