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您是王博士吗7我是厦门一位患者的父亲。我女儿要杀掉她母亲!她现在正揪着她母亲的头发,将她母亲拖倒在地板上打,她母亲快被她打死了!求您救救我女儿,救救我们全家吧……”  相似文献   

2.
我叫阎民生,我非常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残联对我们残疾人的关心帮助,感谢残联又为我们残疾人办了一件好事、实事! 我和我的爱人都是聋哑人。女儿也是聋哑人,现正在天津理工学院上学。女儿能够上大学就是市残联关心帮助的结果。1999年,我女儿考取了天津理工学院,当时我们一家人都很高兴,高兴之余,我和她母亲也添了一丝忧虑。她母亲下岗。她弟弟上学,一家4口人全靠我每  相似文献   

3.
幽默天地     
一个母亲担心她28岁的女儿找不到丈夫,便帮女儿登了一则征婚广告,说:“兹有年轻貌美,且极有风趣的女继承人,征与玩世不恭、喜好遨游之男士通信结友。” 广告登出数日后,母亲问女儿结果如何?女儿说:“我不能告诉你。”母亲大怒,说:“我帮你出主意,你竟然不对我说情况。”“好吧,”女儿幽声说:“只有一封信,是爸爸的应征信。”  相似文献   

4.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喜欢领着她3岁的小女儿逛商场。可是,每次去商场她的小女儿都非常不愉快,甚至哭闹不止。这位母亲非常不理解:商场里琳琅满目、美观漂亮的商品,怎么不能给她带来快乐呢?有一次,在商场游逛时,小女儿的鞋带儿开了,母亲蹲下来给她系鞋带儿。在母亲蹲下来与女儿处于同等高度的时候,母亲的心震颤了,因为此时她看见的不再是赏心悦目的商品,而是密密麻麻移动着的人的腿。原来每次来商场进入女儿视野的景象竟是这样的单调、丑陋甚至有些恐怖,母亲终于理解女儿为什么哭闹了。我们常说,理解万岁,而理解需要蹲下来平视。我们课程改革的…  相似文献   

5.
感受母亲     
人有多早懂事,就有多早感受母亲。 我最早对母亲的感受大概也就只有五六岁吧,那时候我常常问姥姥:“我妈妈是不是后妈呀?” 记忆中的母亲很少有笑脸,说话声音不大,语调也很平和,但是却有威严,凡是母亲说过的话,我们孩子是一定要照办的,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和哥哥都以为,大人和孩子的关系就是这样,张三李四家也一定是这样。突然有一天,我们家来了一对母女,是我母亲的远房表弟媳妇,她女儿和我差不多年纪,但是她不仅不听她妈妈的话,而且每天都粘在她妈妈身上,她母亲不是拉着她就是背着她。我和哥哥都傻了,  相似文献   

6.
欣欣  一民 《中国保安》2005,(20):23-25
母亲同孩子的血肉情感,任何文字在它面前,都是苍白的。———题记夜半时分,歹徒入室抢劫又欲劫色,为保护女儿,66岁的老妈妈在哀求无效的情况下,拼死反抗与之搏斗,她身中26刀,以超越生命极限的壮举吓退了凶悍的劫匪……5月9日,母亲节后的第一个早晨。居住在辽宁省丹东市城隍庙小区的杨书娥老人还沉浸在女儿为她过母亲节时的幸福和欢愉之中。头天傍晚,女儿小丽下班回家时,笑嘻嘻地为她献上了三支“康乃馨”,还亲昵地说:“妈妈,节日快乐,妈妈,我爱你。”接着又为她张罗了一桌子好饭菜,全是她平时最爱吃的,张罗菜时,女儿特意不让母亲伸手,把她让…  相似文献   

7.
罗译 《人权》2012,(3):13-15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天下午的情景。”彭燕说,脸上的表情变得沉重起来。“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女孩来到我这里,对我说,如果她的女儿离开这个世界,那她也不想活了。”  相似文献   

8.
慈母手中线     
每每看见儿媳给孙子精心设计缝织毛衣,看见女儿耐心地教她的女儿做小人衣,我真是打心眼里高兴。也常使我忆起小时候,母亲为我缝衣做鞋是多么细致,多么艰辛。 我的老家是“天府之国”的苎麻之乡,以特产夏布而闻名,母亲不仅檀长绩麻,而且能上机子织布。她从市上买回带叶的苎麻,泡在水里,用铁器去了皮,把麻纤维剖开,一根一根接续起来搓成细线,然后用经过  相似文献   

9.
我的婆婆     
有人很羡慕我,说我有一个好婆婆。是的,婆婆是位勤劳善良、明白大度的老人,与丈夫结婚这么多年,我们婆媳俩从未红过脸。我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尊敬她、关心她,她也像对女儿一样呵护我、心疼我。  相似文献   

10.
我有一个很乖的女儿,26岁,大学毕业4年了,现在一家公司上班。从小到大,女儿一直很听话,我很少为她费心,别人都很羡慕我。可这几年来,我心里总不宁静,看着越来越沉默的女儿,我心里很难受。上大学的时候,女儿和她高中时一个男同学来往比较多。男孩儿给人的印象不错。听女儿说,高考落榜后,他曾复读过一年,因为偏科,未能如愿。他画画儿很好,在深圳一家广告公司做得不错。我和丈夫并不封建,也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认为男孩儿和女孩儿交往很正常。但我是做母亲的,心更细一点,凭直觉,我知道女儿和那个男孩儿相恋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直觉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自杀秀?     
<正> 自杀秀女儿站在混浊的河水中,满眼的凄迷,满面的泪水,大喊着要自杀。岸上是苦苦相劝的母亲。终于,女儿被母亲劝回,上了岸。这是浙江省社科院死亡问题研究专家沈毅对记者讲述的一个真实的自杀细节。女儿真的想自杀么?看起来应该不是,浅浅的河水是不太可能淹死人的。但是,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对于女孩的行为,沈毅认为,她只不过想引起顽固的母亲的注意罢了。因为母女俩相处不融洽,吵架是家常。绝望的女儿想起了毁灭性的一招,为了威胁母亲,她“毅然决然”地跳下了如此浅的河流,做了一场自杀表演。女孩的目的当然不是自杀,而是想重新得到母爱。  相似文献   

12.
星期六下午,波阳县城春风发廊的饶晓燕,早早关上店门,收工回家。 吃过晚饭,她独自关门在房中一阵打扮,母亲看到女儿淡妆浓抹,略显惊异,不由地问: “你还出去?” “老邻居刘仁元给我介绍朋友。”她不好意思地回答。 “不能明天去吗?”母亲很不放心,想阻止她。 “白天说好的,我不好失信的。”  相似文献   

13.
船长的智慧     
依人 《中国减灾》2010,(4):35-35
女孩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抛弃了她和母亲。母亲将女儿送进了一所舞蹈学校。高昂的学费并未吓倒母亲,她四处打工挣钱。7岁的女孩看见母亲整日忙碌和疲惫的身影,就会忍不住流泪。  相似文献   

14.
潘月兰43年前出生在北京大兴县风河岸边一个农家小院,她的父母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她长大后也是普普通通的一位小学教师,她只想过普通人的生活。 3岁时,潘月兰失去了父亲,勤劳朴实的母亲养猪种地拉扯着心劲儿极强的女儿。女儿看见母亲太苦,太辛劳,发誓要争口气。后来,她考上了县师范学校。毕业  相似文献   

15.
每到岁末,街市的喧闹场景总会让我想起和母亲一起迎着寒风置办年货的情景,冒着鹅毛般的大雪张贴宜春帖子的情景。离开家已经四五年了,可每到春节的时候,我总会及时赶回家去,为得只是让母亲在她眼中最隆重,而她也最为辛苦的日子里有女儿作伴。母亲的一生颇为坎坷,小时候因为家境的问题被送与他人抚养,长大后又因为家境的问题早早地放弃了学业结婚生子,然而又  相似文献   

16.
邓珠娜姆,中国第一位藏族女教授。53年前,她与女儿李秀明骨肉分离,女儿到了台湾,母亲回到了生养她的康巴高原。53年后,女儿从《中华儿女》杂志上得到了母亲的消息。于是带着53载的期盼回到了祖国大陆,回到了跑马山下的小城康定。 6月27日上午,一架大型客机从台湾桃园机场起飞。离开祖国大陆53年的李秀明此行的目的是  相似文献   

17.
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王丽失去了女儿的监护权。为了赢回女儿的监护权,王丽让女儿在班级里秘密潜伏,寻找一位家庭条件最好的同学,实施她的暴富计划。极其孝顺的女儿叶一璇最终答应帮忙,她和母亲通过海选,最终选定了班上一位女生作为最佳目标。  相似文献   

18.
母亲 我不知道自己的路还有多长,也不知道未来将要带我奔向何方,我想起了已经过世的母亲,想起的却是她年轻时的模样。她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20岁时就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孤身一人来到北京;婚后又失去了一个年仅2岁的女儿;35岁时离婚;45岁时身患癌症;57岁患脑血栓,从此长达16年瘫痪在床上。她躺在床上,回忆自己的一生,不禁泪流满面。到后来,她每次见到我都哭,但已经是没有声音,也没有眼泪的无声干哭了。  相似文献   

19.
<正>"社区的关怀,让我感觉像娘家一样温暖,使我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吴桂梅感动地说。吴桂梅是贵港市港北区荷城社区的居民,丈夫病故后她和女儿相依为命。从事保洁工作的她工资收入不高,家庭经济困难。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邀请她到"阳光妈妈"俱乐部参加活动,让她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2014年成立的荷城社区"阳光妈妈"俱乐部,为社区母亲特别是单亲母亲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素质  相似文献   

20.
我从瑶山来     
我从瑶山来。 我是瑶山的女儿。 我的家乡,一个山清水秀、人实物华的好地方。可是,谁又不说家乡好? 家乡好,我却离开了她,就象天下所有的女儿要离开母亲一样。我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就象天下所有的孩子,终归要做不同于父辈的事情。义无反顾地踏上寻梦的路。出发的那一刻,虽然面对母亲的潸然眼泪,我却不愿再回望。 那时我怎么知道,这是一条终生漂泊的路?体验了大千社会的无奈,更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我流连忘返,渐入佳境。但是,当我在都市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