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论断。管理到治理的一字之差,折射出执政者对新时期社会治理创新的高度关怀和重拳指向。当前,自上而下的精英主义思维、阶层群体冲突和人口流动与交往方式变化等因素制约或影响着新时期社会治理的创新进程,必须用以人为本引领,实现从精英主义思维向理性妥协思维转变;用公平正义推动,实现从管理管控到服务治理的转变;用民主法治促进,实现从控制维稳到协商维稳的转变,才能有效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2.
社会存在决定治理,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治理。中国社会治理的目的不在于对社会管理技术名词上的革新,即"统治""管理"向"治理"的飞跃,而在于努力实现中国社会稳健发展,维护人民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利益。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和全球化情境下,谋求做到国家、政府"治理社会"向国家、政府和社会共同治理、相互治理转变,将社会治理社会成为国家治理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3.
《世纪行》2020,(1)
正加快构建完备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事关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事关建立服务型政府,事关完善民生福利体系。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建设,基本实现"五大转变":即实体平台从碎片式到一站式的转变;热线平台从单一到复合式的转变;网络平台从概念化到具体化的转变;日常管理从粗放式到标准化的转变;宣传工作从传统单一到全方位多角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政府把城市为老服务事业当作自己单独管理的对象,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无法得到充分地发挥,这也成为城市为老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实现指导思想和理念的转变,即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真正实现运用社会治理的理念和原则去推动城市为老服务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璐  文松辉 《人民论坛》2014,(11):170-171
互联网具有"媒体"和"社会"双重属性。自互联网进入中国20多年来,我国互联网治理在实践中一直以"媒介思维"为出发点。但随着互联网日益彰显社会属性,以"媒介思维"管网的模式使政府工作陷入瓶颈。要解决这些治理问题,需将互联网从"工具性"定位转变为"空间性"定位,从"政府管理"转变为"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治理现代化,不仅关乎整个国家层面治理能力、治理体系改革,更涉及省、市、县乃至乡镇、村居、社区等的深入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通过推进"村改居"工作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取得了卓然成效。具体做法是:以党建为抓手,让民主发动群众、组织扎根群众、产业致富群众、服务凝聚群众、文化引领群众,化政府、社会发展"外力"为社区自我成长"内力",推进实现从"村湾"到"小区",从"村民"到"股民",从"农民"到"市民",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为引领的中国特色社区治理之路,其先行先试的经验在全国具有典型示范作用。为此,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第四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专题调研组组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社会科学院、天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权威专家赴武汉市汉阳区进行实地采访调研,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童加舟 《群众》2010,(11):77-78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具体地说,发生了五个方面的转变或发展,即:社会从"单位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公共管理方式从"行政管理"向"行政执法"转变、社会治安从"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化解社会矛盾从"单一机制"向"多元机  相似文献   

8.
正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网格化城市管理需要向网格化社会治理转变。从疫情防控实践看,网格化管理虽然在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安定有序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是在推动居民参与、激发社会活力方面还面临着诸多不足。由于缺少多元主体的参与,网格化管理长于处理社会治理中表面化、规范性、浅层次的问题,却短于处理复杂化、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很多研究认为,网格化管理应该从单一式管理向多元化治理转变,从"网格化城市管理"向"网格化社会治理"转变,将居民参与、社会组织发展等社会活力建设纳入网格化管理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王焱 《群众》2014,(12):23-24
<正>社会管理创新是"八项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要求,这是社会建设理念的重要发展。近年来,全省各地以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积极促进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创造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增加了社会和谐因素,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为社会治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邺:贵在互动互融南京市建邺区精心设计和引导社会治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从政府到社区,从社会组织到个人,参与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与国内社会双重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公共管理正在历经路径转变,即从“发展主义”转向“以人为本”。针对“发展主义”带来的失衡和以往形成于同质社会的一整套管理模式,中国公共管理的路径选择应以人为逻辑起点,构建全面、均衡、协调、可持续与可治理的社会。中国公共管理最终将从经济建设的管制型公共管理转变为均衡发展的服务型公共管理,从政府单独治理型公共管理转变为社会共同参与治理型公共管理,从为民做主的权力本位型公共管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权利本位型公共管理。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18,(16)
正"放管服"改革是一场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放管服"改革推进的不断深入,我国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活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办事创业更加便利。在"放管服"改革推进过程中,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方式逐渐从传统的资质管理向行为管理转变,这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政府市场管理的方式及其演进市场是现代社会创新活动的源头,从蒸汽机到互  相似文献   

12.
<正>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治理创新是时代发展和实现"中国梦"、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拟分析新时代城市社会治理所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几点对策。一、当前城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一)政府职能转变未到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基本前提是政府职能转移,政府权力向社会回归。全国各地目前在简政放权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整体来看,政府职能转变才刚刚开始,任重而道远。此外,在职能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9月,淮安市被省委政法委确定为全省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五个试点地区之一。近两年来,淮安市始终保持"把社会治理创新打造成改革主品牌"的战略定力,不断在"做强、做优、做大"上下功夫,实现了从上门推广到部门主动寻求合作的大转变,为全省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提供了"淮安样本"。  相似文献   

14.
无接触经济以"非接触服务"和"信息化经济"的形式存在于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无接触经济展现了以人为本的赋能补充作用,带来了新劳动生产率增长,并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然而,无接触经济仅仅是工具,依靠中国国家治理的优势要使其完成从"工具"向"目标"的转变,就要实现一种"零距离生活"的未来图景。从"无接触"到"零距离",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而言,坚持党的领导、多元治理、依法治国这三个因素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当前社会矛盾冲突的新特点给社会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探索社会矛盾化解的新思路应深入分析社会矛盾产生的深层次根源。嘉善作为首个国家级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必须在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上有新的突破。要规范源头治理机制,实现社会管理从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转变;要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实现社会治理从行政管制向民主协商转变;要完善排查调处机制,实现社会矛盾化解从单一事后处置向合力超前处置转变。  相似文献   

16.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方向表现为政府培育公民社会力量,引导社会治理创新。广东东莞市大力引导公民有序参与、培育社会组织、探索社区自治管理模式,进行了多元主体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其关键在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培育引导社会组织的发展,加强企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实现社会管理从一元管理到政府与社会组织、私人部门等多元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70年来,中国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社会转型促使中国在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民生改善体现在从贫困社会向小康社会的转变,体制创新体现在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公平正义体现为从金字塔型社会向橄榄型社会的过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为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正>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一字之差,但却有本质不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了社会治理上。《建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不断改革与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精细化"、"共建共享"等关键词,成为下一步社会治理工作的核心内涵。从"社会管理"向"社  相似文献   

19.
"后单位时期"社会治理格局的构建,理论上是如何处理"国家-社会"关系的问题。对中国社会来说,社会治理转型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不是一个简单的二维关系特征,该变化是在党、国家与社会三维框架中展开的。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基层党组织依靠"双轨化"的功能结构,一方面选择性地吸收社会力量,实现国家意志向社会"渗入";另一方面以服务为导向,通过吸收社会力量"反哺"社会建设。这一"党社互动"过程可以归纳为"吸纳式服务"。通过对广州开发区异地务工人员管理服务创新的案例研究发现,"吸纳式服务"在"双重整合"的运行逻辑下,呈现了"控制-支持"的"重层式"功能特征,有助于从增进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角度,缓解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造成的制度摩擦与转型压力。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持续推进和社会自主力量的成熟壮大,党组织与社会主体的互动方式将逐渐由"嵌入式引领"为主,向突出"兜底式服务"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20.
治理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内容,而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政府治理理论首先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随着我国改革策略从"效率至上"向"公平至上"转变,国家治理也需要不断完善。特别是在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重要时期,各治理主体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