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毅峰 《桂海论丛》2009,25(6):14-16
冲突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政治现象,冲突与合作是政治生活的常态。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社会完全没有冲突。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定是在冲突中寻求和谐与秩序,实现从冲突到秩序转化的社会。而实现冲突的制度化调控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人对和谐社会的定义和看法也会不尽相同。秩序论认为:和谐社会是基于人类实践而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和谐有序、协调一致的有机社会;结构功能论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诸社会子系统之间以及各个子系统内部关系协调、结构合理和功能优越的社会;冲突论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能不断化解矛盾和冲突从而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的良性运行、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综上,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一种对立统一或差异协同,是一种动态变迁中的平衡与和谐,是一个能不断自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良性运行机制,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并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3.
法的出现犹如人类的诞生,均属偶然,但法源于人本能的理性,是人基于自我的正义感所做出的反自然的选择,是人类自我保存的必须,尽管它借助了有序冲突的形式,但其意义却在于人类社会的和谐。法应为人类社会和谐而生,这注定了法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问题应属一个重大命题。解决中国法与社会相和谐的路径必须改变。  相似文献   

4.
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发展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着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调和,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多样性的东西共存而达到平衡,才能形成和谐;如果多样性的东西彼此冲突,达到平衡,也就无所谓和谐。  相似文献   

5.
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社会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但社会发展并不具有先验的自明性和自足性,并不自然地导向社会和谐。它必须被"合理性"所规定、所限定,才能实现与社会和谐的统一。因此,社会和谐只能存在并实现于社会的合理发展之中,亦即人的合理实践方式之中。合理的实践活动和合理的社会发展方式在改造和创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它通过"两次提升"的"两个和解"过程来实现,而"整体"性发展、"选择"性发展、"适度"性发展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6.
私权是公权的来源,公权是私权的保障,二者在冲突中走向均衡,在对立中趋于统一。虚拟社会治理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网络语境下公权与私权冲突的异化,客观阻碍了虚拟社会治理乃至现实社会治理的绩效彰显。公权与私权在虚拟社会治理实践中的冲突形式,可以总结为相互质疑、相互侵扰、相互博弈、相互制衡,营造出了一种有别现实社会的共存图景。应通过培育公权与私权的现代治理意识,完善公权与私权的法治保障体系,建立公权与私权的冲突缓冲机制,规范公权与私权的网络监督行为等途径,合理调适两权关系,促使公权与私权在冲突中均衡发展、走向和谐,推动虚拟社会朝着现代化治理目标加速前行。  相似文献   

7.
何伟 《前沿》2013,(2):132-133
《暴风雨》融正剧和喜剧、幻想与现实于一体,各部分结合非常完美,被誉为英国文学的最佳篇章.在作品中,其通过对人类不和谐关系的分析,探讨了社会生态的因素,并且提出了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办法,就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来保持原有的平衡的社会关系.本文主要从生态视角下对《暴风雨》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成业兴  彭秋香 《传承》2009,(4):114-115
文化管理的实现不是抹杀人的自然本性,而是实现一种理想人性——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质相互谐和统一。文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文化管理目标要得到实现,我们就必需从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出发,理解人性、尊重人性、发展人性以实现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性。  相似文献   

9.
文化管理的实现不是抹杀人的自然本性,而是实现一种理想人性--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质相互谐和统一.文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文化管理目标要得到实现,我们就必需从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出发,理解人性、尊重人性、发展人性以实现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性.  相似文献   

10.
韩纪云 《传承》2012,(18):91-93
社会冲突是自人类社会产生就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作为社会主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行为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同时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变迁。如矛盾一样,社会冲突既有积极功能也有消极功能,可控的一定程度的社会冲突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则起到消极破坏作用。因此,如何处理好当前我国乡村社会冲突即农村社会矛盾,进行有效控制、化解,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超越危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殊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宣 《学习与实践》2006,(11):15-22
伴随中国剧烈的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包括人与自然、人自身心灵、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执政党与广大群众的矛盾和冲突,相应地产生了生态危机、精神危机、整合危机、社会危机、发展危机和合法性危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消除这些潜在的危机,促进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董作春 《求索》2012,(2):150-152
国际私法的和谐诉求可谓人类社会共同体之欲求,因而必然以其所调整的涉外民商事关系为根本依归。世界和谐既是国际私法发展的先导,又是其和谐诉求发展的先导;既是国际私法自身的前提,又是其和谐诉求之源起的前提。国际私法和谐诉求之源起与国际私法之源起可谓同生共体,相互掩映。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国际私法和谐诉求之源起并非单线平铺地展开,而是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即古希腊的城邦条约、古罗马的万民法、欧洲属人主义的种族法、中国盛唐的冲突规范在和谐的基本内涵等诸方面均有所实现,从而在多个层面展现出和谐诉求之源起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3.
民主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任务之一提到全党面前。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智慧、历史眼光和理论创新勇气。和谐通常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社会和谐就是社会共同体内各个方面、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我们要实现的社会和谐,主要指社会结构之间和谐、社会各阶层之间和谐、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  相似文献   

14.
刘玉梅 《前沿》2011,(3):155-157
和谐的、美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必然使民族团体产生从众心理。和谐文化作为一种信仰和理想,它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力量。民族心理现象则是社会因素的结果,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体现,是人类的文化成果。民族心理与文化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包含。  相似文献   

15.
在开展职业道德建设中,应当注重增强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善于引导从业者将自己的职业与社会的责任感紧密联系起来,这是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社会,一个企业,不是靠一个人、几个人发展的。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生存靠的是社会分工合作。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职业的存在与发展同社会的进步与和谐相互依托。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企业的兴旺与强大,靠的是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在以往人类历史的发展中 ,曾出现民族的纷争、宗教的冲突 ;这些冲突和纷争起源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之间的隔膜和缺乏了解 ,那么 ,随着“千禧之年”的到来 ,新世纪最值得庆贺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 ,这就是人们对于地球上全人类是一个“整体”有了新的认识。各民族都是“地球村”的成员 ,不同的只是我们的肤色、语言、风俗习惯等等 ,而作为人类来说 ,我们将不断走向进步与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身心灵的和谐、人与历史的和谐。只有置于这么一个背景中 ,才能发现“中国学研究”的意义 ,也才能谈“中国…  相似文献   

17.
张艺  刘静 《传承》2010,(6):40-42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社会不能离开人而存在。从精神层面看,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个人精神的和谐,是一切外部和谐的基础和发轫。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和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思想基础及精神力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对社会成员精神和谐的塑造。精神和谐与和谐社会二者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构,是人类精神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精神和谐的本质体现;另一方面,精神和谐特别是人们的和谐发展价值观念的确立,必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并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18.
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实现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关于这一点,党的十六大报告已有明确论断,我们必须给予特别关注。经济发展固然是第一位的重要任务,但是,如果没有社会和谐相匹配,这种发展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社会更加和谐”的价值观,把社会和谐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对待。一、确立社会更加和谐的价值取向实现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各要素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的有机联系。当这些社会要素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  相似文献   

19.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社会不能离开人而存在.从精神层面看,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个人精神的和谐,是一切外部和谐的基础和发轫.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和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思想基础及精神力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对社会成员精神和谐的塑造.精神和谐与和谐社会二者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构,是人类精神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精神和谐的本质体现;另一方面,精神和谐特别是人们的和谐发展价值观念的确立.必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并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20.
包毅 《淮海论坛》2010,(1):8-10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伦理观是相互契合的。在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以解决生态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证人类社会在良好的自然基础上持续发展为宗旨。都将人类和自然视为一个共存共荣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同发展。在处理当前与未来、今人与后人利益关系要求公正、公平的原则。把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矛盾与利益加以整合.摒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的行为。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社会的发展。让人类社会发展在“生态一社会一经济”这个统一的大系统中和谐发展和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