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超 《群众》2021,(4):6-7
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提升文化建设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美好生活,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更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当前,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呈现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国家凝聚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安全需要是国家凝聚力的形成源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五方面需要是国家凝聚力增强的动力,源泉和动力辩证统一。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牢固树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理念,善于发现人民需求的新变化,掌握满足人民需求变化的主动权,全面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国家凝聚力才能实现全面增强。  相似文献   

3.
文化需要是人民群众在消费物品与劳务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满足的内在渴求,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历史变迁表明,社会发展决定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具体内容和实现程度。而属于社会发展范畴的人的解放和技术的进步在文化需要变迁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社会、人、技术的合力变奏构成了人民群众文化需要变迁的内在逻辑。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将呈现出自信、创造、多样的新趋势,构成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鲜亮色彩。  相似文献   

4.
《前进》2018,(12)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其中"新的文化使命"究竟是什么?毫无疑问,它应该就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这样一个时代,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为之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跟上时代步伐把握人民需求"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物质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正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个"精神食粮",强调的是精神文化服务和供给。应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扩大高质量文化服务和供给,生产多样化的精神食粮,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与提供的服务紧密相连。受经济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社会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升级。为了满足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探究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戴珩 《群众》2021,(4):8-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大踏步前进,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和社会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人们普遍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特别是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高品质生活是人民物质和精神层面都丰富多彩的新生活,集中体现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在创造高品质物质生活的同时,努力创造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相似文献   

8.
吴晓丹 《群众》2021,(4):12-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包含了更多文化期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盐城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论述,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激发基层文化发展内生动力,努力实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推动“四新盐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引领力和精神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人人美好生活在共同的价值遵循下的汇集,又充分展现了人人需要的多样性、多重性、动态性、多变性等特点,这就揭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极其广泛的、是无止境的,也更加促使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不平衡表现在供需之间,也表现在需求中、供给中,不充分表现在资源配置的不优化。市场主体是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角色交融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于所有市场主体的改革。高等教育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关乎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那么,如何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呢?"民生三感"是建立在物质与精神生活得到相应满足的基础之上,需要持续不断地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阅读是一种精神追求,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居于一个重要的地位.那么,阅读是否可以切实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呢? 这将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向炜 《重庆行政》2019,20(1):58-6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因此,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补齐居民生活的文化短板,是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庆市大渡口区全力建设“高质量产业之区高品质宜居之城”,要全面提升大渡口区居民生活的品质,补齐居民生活的文化短板是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2.
高质量的文化建设能够为人民美好生活注入精神动力,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时代,我们应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进人民的充实感、自豪感、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追求美好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需求,也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主要执政理念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正确认识并准确把握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美好生活需要"的概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奋斗目标.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更加深刻切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凸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建设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和憧憬.美好生活需要内涵丰富,既包含维持人们生存最基本的硬需要,又关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的软需要.从目标维度、主体维度和实践维度对美好生活需要进行深入剖析和全面解读,对于我们从理论层面厘清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为创造和实现美好生活提供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铁路是直接面向人民群众、体现社会文明的窗口行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铁路站车文化市场管理关系到政治文化安全,关系到社会团结稳定,关系铁路科学发展。长三角管内每天运营1000多对客运列车,承载180余万名旅客穿梭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担负着多重任务、肩负着重大使命,但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历史新方位看,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视点应该在于:与决胜全面小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之文化需要。基于人民美好生活之文化需要的文化建设,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资源,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疏解现代工具理性带给当代人的心灵苦惑;需要弘扬革命文化的革命精神,用革命文化内蕴的坚定信念和崇高信仰,引导浸染于多样文化生活中的当代人之多元价值选择;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物质生活实现全面小康的同时,以先进文化特有的时代新精神点亮当代人生存境界跃迁的前行道路。新时代文化建设在满足人民层次多样的文化需要的同时实现其让人民充分感悟现代中国生活之美好的目的和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对这一矛盾转化的科学表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价值追求、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有充分的客观事实依据,且这三个角度实际上是内在统一的。这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从价值维度看,蕴含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美好生活追求、人民共同富裕追求及人民评判标准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价值内涵;从方法论维度看,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方法与"具体问题及具体分析"等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从客观事实维度看,客观反映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经取代了之前的"落后的社会生产","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已经取代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等基本事实。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化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回归,"美好生活需要"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回归生活本体,追求更高形态发展的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总称。从现实层面看,"美好生活需要"是供求不平衡的结果,它的产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并且遵循了需要上升的一般规律。就"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特性而言,它具有较高的层次性、主体差异性和历史阶段性。因此,美好生活的实现应遵循需要产生的一般逻辑:一方面要注重需求心理的内部调节,防止需要的横向膨胀以及需要的逆层次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依赖外部要素供给的"衡"向发展,形成可持续的、有针对性的供给;与此同时,坚持以"公正"为核心的价值统筹,实现供需两侧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全国近200万公安民警奋战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最前沿,关注民警心理健康,保障民警自信理性安全执法,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广泛,除了物质文化生活,在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要  相似文献   

19.
<正>文化繁荣兴盛,事关实现民族复兴,事关人民美好生活。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为此,省委鲜明提出要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为群众提供更丰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今年是江苏文艺精品创作高地建设开局之年,如何抓好艺术创作工作,从文化和旅游部门职能出发,应重点抓住四个关键  相似文献   

20.
正构建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扩大内需是其战略基点,而文化消费需求是提振内需的重要力量,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也明确提出建成文化强国,同时文化安全、文化自信也需要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产品的高质量供给作支撑。因此,加大文化资源挖掘、要素整合、产业耦合力度,着力推动文化产品、服务、业态、模式创新,不断创造文化新需求,既是广西顺应、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高质量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