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首次调水调沙看黄河下游防洪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年均淤积泥沙2.2亿吨,致使现状黄河下游河床普遍高出背河地面4~6米,黄河成了悬在下游两岸人民头上的“悬河”。由于黄河特殊的多泥沙、善淤积的河情、河性,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任重道远。为了科学调度水库,改变黄河小水多沙、高含沙水流淤积下游河道的不利局面,进一步探讨河道的冲淤规律,实现增大下游河道输沙能力和行洪能力,改善不利河势,有效减轻下游防洪压力的目标,2002年7月4日—7月2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试验中暴露出的黄河下游防洪减灾问题分析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精心准备下,在各…  相似文献   

2.
1992年5月,中国科协组织中国水利学会、河南省科协、山东省科协,联合黄河水利委员会,邀请多学科专家23人,对黄河下游防洪减灾问题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地考察。5月(?)日~30日又邀请全国各方面有关专家和人士70余人共同对黄河防洪减灾问题进行了研讨。专家考察团根据考察和研讨情况,经过分析研究,认为90年代黄河下游防洪减灾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国家对水利基础产业的倾斜,在科学技术进步、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十五”期间,黄河流域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实现了一系列的重大跨越,但是,黄河洪水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仍然是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黄河防洪减灾管理工作对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黄河防洪减灾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为下一步工作的改进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十五”期间,黄河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实现了一系列的重大跨越,按照2000年的设防标准,黄河上中游及主要支流防洪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黄河洪水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任务,为“十一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也是我省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我省黄(沁)河的防汛工作,意义重大。一、防洪形势和任务我省黄河防洪与治理历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抗洪能力不断加强。通过全省党政军民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战胜了历年洪水,赢得了黄河岁岁安澜,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由于我省黄河地理位置特殊,河道形态复杂,加之洪水泥沙尚未得到根本控制,防御措施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二级悬河”突出、河道工程体系还不配套、大…  相似文献   

6.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几千年来,它哺育着两岸的亿万人民,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可是,黄河含沙量大,下游河道淤积严重,引起频繁的灾害,长期以来又成为一条闻名于世界的灾害性河流,尤其下游最为严重。因而,历代治河,都以下游防洪为重点,现在...  相似文献   

7.
去年长江、松花江同时发生洪水,南北水患告急,惊中央、劳军队、伤群众、耗国力,举国震动。早在1992年,我在郑州参加黄河治理的座谈会,不少专家用不同的方式预测黄河将在2000年左右发生大洪水。遥望长江、东北洪水,反思中原黄河问题,真是心急如焚。在国家对黄河上中游已有科学的治理措施,并且正在顺利进行的情况下,认真研究,彻底解决黄河下游的水患问题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正黄河河流生态失衡和逆向演变的关键因素,实质是流域水土过度开发长期累积的生态影响与破坏。"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一条自然条件复杂、河情极其特殊的河流。长期以来,流域上中游地区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灾害问题突出,流域"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加剧了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和洪水威胁,严重制约着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防治黄河洪涝灾害始终被作为历代执政者治国安邦的大计而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概况江苏省淮安市地处苏北平原中心腹地,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而闻名于世。全市现有四县四区,国土面积10022km2,总人口502.5万人。淮安市位于淮、沂、沭、泗下游,承泄上、中游15.8万km2的来水,经洪泽湖调蓄后,分别由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分淮入沂、废黄河等高水位河道入江、入海、入沂,境内80%的国土面积处于设计洪水位线以下,其中洪泽湖以下7379km2土地地面高程均低于洪泽湖湖底平均高程10.5m,素有“洪水走廊”之称。防洪减灾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解放前,由于黄河长期夺淮的影响,淮河尾闾…  相似文献   

10.
“黄河涨上天怎么办?” 黄河因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逐渐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1952年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视黄河,曾针对洪水和悬河问题发问:“黄河涨上天怎么办?”如今,通过广大治黄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这个难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保我省黄河安全度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及国务院规定的黄河防洪任务,结合我省黄河防洪工程现状和河道排洪能力,制定黄河防洪预案。  相似文献   

12.
从黄河96·8水灾的特点入手,分析黄河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河道淤积河床抬高;主要危险是黄河洪水漫滩后主流失控,容易造成河床摆动,破坏滩区生产,甚至顺堤行洪、大堤溃决的洪水灾害。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次原因是滩区生产活动与黄河治理矛盾;管理体制部门分割、上下失调,激化了黄河水少沙多的矛盾。解决的办法:优化“三约束”,建造黄河洪水漫滩主流稳定的工程保障体系和自控防洪体系,形成洪水涨落有序、且不断改善滩区生产条件的良性循环,力求以相对少的投入收到大的治黄效果和综合改善自然环境的社会效益;机挖“三淤”,疏浚河道,人工塑造河槽;充分发挥现有防洪和引黄工程作用,实现自流“三淤”(淤临、淤背、淤滩);制定政策,筹集治黄资金;理顺体制,强化黄河主管部门的协调作用;南水北调,引江入黄, 把中国的地势和雨量分布特点转化成中国巨大的自然优势。在中国利用革命手段改造社会、并找到用市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之后,用科技工程手段,根治黄患,改造大自然、优化自然基础条件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就历史地提到社会日程了。  相似文献   

13.
《春秋》1996,(1)
潘季驯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治理黄河的专家,自公元1565年至1592年,他每每受命于危难之际,先后4次出任总理河道,总揽河政27年。他“亲历河道所经”,勘河势,查河患,在借鉴前人治河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多年的治河实践,形成了以治沙为中心的治黄思想,并力排众议,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使明末治黄取得很大成功,为以后治理黄患提供了宝贵经验。今天,认真学习、研究潘季驯的治河理论与实践,对我们治理河口、稳定黄河现行流路,加强黄河治理、根除黄河水患,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奔腾咆哮,挟带着大量的泥沙来到山东境内,河道逐渐变窄,到下游德州地区境内老齐河县城以下将近六十公里处,河道更是狭窄弯曲,水流湍急。这一段有危险工程十六处,长达三十一公里;其中最窄的小王庄地段,河宽仅有四百七十米。所以,人们素来把这段河道称为“黄河咽喉”。常言说,黄河宁,天下平。据当地一些老人回忆,从前“黄河咽喉”河段的大坝十分狭窄,连一辆旧式的木轮车都过不去,而且堤坝多是用秫稭、树枝和土混合筑成的,抗洪能力相当差,因此,黄河在这里频繁决口。据《齐河县志》记载,从一八八○——一九四八年的六十八年间,决口三十一次,平均两年多就决口一次,每一次决口都是一  相似文献   

15.
黄河是“地上悬河”,历史上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为解“悬河”之危,许多人建议通过人工改道让“悬河落地”,但治黄专家指出,这种建议并不可行,是“好心办坏事”。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员侯全亮说,黄河人工“改道论”历史上就有,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在下游改道,废弃“悬河”,再造新河;二是在上游改道,绕过黄土高原,一劳永逸解决黄河泥沙问题。  相似文献   

16.
胡政  孙昭民 《中国减灾》1997,7(4):30-32
1黄河灾害的演变山东位于黄河的下游,解放前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记载中,黄河是“善淤、善决、善徙”,百年一改道,三年两决口,频繁的洪水和风沙灾害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成为闻名世界的害河。解放后大规模的治黄,使黄河有了固定的河道,尽管洪水威胁依然严峻,但在新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西部巴盟河套平原及呼市。包头土默川平原黄河灌区耕地排水治碱问题,是发展内蒙古农业和河套土默川平原土壤改良的根本性问题。数十年来,一直采用的扬水排碱治理方案,经实践检验未能取得预期成效,导致地下水位居高不下,土壤盐碱化日趋严重,(约占可耕地面积1/3),极大地限制了农业发展和“再造一个河套粮仓”宏伟规划的顺利实现。“盐随水来,盐随水去”,内蒙古境内黄河灌区只要能加强排水系统,通过黄河河道自流排泄高矿化度地下水,便可从根本上治理土壤的盐碱化。但是由于黄河灌区内土地平坦,河道落差极小,比降仅为1…  相似文献   

18.
景东川河的防洪问题在上级和有关部门、特别是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于1997年对县城上游河段实施了第一期防洪整治,治理河道4.08km。通过河道治理,不仅解决了大部分地区和农田的防洪问题,而且利用改造出来的1054亩河滩地进行置换开发,拓出了一座崭新的景东县城和一片农田建设示范区,加之  相似文献   

19.
<正>安阳河畔,燕子掠水疾飞,细雨草甸青翠。沿安阳河逆流而上,至安阳县崇义段,数辆大型铲车来往穿梭,疏浚河道。这里正是2016年"7·19"特大暴雨灾害安阳河决口处。在2017年整治的基础上,2018年,安阳市又对这段长3.3公里的险工险段进行综合治理。该项目完工后,可明显提高河道的防洪减灾能力,优化河流生态环境。这是为期3年的安阳河系统治理工程的一个镜头。  相似文献   

20.
王少丽 《中国减灾》2000,10(3):14-18,28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未来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人口持续增长与洪涝灾害风险增长双重压力下 ,如何保障粮食的相应增长 ,并有效限定粮食产量波动的幅度 ,将是我国面临的巨大难题。本文将对我国主要产粮区防洪除涝减灾示范区建设的必要性、示范区建设模式和分区减灾特点及对策进行讨论 ,提出 2 1世纪防洪除涝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