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恐怖主义,是指为达到一定的、特别是政治目的而对他人的生命、自由、财产等使用强迫手段,如暴力、胁迫等手段造成社会恐怖的犯罪行为的总称。当犯罪主要因素不限于一国时,称国际恐怖主义,如在美国纽约发生的袭击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的“9·11”事件,就属于国际恐怖主义的性质。恐怖主义是一种行为极端的犯罪活动,它对正常的国际  相似文献   

2.
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世界性反恐怖主义的斗争中,研究国际恐怖主义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特点一是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二是其组织跨国跨地区发展,三是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行动的突发性,四是犯罪活动具有多样性,五是恐怖手段和方式复杂化。  相似文献   

3.
“孟买恐怖袭击事件”已经落幕了,该事件不仅佐证了恐怖主义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威胁,也折射出了一个亲西方大国由来已久的各种社会矛盾。当前,在国际恐怖势力日趋猖獗、恐怖袭击手段呈现多元形态的背景下,探析孟买恐怖袭击事件滋生的社会背景、事件特点和暴露出的问题.对我国进一步提高防范恐怖袭击、打击恐怖犯罪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发生的一系列大规模、有组织的恐怖袭击事件表明恐怖主义呈现出恐怖手段高科技化、技术交流国际化、组织架构虚拟化、联系协调网络化、袭击目标“软性”化等新特点。国际社会只有联合起来,共同打击恐怖分子和恐怖活动,才可能消除引发恐怖活动的潜在因素。因此,各国要加强国际反恐技术合作、政治合作、法律合作和“治本”合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伴随着国际民族分离主义浪潮的兴起,境外“东突”恐怖势力趁机兴风作浪,逐渐加强了对我国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活动,且日趋猖獗,已经对我国新疆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构成严重危害。2001年10月,中国政府郑重向世界宣布,“东突”恐怖势力是国际恐怖主义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巴黎恐怖袭击案震惊世界,凸显了国际恐怖主义的猖獗。由于多种原因,国际恐怖主义已向世界扩散,欧洲成为恐怖袭击的重点目标。"伊斯兰国"恐怖组织异军突起,其极端恐怖行径引起世界共愤。国际恐怖主义已是世界公敌,国际联合反恐已成各国共识。目前,各国已采取联合反恐行动,但要根除恐怖主义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对恐怖主义定义的困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恐怖主义是一种全人类共同谴责的暴力行为。它的产生动机源于政治、社会、个人等因素 ;其目的是以制造恐怖为形式 ,来实现政治、社会与个人目的 ;其手段主要是制造恐怖 ;其主体可以是个人 ,团体 ,有组织犯罪集团 ,国家代表 ;所侵害的对象主要是平民 ,被害人不确定 ;恐怖主义分子往往采用“中和技术”与双重标准 ,把自己美化为自由的斗士、民族英雄 ;由于评价标准的差异与内涵外延的不易确定性 ,恐怖主义与战争、刑事犯罪的区别也是不易确定的  相似文献   

8.
用法律的手段来应对恐怖主义的威胁,是国际社会面对恐怖主义犯罪的共同选择。综观国际反恐立法,目前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分散型立法模式、专门型立法模式和综合型立法模式。我国当前反恐立法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完备性,配套立法还不完善,在未来难以有效地同恐怖主义犯罪作斗争。因此,制定我国的反恐基本法与反恐配套法,构建“以反恐法为基本法、各单行法为配套法;以反恐基本法为主导、诸法配合”的立法格局,是我国未来反恐立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从全球范围来看,基地组织网络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威胁来源。“自杀式爆炸”是当代恐怖主义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国际反恐怖主义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反恐怖主义法是国际社会有关恐怖主义犯罪和处罚的规章、制度和原则、规则的总称。它是具有强制性的法律规范 ,而不是一种道德规范。国际反恐怖主义法本质上属于国际法范围的公法 ,它构成了惩罚恐怖犯罪的国际刑法的有关组成部分 ,因此同时兼具强行法和软性法的特性。它是由诸多法律制度、规章、规则和原则构成的。它的最主要任务是调整国家之间在预防和惩处恐怖主义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所以 ,不能把世界各个国家的反恐怖国内法当作是国际反恐怖主义法  相似文献   

11.
《防止和惩治恐怖主义公约》是第一个反恐怖主义的国际公约,在国际社会反恐怖主义立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该公约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国际恐怖主义的定义,确立了对恐怖主义的普遍管辖权和“或引渡或起诉”的原则,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反恐怖主义的情报交流机制,设立审判和惩治国际恐怖犯罪的国际刑事法院。  相似文献   

12.
国际犯罪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违反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刑事规范或有悖于人类的和平安全精神,严重危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而应受国际刑罚处罚的行为。恐怖行为是指由个人、组织甚至国家对人身或财产施以暴力或暴力威胁,以引起人们的心理普度恐惧,危害社会安全秩序,并以此企图实现其预期目标的各种行为。而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是为达到特定的国际目的,违反国际公认的国际刑事规范或有悖于人类和平安全精神,运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极度危险手段制造国际恐惧和惊慌,严重危害国际社会公共安全秩序,应受国际刑罚处罚的不法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一 恐怖主义的概念在分析恐怖主义犯罪性之前 ,对恐怖主义概念进行界定是必要的。恐怖主义从字面上看由“恐怖”、“主义”二个部分组成。“恐怖”在汉语里是指一种心态。《辞源》解释“恐怖”的意思是“极度恐惧”。《英汉辞海》中“恐怖”的英文是terror ,意为高度吃惊或恐惧状态 ,显然它们的解释是一致的。从这两种解释的含义来看 ,“极度恐惧”可以说是“恐怖”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含义。“主义”是一定的思想体系或信念 ,以及为实现这一信念所进行的运动。因此“恐怖主义”从字面上看应指一定的思想体系及其指导下进行的恐怖行为。最早关…  相似文献   

14.
现代国际恐怖主义犯罪主要原因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是全世界人类文明社会的共同敌人,其手段血腥残忍,范围更扩大、方式更隐蔽、形式更多样、活动更猖獗,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认真全面分析了现代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主要原因,对深入进行反恐斗争将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恐怖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为了达到一定政治目的,对无罪的平民使用暴力并残酷致死,借以镇慑人们从而屈从其意志.恐怖主义初期,其行为目的是要更多的人观看,达到某种宣传效果:现在则是要更多的人死亡,造成死亡心理威胁:今后可能会以更隐蔽的手段,使用杀伤力更大的武器,造成更大的恐怖.国际恐怖主义具有跨国性、非政权主体性、现代科技性三大特征,形成在二战结束、冷战、非殖民地化、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时代背景下,目前起主导作用、协调各派、构成全球性地下恐怖网络的則是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恐怖主义是宗教信仰中非共生因素的极端发展的恶果.正视信仰的成因、深度及其恶劣后果,才能设法形成各教、各族的共生环境,最后消弭宗教对立的信仰,这才是消除恐怖主义最根本的道路,也就是人类共生之路.  相似文献   

16.
《时事资料手册》2004,(1):37-39
公安部2003年12月15日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了首批认定4个“东突”恐怖组织和11名“东突”恐怖分子。中国政府希望国际社会对中方打击恐怖活动给予支持,并愿意与国际社会在打击包括“东突”恐怖势力在内的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中,就反恐怖情报信息交流、引渡和遣送恐怖犯罪嫌疑人、截断恐怖活动的资金来源等方面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17.
论犯罪学的恐怖犯罪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恐怖主义”、“暴力恐怖犯罪”等概念不应是犯罪学研究的概念范畴 ,“恐怖犯罪”概念才能更准确地体现犯罪学的学科特点。在这个概念体系下 ,恐怖犯罪的内涵既不同于恐怖主义 ,也不同于刑法上的恐怖活动 ;它与一般暴力犯罪的区别在于犯罪目标的不确定性和制造出了恐怖心理或恐怖气氛 ;恐怖犯罪的目的可以是多元化的 ,政治性不是恐怖犯罪的本质特征 ;恐怖犯罪既可以是集团、组织、团体实施的 ,也可以是个人实施的。  相似文献   

18.
车振宁 《人民公安》2011,(18):56-57
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当今各国严峻而又紧迫的任务,世界各国都不断加强针对恐怖爆炸袭击的预防手段和措施,国内国际需求不断增加,政府在反恐仪器设备上的投入增长速度惊人。近年来,国际社会恐怖活动日益猖獗,如何防范日常容易接触到的汽油、酒精、煤油、  相似文献   

19.
以平民为目标,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破坏国际秩序的恐怖主义,是基于政治动机而使用暴力手段的现象,始于18世纪,20世纪以后演变为有组织的犯罪.当前,恐怖主义已从国内发展到国际,是国际社会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它是经济、政治、民族和宗教等各种矛盾的综合产物,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因而单纯地用军事手段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在当今世界,有效地防范和惩治恐怖主义,需要世界各国间的国际合作,尤其是推行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法律合作.进一步完善打击恐怖主义的国内法律机制,充分发挥已有的国际公约、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方式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的作用,缔结全面统一的打击恐怖主义的全球性国际公约.  相似文献   

20.
自“9.11”之后,“爆炸”成为国际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各种汽车炸弹,人体炸弹频频在世界各地开花,上演着一出出恐怖又残忍的人间悲剧。上任后就苦撑反恐大旗的布什任期都快满了,恐怖主义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漫漫的反恐之路,到底该怎么走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