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哺育了中华儿女。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其中,流经河南的黄河正处于峡谷河段向平原河段过渡的"豆腐腰"段,地理位置特殊,河道形态复杂,历史记载的决溢、改道灾害2/3发生在此河段。黄河河南段的河道泥沙淤积严重,是典型的"地上悬河",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主流摆动频繁,洪水突发性强、预见期短,防汛任务历来十分艰巨。黄河安澜,事关大局,关乎  相似文献   

2.
高中华 《中国减灾》2013,(9X):44-46
<正>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山东入海,是黄河变迁史上第六次大改道,也是最后一次改道。1850年黄河改道之后,黄河下游流经山东地区的灾情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对运河的影响十分明显。每次黄河发生决口必影响到运河,小至运河不畅,大至运河决口,形成大规模的黄河、运河决溢。运河由长江往北过淮经黄至京师,借黄淮济运漕粮,黄淮水灾对运河影响很大。黄河、运河两条河流的命运息息相关。1855年黄河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兰考县东北30多公里有一个南彰乡,这个乡有一个大土岗,高有数丈,周围一百多丈。相传为三国时代曹操演练军马时所筑,但不知为何当地人称它为“黄陵岗”。黄陵岗正处在黄河堤防薄弱的“豆腐腰”一带,黄河时常在这里决溢。尤其是明朝弘治年间黄河一场大水把这一...  相似文献   

4.
黄河凌汛灾害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京堂 《中国减灾》1996,6(3):39-41
黄河凌汛灾害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王京堂(陕西省防汛办公室)1996年元月中旬,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发生了有史料记载以来最为严重的凌汛灾害,与云南地震、青海雪崩一起,成为当时全国人民关注的三大热点问题。1凌汛灾害的发生和发展1996年的凌汛灾害首先是从三门...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河道淤积、决溢、旱涝灾害频繁,甚至影响古代王朝的国运,已成为全球人地关系中独特的经典案例。从河道变迁与治理、农业发展与人口变迁、城镇空间结构三个方面分析黄河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能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提供珍贵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胡政  孙昭民 《中国减灾》1997,7(4):30-32
1黄河灾害的演变山东位于黄河的下游,解放前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记载中,黄河是“善淤、善决、善徙”,百年一改道,三年两决口,频繁的洪水和风沙灾害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成为闻名世界的害河。解放后大规模的治黄,使黄河有了固定的河道,尽管洪水威胁依然严峻,但在新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徐州市政协组织主席会议组成人员实地视察铜山区何桥故道庄园、丰县二坝湿地、沛县大沙河鑫颖家庭农场、李庄闸施工现场,详细了解黄河故道沿线的发展建设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建议。这是继主席会议专项督办黄河故道综合开发重点提案后,市政协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的又一项重点活动。黄河故道是黄河1128年南泛侵泗夺淮入海、1855年北徙山东利津入海后形成的"地上悬河",西起开封市兰考县,东至盐城滨海县入海口,全长  相似文献   

8.
汉武帝治水     
徐富海 《中国减灾》2013,(6X):52-53
<正>中国历史上,除了大禹之外,其他治水名人如孙叔敖、李冰、西门豹、郑国等,大多是能臣干吏,但有一位皇帝却能够与这些治水名人并列,他就是被称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汉武帝治理黄河主要是堵住了一个决口,而且这个决口在历史上很有名,存在的时间长达二十多年。为什么决口二十多年却没有被堵上呢?一个皇帝在治水方面能够被历史记住又是什么原因呢?没有被堵上的决口与先秦相比,汉代黄河发生洪涝灾害的记载明显增多,黄河决口、漫堤严重,主要河道变化也较为频繁。自汉文帝十二年东郡酸枣决口开始,黄河水灾日益增多,史  相似文献   

9.
在黄河人海口地区,黄河曾多次决溢改道,喷吐出大片沃土,四方移民不断涌来垦荒种地、安家落户。谈到这一地区的移民,不得不提韩复榘。韩复榘曾在山东执政8年,且不论他在执政期间的功过是非,单讲他在任期内所进行的移民活动还是颇具影响的。  相似文献   

10.
<正>安阳河畔,燕子掠水疾飞,细雨草甸青翠。沿安阳河逆流而上,至安阳县崇义段,数辆大型铲车来往穿梭,疏浚河道。这里正是2016年"7·19"特大暴雨灾害安阳河决口处。在2017年整治的基础上,2018年,安阳市又对这段长3.3公里的险工险段进行综合治理。该项目完工后,可明显提高河道的防洪减灾能力,优化河流生态环境。这是为期3年的安阳河系统治理工程的一个镜头。  相似文献   

11.
一今日的滨州市区,过去叫北镇,因在大清河(济水)以北而得名。1855年,黄河决口夺济人海,北镇水路仍可东去渤海,西通济南,旱路南达江浙,北通京津。这水旱码头商贾云集,六省通衢,每逢三、八大集,蒲台、滨县、博兴、利津、沾化等县数万人前来赶集贸易,好不热闹。但旧社会富人花天酒地,穷人度日如年,一遇上天灾人祸,更是苦不堪言。北镇街高家胡同有一户人家,父母俱  相似文献   

12.
正利津县位于山东北部,渤海南岸,黄河尾闾,其内控黄河,外连诸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0月,日军入侵山东。1937年12月20日,日本侵略军由沧县派出一个大队约500余人,配有汽车和坦克,长驱直入侵占了利津县城。国民党利津县长薛儒华率县民团大队弃城而逃。日军在利津占据10余天,建立起日伪政权后  相似文献   

13.
清代经学家万斯大在《周官辨非?天官》中有言:"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意思是说,凡是有利于百姓的事情,即使再小也要去做. "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古往今来,心里装着百姓安危冷暖,倾情解决百姓"急难愁盼",是为官执政的大事.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于澶渊,洪水汇于城下,他"衣亵履屦""庐于城上",数十天坐镇指挥不回家,守住了城池安全,确保百姓免受水患之苦.  相似文献   

14.
"华夏水患、黄河为大",1855年,奔腾不羁的黄河在铜瓦厢决口,由此而形成历史上的第六次大改道--这也是距今为止最近的一次改道.  相似文献   

15.
《春秋》2016,(3)
正在黄河下游,从滨州沿黄河右岸大堤东行,到东营市境内,黄河大堤就分成了两条,一条顺黄河而行,另一条蜿蜒东北而去,至垦利县西冯村东侧两条大堤对接,形成了状似弯月的大展区,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用于黄河下游防汛防凌的南展宽工程。打开黄河南展区的尘封记忆,回顾黄河南展区的世事沧桑,对于今天黄河南展区综合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缘由黄河流入东营市后,河道左转弯近90度折向东北,进入了长达30公里的"窄胡同"。这段河道南起  相似文献   

16.
正黄河河流生态失衡和逆向演变的关键因素,实质是流域水土过度开发长期累积的生态影响与破坏。"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一条自然条件复杂、河情极其特殊的河流。长期以来,流域上中游地区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灾害问题突出,流域"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加剧了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和洪水威胁,严重制约着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防治黄河洪涝灾害始终被作为历代执政者治国安邦的大计而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春秋》1996,(1)
潘季驯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治理黄河的专家,自公元1565年至1592年,他每每受命于危难之际,先后4次出任总理河道,总揽河政27年。他“亲历河道所经”,勘河势,查河患,在借鉴前人治河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多年的治河实践,形成了以治沙为中心的治黄思想,并力排众议,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使明末治黄取得很大成功,为以后治理黄患提供了宝贵经验。今天,认真学习、研究潘季驯的治河理论与实践,对我们治理河口、稳定黄河现行流路,加强黄河治理、根除黄河水患,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祸害上游的水库,当以三门峡水库最为典型。水库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是黄河干流上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有效库容约30亿立方米,1957年4月动工,1960年2月建成,9月开始蓄水。蓄水后,水中的大量泥沙即开始在库区淤积,并迅速蔓延于上游河道,到1961年10月,在陕西潼关渭河汇入黄河口附近已经形成了拦门沙,回水影响范围则扩大到渭南沿河地带。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黄河口稳定30周年,人民治黄60周年,又是山东黄河河务局成立60周年,也是我自己致力于黄河研究20周年,是一个十分值得纪念的年份,发表此文,以示纪念。1986年5月,我由烟台市调东营市工作,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选点建市,而这个问题从本质上讲是由黄河口稳定决定的。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激活了黄河三  相似文献   

20.
正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为国家AAAAA级景区,依托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建。这里是黄河入海的地方,雄浑的黄河与碧蓝的大海相拥,造就了"河海交汇"的旷世奇观;这里是鸟类的国际机场,共有鸟类368种,被誉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和"中国黑嘴鸥之乡";这里拥有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河海交汇"、"野生鸟类"和"新生湿地"三大品位好、体量大、价值高的旷世奇观资源,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和不可复制性,是独一无二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和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