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科学技术占据社会生活的中心地位时,它也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内生成了一种全新的、偶像化的“技治”意识形态。科技的发展取决于科技本身和社会的需要,也是与社会、经济、政治相互交织、渗透,有着密切联系的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层面所蕴涵的意识形态思想,使它的理性力量逐渐突显,人们只偏重于科技系统的“动因机制”问题,并在无意识中认同了它的合法性、合理性社会存在,这是科学技术时代意识形态批判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 近二十多年来,西方国家的绿色运动方兴未艾、引人注目。以“生态运动”为宗旨的绿党在一些国家纷纷建立,有的已经进入议会,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何认识西方的“绿色政治”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前不久,有人把“绿色政治”的兴起看作是“全球主义”思潮的一种表现,是“超阶级的”、“非意识形态的”运动,并以此论证当代世界政治出现了“意识形态淡化”的倾向。如  相似文献   

3.
田润锋 《求索》2008,(2):115-117
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和科学成为意识形态,成为“技术统治的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技术统治的意识”有别于政治意识形态,成为新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也阐述了自己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赫伯特.马尔库塞以技术自主性为理论基础,对科学技术展开了具体而系统的批判,认为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里,科学技术取代传统的政治手段而成为一种奴役和异化人类社会的新型控制形式;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意识形态。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批判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理论基础和思想内容本身是不符合唯物史观的。  相似文献   

5.
罗家锋  徐成芳 《前沿》2013,(15):4-7
邓小平政治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灵魂.为了从理论和逻辑上更为系统而深刻地把握邓小平政治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创新,我们可以将邓小平政治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创新划分为三个向度以及与之相关的三个嬗变,它们分别是:理论资源梳理——通过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拨乱反正来实现我国政治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创新、研究主题转向——政治意识形态服务经济建设主题的凸显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嬗变、评价范式转换——“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这样的划分,能够使我们在理论上从更为广阔的视阈深刻理解邓小平政治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建设性特征和实践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说:“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可以引导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这就告诉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大科学含量。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讲究科学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门科学。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容量迅速扩张,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采取先进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工作方法,努力实现与科技行为的接轨。这就必须把握“五个到位”:  相似文献   

7.
正确看待当代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观点陈振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当代科学技术观争论的一个焦点,也是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科技革命的展开,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理性权威有别于政治权威,是指秉承这一意识形态的政治集团具有的让别人自觉听从和信仰的能力或理论的感召力。当前,要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应当在增强其政治权威的同时,以其理性权威来赢得中国民众的自觉认同和社会共识。为此,必须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理论体系,增强理论说服力;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通俗化和形象化,打造“文化代码”,增强感染力;培育社会环境,营造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合力,从而凝聚人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自觉的、持久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正> 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论学问是个初中生,论专业是小号手,就这样一位“主儿”,东拼西凑了一套“宇宙大法”居然赢得百万之众。在看穿它的严重政治性质之后,也应该反思我们的社会文化。换言之,伪科学之所以得呈,不也是因为人们缺少科学文化的鉴别力吗?这里说的科学文化不是指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本身,而是指社会文化中的情趣导向、时尚观念和思维训练。概括说来就是讲科学,求真理,爱思考,敢怀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下农民合作能力的探讨--兼答蒋国河先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前农村研究领域中,一些人习惯于从抽象的政治正确观出发,从政治哲学层面讨论展开农村研究。这种抽象展开因为没有触及农村现实本身,而不能理解造成农村现实的原因,更无法提出解决农村问题的对策。能否突破目前农村研究中存在的此类问题,是农村研究能否真实展开和取得成果的基本前提。以农民合作能力为例,当前在关于农民合作能力上最常见的几个论文标题及意识形态断语是“相信农民”,“让农民自己代表自己”,“农民是理性的”等等。之所以说这些关于农民合作能力的断语是意识形态,是因为这些断语缺乏对具体事实的把握,将农民抽离其生产和生…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分析思想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情况时 ,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问题 ,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增强凝聚力 ,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认为 ,在新形势下 ,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科学解答“四个如何认识”问题 ,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一、科学解读“四个如何认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党的建设最根…  相似文献   

12.
于新 《长白学刊》2001,3(1):63-64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这一命题进行了分析,力图指出其启发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13.
“非意识形态化”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以E·希尔斯在1955年发表的《意识形态的终结》为滥觞。D·贝尔和S·利普塞特在1960年分别发表的《意识形态的终结——论五十年代政治思想的枯竭》和《政治的人:政治的社会基础》,这两本书都认为当今意识形态的衰落与枯竭,到了终结的时刻了。西方许多社会学家、特别是美国社会学家通过历届世界社会学大会,大力宣传“非意识形态化”理论,从而使这一理论成为整个意识形态潮流的名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等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是社会生活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扬弃的智慧结晶,后经列宁、毛泽东等理论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为其添入了新的科学成分和指导革命实践的积极内容。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航标。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赋予了"意识形态"概念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解读;列宁的"科学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则从根本上消弭了马克思界定的意识形态虚假性本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意识形态特征的冲突,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更加科学与准确。  相似文献   

16.
对于政治存在主义和哲学存在主义来说,能动行动是其最高的关切。在一个从经济学—科学技术思维看待的世界和那个世界意义以及能动行动的极大失落之间具有一种内在关系。一个本质上由经济学—科学技术统治的世界,只关乎实证的实在,因本质上“遮蔽了”政治而使世界丧失了意义。在回应经济—技术时代之显然的无意义性问题时,对科学政治的可能性问题的辨析是关键。这也许是因为这样的事实:与经济学—科学技术思维主宰作最彻底的决裂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不考虑科学性的所有因素。政治观中文化危机在哪些方面应当归咎于科学技术的作用?而为此又应当肯定政治实践的哪些“科学的因素”?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即使在以科学和对依靠科学进步的信仰的名义下加以考察,也不能违背科学认识的界限。  相似文献   

17.
胡若雨 《求索》2013,(8):84-87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建设也是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意识形态范畴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政治实践性,使得它与政治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深入研究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和政治发展的逻辑关联与互动机制及其意识形态实践,这将有利于辨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实现意识形态的知识与价值、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文艺“非意识形态性”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按照我们传统的文艺理论通常说法,认为文艺是属于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这一界定,在我国八十年代之前并无异议,自从1985年以来则有了分歧。争论是在对以往庸俗社会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出现的。毋需讳言,由于以往意识形态领域内政治斗争火药味太浓,致使意识形态这一名称在现时的名声变得不很妙。有些作家艺术家唯恐避之不及,便着力于追求“非意识形态化”,有些文论家就提出了文艺的“非意识形态因素”或“超意识形态性”。他们总的意向就是要摆脱政治的纠缠,使文艺从意识形态领域中超脱出来。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因素在美国对外政策中有着重要地位,意识形态是美国对外政策中的理念,是美对外政策重要指导思想。从美国意识形态因素在对外政策中的运用的历史考察分析中,可知美国意识形态因素的特点:即扩张性、顽固性、多元化的统一以及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影响美国意识形态有两个因素,即国家利益和政治文化。国家利益“民主化”的界定已经决定着美意识形态因素在对外政策中的地位。美国“清白无罪”、“乐善好施”、“例外论”等独特的政治文化对美加强意识形态在对外政策中的分量起了巨大的促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以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我们认清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抓住有利时机,紧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题,去实现我国的经济战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形势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二战后形成的具有40多年的雅尔塔体制已经解体,世界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影响格局变化的因素很多,众说纷纭,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演变呢?我们从中可悟出什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指导我们从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得出新的认识,科学技术是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潜在动力;悟出“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这一论断之中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