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不仅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凸显其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其积极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有助于培育和传播主流政治文化、提供积极的网络政治实践和政治训练.但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消解特定社会主流政治价值观、一定程度上降低青少年作为社会公民的社会属性.正视这些影响和作用,发挥出网络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正能量,不仅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进程,还有利于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2.
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从2011年的学生微博自荐参选人大代表事件来看,以微博、社交网站和即时通讯工具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使政治信息的传播从单向发展为多维,政治参与从动员转变为自主,推动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范式从单向主导向多元互动转型。同时,社交媒体还通过多元信息的传播和对公共领域的建设与扩张,促进了青少年对公民身份的认同与建构。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加强对我国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研究,对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合格公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来国内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青少年政治社会化途径的积极作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及宏观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研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传播正能量,拒绝负能量!”“传播是一种力量,亲,今天你传播了吗?”近期,众多网友在中国文明网、新华网、人民网、新浪、腾讯、人人网等各网站的论坛、博客、微博、QQ群等网络空间热情传播和分享自己喜欢的“正能量”故事和作品,喜迎党的十八大召开。有网友说:“正面声音就应该广而告之。发出网络好声音,传播网络正能量,这就是一名好网民应该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为人类社会铸就了一柄双刃剑,互联网也不例外。互联网的勃兴将为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夯实其政治社会化的基础,培养其政治理性,促进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但是,如果不加以适当引导,互联网也会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造成诸多消极影响。研究互联网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工作,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政治人格,也有助于全面推进我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论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社会化是专门研究政治共同体内部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以及与此过程相关的各种机制和机构。学校就是社会政治体系中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传播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机构。学校教育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态度,灌输一定的政治价值观念,对青少年公民的政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虽然现代社会都被纳入了教育网络,但学校在政治社会化中起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青少年社团组织凸现出其重要角色。在当前我国政治发展的实践中,青少年社团由于其自身的组织性、志愿公益性、弱独立性与强依存性等特点,其扮演的角色与功能与政治社会化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不仅能通过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传播政治文化来传递和推进政治社会化,还能通过对社会政治稳定的追求实现政治社会化。而为了实现两者更好的结合,需要积极构建政治化组织与社会化组织的和谐态势,加强青少年社团的能力建设以及保持政治社会化媒介传导的一致性等。  相似文献   

8.
詹奕嘉 《中国减灾》2013,(2X):44-45
<正>近三年来,微博已经成为防灾减灾领域不可忽视的"必修课"。一方面,微博的"波浪式传播"使灾害相关信息瞬间扩散、流言蜚语交织翻倍传播:另一方面,积极正面的主流声音也借势传播"正能量",打造出及时发布灾情提醒、组织动员抢险和凝聚正面精神的网络全民互助平台。这种"双刃剑"效应是微博与生俱来的特性所决定,但其作用的发挥可以因人为的导向与努力而改变。熟练掌握新媒介的传播规律、有效挖掘和放大"正能量"、消除和转化"负能量",已成为党政领导干部应对重大灾情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9.
流行文化视域下的青少年政治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颖 《青年探索》2005,(2):7-10
青少年流行文化是对青少年具有特殊亲和力的亚文化形态,它构成了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特殊文化背景。流行文化的影响流动于政治社会化的基本过程之中,制约着社会教化的统一性和个体内化的积极性,微观上起作用于个体政治人格的成长,宏观上影响政治文化的传承。当代青少年流行文化特殊的存在方式、心理机制以及审美倾向和价值取向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制约作用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机制是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和实现的。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进行依赖于教化机制、内化机制、反馈调节机制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把握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教化机制、内化机制、反馈调节机制及其相互关系是激发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网络技术应用于政治文化传播领域后 ,使政治文化传播产生一次深刻的变革 ,出现了一些新趋势。这主要有 :网络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政治文化传播的民主化 ;网络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政治文化传播的社会化 ;网络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政治文化传播的高效化 ;网络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政治文化传播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2.
一、充分重视网络信息对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一是网络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每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在上升期其影响力都会呈几何级数增长。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其功能作用充满想像力的发掘,使得互联网以超乎寻常的速度由信息传播工具演变成一种媒体形态。铁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认真地估量其发展态势及发展空间,广泛地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的空间,迅速地占领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上的新阵地。二是网络信息技术为铁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难点。网络上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多是超越…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60年代现代社会进入到信息网络时代以来,信息革命正以迅猛的势头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着巨大的冲击。网络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也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了许多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道德风貌、价值趋向和行为方式。它的消极影响与积极作用与生共存,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认真研究的首要课题。网络信息传播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1、网络信息传播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与平等性,使得学生可以独立…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政治传播已成为新媒体立体化发展下的主流传播方式。信息来源多样化、信息传输快捷化、信息影响复杂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对政治传播的内容、管理、控制以及构建方式提出了现实的挑战。新形势下,利用网络传播政治信息,处理好政府与民众关系,还需要遵循阶级性与人民性、主导性与多样性、继承性与创新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网络政治传播理论创新、加强网络政治传播平台建设、构建网络政治传播话语体系、加强党对网络政治传播的领导,着力探索新形势下政治传播优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6,(5)
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拓宽了社会化途径、提供了广阔渠道,易班是高校学生工作网络舆情的好帮手,网络自媒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高校辅导员要及时了解网络信息传播的最新方式和速度,主动学习和掌握网络传播的特点和技能,利用好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义和 《前沿》2004,(12):110-11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网络化已逐渐社会化。网络作为一种媒体 ,作为一种工具 ,直接融入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 ,正在发挥着巨大而神奇的作用。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 ,具有传播迅速、内容丰富、能控力低、服务个性化等特点 ,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 ,也有消积的。本课题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 ,深入探讨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和负面作用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微博微信为标志的自媒体,颠覆了社会舆论单向度传播的传统模式。网络推手传播负能量的谣言在微博微信上滋生蔓延,引导着网络舆情走势并左右和误导网民对事件的认知、判断与解读,产生了网络舆情负效应。积极传播正能量化解网络社会戾气来铲除滋生谣言的土壤达到标本兼治,需要通过自律、他律及技术保障"三位一体"防控模式,创新自媒体平台上舆情治理实效性策略。  相似文献   

18.
舆论对佩带"五道杠"的少先队员褒贬不一,评价取向发生了很大分歧。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如何理性看待"90后"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及其政治理想追求,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如何遵循青少年政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积极促进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进程,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2013年1月24日《南方日报》刊登安立志的文章,文中指出,判断一种社会行为是否“正能量”,关键看其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是否合乎人民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符合这些要求的,不要说是赞美、歌颂、维护,就是批评、揭露、抵制,都可视为“正能量”。近期媒体使用“正能量”也似乎这样界定的,对现实的批评,虽未明确称为“负能量”,至少未被列入“正能量”。是否“正能量”是以现实为参照系的。然而,现实的未必就是合理的。如果只有赞美、歌颂、维护才是“正能量”,批评、揭露、抵制就是“负能量”,那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时来说,改革开放不正是对“现实”存在的“文革”的政治错误进行拨乱反正的结果么?正是对现实存在的桎梏生产力的体制、价值、观念的批评与改革,才为我国进步与发展提供了“正能量”,而维护“现实”体制、价值、观念的“两个凡是”,恰恰构成了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负能量”。改革开放没有到站,社会进步没有终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然需要“正能量”,但要防止“正能量”被异化。  相似文献   

20.
网络与青少年社会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网络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互动方式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化环境条件 ,它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正面影响 :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生活技能 ;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社会给青少年提供了扮演社会角色的实践空间 ;提高了青少年社会化的自主性。负面影响 :网络中的不健康内容会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极大危害 ;网络世界的非现实性会造成青少年对观实社会的认同危机 ;青少年对网络世界的过分迷恋 ,会对他们社会化过程中完美人格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网络中传播的内容会导致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