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长期以来,"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两种错误论调一直存在于国际舆论漩涡之中。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两种论调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近年来,部分西方人士炮制的所谓"中国渗透论"甚嚣尘上,就是"中国威胁论"的升级版。"中国渗透论"主要集中在西方某些政客、研究机构、新闻媒体三大群体之间,并且在渲染"中国渗透"问题上,各有侧重,甚至交相呼应。他们鼓吹"中国渗透论",其实质是时隐  相似文献   

2.
面对"中国渗透论",我们既要据理力争予以批驳,也要秉持泰然面对的态度。中国文化"走出去"不能因"中国渗透论"而放慢脚步,更不能因此而止步不前。要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应对"中国渗透论",把握好"听"和"讲"、"同"和"异"、"内"和"外"、"官"和"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国内场合的重要演讲和谈话中,用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提出并系统阐明了中国国家观,即"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有力批驳了"国强必霸论"、"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4.
西方利用国际话语优势,抛出"中国渗透论",其危害极大,主要以贬低中国国际行为为主旨,试图削弱中国国际发展的合法性,损伤中国国际"软实力",阻碍中国通过正常的国际行为获得国际经济利益与战略利益,这是西方国家继续沿用的冷战思维。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在西方国家舆论和东亚某些国家舆论中,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渲染、夸大、曲解中国发展会带来威胁的"中国威胁论"。这股所谓"中国威胁论"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或消失。相反时至今日,"中国威胁论"还会随着和中国有关或无关的事件以各种形式出现。"中国威胁论"虽然是一股国际舆论,但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和平发展环境起了破坏作用,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妥善应对。  相似文献   

6.
杜雁芸 《理论月刊》2012,(3):102-105
冷战至今,西方媒体通过引导或制造舆论来诉评中国的崛起及对外影响,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误读和丑化。本文通过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进行分析,剖析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误读和丑化的原因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塑我国国家形象、提高我国新闻传媒职业水平的几点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7.
黄仁伟 《传承》2012,(21):18-19
面对各种肯定或否定中国道路的思潮和议论,我们需要从本质上揭示这条道路的必然性,在纵向发展中认识这条道路的生命力,在横向比较中认识这条道路的优越性,以提升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在国际上促进各国对中国道路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击退反华势力炮制的"中国制度威胁论"和"中国前景不确定论"。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快速发展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各国学者见仁见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机遇论"、"中国责任论"轮番出台,不一而足。中国的发展,到底是世界的机遇还是挑战?30多位来自中、美、俄、日、德、英等国的前政要、议员、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9.
西方某些政客、研究机构、新闻媒体三大群体渲染"中国渗透论"各有侧重,甚至交相呼应。西方政客利用各种场合,公开点名中国"渗透"的具体领域;某些研究机构扮演了"学术探讨"的诠释者角色,为鼓吹"中国渗透论"提供理论支撑;西方媒体同以往一样善用煽动性报道在"中国渗透论"问题上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威胁"是美国对中国由来已久的一种偏见"意象",它的生成是知识、制度和利益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美国频频推出"中国威胁论",目的在于抑制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家威望,削弱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全面维护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确保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1.
国外舆论围绕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提出了"中国责任论"、"G2论"、"中美国论"、"发达国家论"、"中国不确定论"、"中国时代论"、"国家资本主义论"等新论调。囿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国外舆论对中国国情缺乏实质性的了解,加之"西方中心主义"研究立场的固化,以致无法摆脱西方范式的窠臼,导致在认知上存在较大偏差。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中国要把握当前国外舆论新动向,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全面审视,以正确的立场展开评析,善于宣传中国,消除"误读"或"误解",积极主动与国外舆论及其学者展开对话交流,扩大这一领域的话语权,正确引导国内外舆论。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中国经济发展不仅从未受"中国崩溃论"与"中国威胁论"干扰,而且巧妙地将其转变为自我纠错的动力,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经济既没有崩溃,也没有造成威胁。几经沧桑、历尽磨难,然而却能够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中国经济拥有难以置信的自我修复能力,而中国经济难以置信的自我修复能力缘于中国共产党坚决彻底的自我纠错能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威胁论"一度沉渣泛起。为了打破被动的局面,我国政府就需要尽快掌控"中国威胁论"的话语权,除了积极向国际社会阐明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媒体和民意机构的宣传及其代表性作用,主动回击"中国威胁论"的恶意攻击,争夺话语的支配权。  相似文献   

14.
郭晓东 《传承》2012,(18):73-75
作为国际社会中"中国责任论"的主导者,美国将中国定位为"利益攸关方",表明其对华战略的新调整,意图在承认中国崛起的基础上将中国纳入美国主导下的国际体系,以维护其全球领导地位和国家利益。美国不断热炒的"中国责任论"是一把"双刃剑",将对中国和平发展产生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近期,一则所谓"叛逃间谍"新闻被部分西方媒体和台湾政客炒得沸沸扬扬。然而,随着有力证据的公布,该事件被抽丝剥茧显露"真容"。人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大陆诈骗嫌疑犯利用了澳大利亚内部某些反华势力和民进党当局的特定政治需求,上演了一出假扮所谓"叛逃间谍"骗取政治庇护借以逃避法律制裁的闹剧。西方反华势力和部分媒体肆意炒作,借机散布假信息,宣扬所谓"中国威胁论"、污蔑大陆所谓"渗透",是这起"骗子变间谍"闹剧的主要推手。  相似文献   

1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6月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用三组数据反驳了国际上关于中国"环境威胁论"的说法。他表示,如今认为中国"环境威胁论"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国外所谓"中国威胁论"没有任何根据。"和平"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普遍存在于社会各阶层。历史上的统治阶层以"天下和平""太平盛世"作为治国理政的最高目标,知识阶层以"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平民阶层以"安居乐业"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古往今来,"和平"文化元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内藏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外显于中国人的行为之中。不少外国学者也认为,中国是一个和平主义的国家。当代中国人继承和弘扬和平主义的优秀传统,与世界各国构建合作共赢、共同富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为实现当代世界的"天下太平"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近一个时期,在美国,“中国威胁论”和“妖魔化中国”的炒作不绝于耳,而荷兰飞利浦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柯慈雷却一再指出:中国的崛起不是威胁是机遇,其他国家和跨国公司完全可以从中获益。柯慈雷的中国发展“机遇”论和美国等国热炒“中国威胁论”形成鲜明对比,引起记者的浓厚兴趣,不久前,记者在北京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际社会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又相继提出“中国崩溃论”,近期又大力推崇“中国责任论”。西方国家的“中国观”是否真正发生改变?中国强调“在国际社会要做负责任的大国”,这与“中国责任论”中的“责任”内涵是否相同?面对“中国责任论”,我们应如何辨析、应对?  相似文献   

20.
丁刚 《同舟共进》2009,(4):33-34
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表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哪些责任可以承担,哪些是现在还不能承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