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认识论领域里的主客体研究相对立,社会历史理论中的主客体问题即历史主客体问题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学术界对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这一对概念的理解虽然还存在分歧,但一般说来,历史主体即是在历史中活动着的现实的人,而历史客体则是社会历史领域里的一切对象性存在,主要是人们所处于其中的社会结构体系。历史主客体  相似文献   

2.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在新技术革命的世界潮流中,增强人的主体地位,提高人的素质,已成为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人的问题,已成为世界理论界和国际教科文的理论会议关注的中心。然而,人的理论恰恰是我国理论研究的弱点。建国后的失误,无论是忽视生产力发展,或是忽视民主政治建设,归根到底都是忽视了人的主体性。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教育体制之所以必须进行改革,就在于旧体制束缚了人的主体性。因此,研究我国  相似文献   

3.
近现代人们自由思想的丧失、个体发展的受限一直受到敏锐哲学家们的重视.在面对相似的时代问题,汉娜·阿伦特企图回归古典政治学的本真政治,通过构建一个用言语和行动获得自由的政治领域作为突破路径,而马克思则强调重视历史现实,从废除不合理的现实制度出发,从而实现人的类本质,构建一个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我们以汉娜·阿伦特在建构自身理论时对马克思理论的误解作为基点,呈现两者所提解决路径的不同之处,更好地厘清马克思理论中对人类自由领域建构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们价值观的变革是社会现实变革的指示器。人作为社会变革的主体,也是随着社会变革而被变革的主体,人自身的变革主要是思想观念的变革,价值观念作为人们精神领域的主要内核,左右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决定着人们的追求,主宰着人们一切思想与行为。处在改革开放大变革时代的当代大学生,其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变革与整合的一部分。本文从该研究的意义、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入手,全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矛盾现状及呈现的特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尚伟 《时事报告》2012,(10):46-47
近来,道德问题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一方面,贪污腐败、见死不救、抢劫杀人之类的事件屡有发生;另~方面,无私奉献、爱心救助、见义勇为的壮举层出不穷。冷漠与温情、邪恶与善良、卑鄙与高尚,两极之间的鲜明反差,引起人们对道德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教育机制已十分系统。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我们的道德理论研究和道德教育体制也可谓日益完备。然而,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形势,我们的道德教育虽然在理论上体现了历史规律之真、传扬着德性塑造之善、展现出人类追求之美,却难以在实践中达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理论阐述过于抽象,理论说教过于空洞,因而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孔子说:“道不远人。”对这句话,人们常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真正的道理都是简单朴素的,不会让人产生如对宏大叙事的敬畏之感而远之;其二,真正的道理都是实在有用的,不会让人产生如对经院玄学的无用之惑而弃之。前者言理论的形式,与西方的“最美的最高深的其实是简单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析理论的本真,同时也是传道授业的大法。先贤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道德理论不能脱离群众的生活实践,只有关注群众在道德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才能引导他们认同和接受先进的道德理论和观念,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和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6.
思想道德建设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内外、分社会的普遍关注。对于如何看待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形势和走向,如何估价思想道德建设的成绩和问题,以及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问题,人们都在进行思索,目前对有些问题的认识还不尽一致,需要继续认真研究,以求得共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基本看法是: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马伶  赵炎秋 《湖湘论坛》2009,22(6):68-71
国内学者对于安徒生童话的研究已逐步从单一走向多元,但对经典童话进行多重解读的丰富性似乎使人们疏于对其本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安徒生童话对于儿童的永恒存在的经典魅力到底何在?传统的研究方法及内容只不过是拎起了经典作品的“外壳”,而没有真正把握其精髓。突破这一思维定势的局限,应深入考察创作主体的精神意识、思维特征,把握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及审美机制。在此过程中便会发现:原始思维的浸润及原型意象的释放为我们找到了解读安徒生童话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对话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8.
价值是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价值观是人类在各种对象性活动中主体对客体价值意义的根本看法。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价值观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价值观研究就是对价值观现象和规律进行研究,建立相关理论和指导社会实践。价值观研究内涵丰富、领域宽广、学科交叉、见解纷呈,是一个博大的学术系统,更是一个伴随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和人类进步而不断变化的研究领域。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求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对价值观研究进行再审视,为价值观研究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中关干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等一系列理论观点,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科学明确地解答了人们对一些问题的争议,澄清了人们的模糊认识。这一系列理论观点是对世界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发展兴衰成败的科学总结,体现了对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党的事业的深谋远虑,是我们党在自身建设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是具有时代高度的英明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合作治理视域下校园警务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校园安全已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合作治理理念为校园安全治理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合作治理理论框架下对校园警务模式进行理性分析,克服多元主体参与的校园警务障碍性因素,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型校园警务模式是应对校园暴力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足,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  相似文献   

12.
苑迪 《中国减灾》2006,(3):46-4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逐渐进入我们的家庭。但是,“隐形杀手”也正相伴而车。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在这一深化改革阶段,公有制经济和所有制结构的现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而所有制改革的深化,又遇到了种种新的矛盾、困扰和疑惑,深化改革的实践呼唤着理论的创新。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根据近二十年特别是近五年改革的实践,在所有制问题上有了一系列理论新突破。(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新突破。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相似文献   

14.
和谐文化建构性不仅在于理论的突破,更为人们架构了新的生活范式,成为人们适应新的生存环境的指针和原则。更具体地说,现代生活是以经济交往为主干的一种文明和品质,尤其是当市场经济成为人们一种相对独立的私人空间和领域,其价值体系和原则的建构,成为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生存空间和领域的主体内涵。和谐文化则为市场经济空间和领域提供了先进的价值理念和范式,成为引领人们经济交往的不可或缺的文化范导。  相似文献   

15.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十五大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邓小平改革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农村股份合作制是以社区成员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资本联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民主管理为特征的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一种新事物,人们不但关注它的资本(生产要素)的聚集。运作,更关心它的分配问题,本文拟对之作简单分析。一、要素分配是对传统公有制分配结构的突破传统社会主义公有制分配结构是建立在单一所有制结构基础上的,由于投资主体单一,国家或集体是经济组织唯一的产权主体,特别是在被认为“社会主义社…  相似文献   

16.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是共生共荣的。科学技术的成就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物质利益,其功利价值和实用意义使它赢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同时,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广泛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领域,对社会精神文明具有促进作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告诉我们: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无论考虑经济建设还是考虑精神文明建设,都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要求,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四个字,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不仅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决策者说     
《今日浙江》2013,(22):4-4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相似文献   

18.
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是指教育史研究者对自身作为教育史研究活动全过程中的主体的自觉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史学术问题所做出的各种认识与判断。在教育史学界,对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问题一直缺乏关注。而教育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承认教育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是研究教育史研究者主体意识的重要前提。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史研究的水平。在当前的教育史研究中,如何增强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呢?首先,我们应该重视主体修养的问题,这是加强自觉的主体意识的基础。其次,要有强烈的教育史学理论创新的欲望和行动。最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强化教育史研究者在从事教育史研究活动中的自觉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出现和不断发展表明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已经迟到一个崭新的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更加注重精神领域的生活质量,民事主体因其人身权利受到侵害而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方式进行救济的民事法律制度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本文从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一路走来,不觉已过四十,几位同龄人聚在一起,有人感叹:我们在一个法治精神缺失而经济急剧膨胀的年代选择了法律专业。毕业后又选择了进入国家机关而不是自由职业,四十盘点,除背已微驼、两鬓白发早现外,只有稍许对中国法治不死的贼,心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