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胡小丽 《人民论坛》2013,(2):250-251
《大宪章》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文献,它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对君主权力进行了限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文章从法理的角度研究了《大宪章》中的公法、私法关系,分析了中世纪英国王权的特点,论述了中古英国社会中基于封君封臣制的私法关系与基于国家公权力下的公法关系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律思想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书是“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中的一部。著者在《序言》中介绍说:“这本《中国法律思想史》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性的新探索:其一,在绪论中较为集中地论述了研究方法;其二,增加了中国古代社会与中国法律思想史专题性文字;其三,增加了传说时代与法的起源一章,把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上限前伸了;  相似文献   

3.
朱垭梁 《求索》2014,(7):104-112
“空间转向”是当代社会理论的重要论域。在这一转向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空间理论是舌待法律问题的重要维度。私人空间和全共空间对于阐释法律、法律关系以及权力、权利具有重要意义。从逻辑层面分析,法律可以被理解为调整空间关系的社会规范,法律关系的本质是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权力是上升为法律的全共政治空间,权利是上升为法律的私人空间。备种具体法律关系是不同层面的空间关系的展开。从历史层面看,法律的产生是混沌空间分化为私人空间的结果,法律变迁的背后其实是空间的变迁。空间对于法学研究具有方法论和本体论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4.
著者在该书《前言》中介绍说:“对住宅法的研究,在我国尚是一个空白。《中国住宅法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本书的问世将填补在此领域研究的空白。”“本书是以公民住宅所有权法律保护以及确保每一个公民享有公平的住宅权法律制度为核心展开的研究。作为理论性著作的重要内容,本书从中国住宅问题分析人手,对中国住宅私有化的进程、社会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5.
新书推荐     
《浙江人大》2012,(5):73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阎云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2月版该书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阎云翔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集,分别从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分层、日常生活权力关系的改变、农村年轻人文化以及女性权力的崛起、婚嫁习俗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随着基本权利保障观念的兴起并日益成为法教义学的重心,制造法外空间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逐渐失去其影响。我国台湾地区"大法官解释第684号"通过基本权利的解释路径彻底解除了对大学生诉权的限制,加速瓦解了大学校园领域的特别权力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法律保留原则对该领域的顺利接管,相反,大学自治、特别权力关系与法律保留原则三者之间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而有趣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任何权力都需要制约。在具有“君权至上,法自君出”传统的古代中国,君主权力问题也是中国古代的圣贤智士们所关注的一个热门问题,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君权制约理论和君权转移理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闪光的思想,同时还可以找到一些有助于我们今天构建和完善权力制约理论的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建立村民自治组织管理权力 (简称村权力 )的法律保障制度本应是村民自治活动的重要内容。但在实践中却常被忽视 ,致使很多村出现了无序的倾向 ,应予纠正。要研究村权力的法律保障制度就必须认识村权力的性质以及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在村权力的法律保障制度中 ,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于丹 《理论月刊》2007,(10):129-132
政治权力的制约是政治思想史上众多先哲们高度关注的问题。但是对于如何对政治权力进行制约,古代中国和西方的思想家们有了本质的分歧: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根据"道高于君"的原则,采用道义制衡君主的绝对至上的政治权力,这种制衡的作用是或然性的,因而它从未根本的发挥过作用。从本质上说,道义制衡并不能真正对政治权力产生强制的约束力,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条件下,可以对政治产生积极的协调和软制约作用。本文将尝试着论证当代中国政治权力制约的双重思路,并对传统制衡观念内容的转换和现代应用提出一些管见。  相似文献   

10.
该书导论《在中国思考法律与文学》中介绍说:“本书试图拓展当代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法律与文学。我将主要以中国韵一些传统戏剧为材料,分析法律的或与法律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这意味着,本书的基本追求不是运用具有历史意味的文学材料来印证法律的历史,甚至也不是运用文学材料来注释甚或宣传某些当代的法律理念;而是力求在由文学文本构建的具体语境中以及构建这些文本的历史语境中冷静地考察法律的、特别是中国法律的一些可能具有的一般意义的理论问题,希冀对一般的法律理论问题的研究和理解有所贡献。尽管运用的材料是文学的、历史的并因此是地方性的,我的根本关切却是当下的、现实的因此是一般性的。”  相似文献   

11.
《人民政坛》2009,(1):36-37
韩大元在《法学》2008年第10期载文《全国人大常委会新法能否优于全国人大旧法》,探讨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基本法律与非基本法律的关系等宪法问题。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宪政基础、宪法地位、宪法职权、立法程序都不同,两者不是同一立法机关。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并不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的职权在效力层次、范围上都高于、大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因此,对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新法与全国人大旧法之间的冲突,不能简单适用解决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冲突的“新法优于旧法”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成果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律思想那里演变发展而来的,但二者之间的演变路径需要学界进行探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路径研究》一书具体分析了这个问题。该书从实践和文化两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路径内涵进行了解析,并从哲学与法学、历史与实证、启示与价值等多个视角分析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之道。  相似文献   

13.
该书《蒲序》(蒲坚教授撰)中介绍说:“从研究线索来看,这篇论文是按照两条线索展开的:第一条是立法线索。按照这条线索,研究中国古代立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研究其立法活动,二是其成文法律。为了研究立法活动,就要对其立法机制、立法程序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人民政坛》2012,(11):45-45
苗勇在2012年10月10日在《法制日报》撰文《笼子和法治》认为,如果把法律比作是一个笼子,这个笼子里关的是权力还是老百姓,法律的属性就会发生本质变化。法治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对权力的行使进行强有力的约束,而并非在于对老百姓的统治。中国传统社会尽管有丰富的法律文化,但是没有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5.
私法的理念     
该书译者徐爱国教授在该书的《译者前言》中写道:“真正对民法的研究,停留在法条的整理和解释层面是不够的,民法不仅仅是现象的描述,而应该是私法规范与私法精神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本《私法的理念》值得我们去揣摩。从私法制度中寻找法律的精神,从法哲学的抽象中寻找法律实践所隐藏的意义,应该是民法学界和法理学界共同的任务。当民法学家和法理学家携手起来,  相似文献   

16.
喻中 《长白学刊》2002,(4):23-26
权力的非法律化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它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要遏制权力的非法律化现象,必须以法律规制权力,实现从权力到法律权力的转化。这种转化不但包括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行政权力主体的经济人假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在法律关系中 ,主体是指法律关系中的双方当事人 ,客体则指法律关系所指向的标的物。在本文中 ,行政权力主体则指凭借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行政权力拥有者 ,即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行政组织及其公务员。行政权力客体指行政权力所指向的相对人。就一般意义而言 ,行政活动的发生是法律也即公意的体现 ,是一种不含有个人利益取向及感情偏好的理性活动。因而 ,行政权力主体及其行政活动是合乎情理 ,合乎人们本意的 ;国家和政府作为最大的行政权力主体被认为是全能而至善的。这种理想化的认识在中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即使今天也不例外。这种理解…  相似文献   

18.
著者在该书《序言》中介绍说:“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作者迄今为止所进行的有关中国法制现代化问题探索的一次初步总结。本书以20世纪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三次法律革命为叙述主线,着力研究了中国法律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历史转变及其本质性趋势,旨在把握中国法制变革进程的特殊逻辑,认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模式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权力一直足社会和文化分析领域的一个中心话题。《文化与权力》从权力的角度叙述了文化研究的历史。该书论述了文化研究的性质和目的,评论了该领域的发展历程——从战后法国的米歇尔·福柯、20世纪70年代饷明翰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到该领域在美国得到的巨大发展,再到当今人们对文化、政治和道德规范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法律是自由而不是枷锁,是拯救而不是奴役。自由是法律的永恒价值,这个价值却长久地在中国的法律中失落,使中国的法律难以完成现代化的转型,使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举步维艰。因此,深入探索法律与自由的关系,以自由为圭臬改造中国的法律,进而影响中国的司法实践,重塑中国的法律文化,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周永坤《论自由的法律》一书的价值所在。该书以人的自由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反思和追问,探讨了法学、法律、司法、法治、法律文化与自由的关系,是一种力图以自由为圭臬,重建中国法律、法学和法律文化的学术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