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论的基本思想,邓小平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江泽民依据新情况、新经验,增加了新内容,使之更加完备。从毛泽东到江泽民在实践中的拓展,体现了三代领导集体对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问题的卓越才能,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非凡的理论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邓小平分别是我党两代集体领导的核心。当历史把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由毛泽东传到邓小乎手中后,邓小平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们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本文仅就毛泽东、邓小平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认识差异,进行一些初步的比较分析。一、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认识有的观点认为,毛泽东只讲计划经济。实际上,在毛泽东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经济思想里,并不只有计划经济,也有一部分市场经济的思想。毛泽东同志认为:第一、在过渡时期经济体制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应该适…  相似文献   

3.
陈曦 《传承》2014,(8):72-73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础。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从国家维度、社会维度和个人维度的三重视角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理论继承者 ,他们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创立和完善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他们主张严格区分两种类型的民主 ,坚持民主的社会主义方向。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民主的地位和作用、民主的形式、党内民主、民主监督等方面 ,有着根本一致的认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民主思想 ,在经济和文化对于民主发展的基础作用方面 ,在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上 ,在民主政治的保障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体系化的概念范畴。从宏观战略性视角审视,可以从三个维度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系化状态。一是从纵向维度入手,要重点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演进的历史脉络;二是从横向维度入手,要重点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架构;三是从关系维度入手,要重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构中的关系处理。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建国初期,邓小平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原则,对毛泽东民族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实质进行了重新认识,形成了正确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体系;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民族理论和政策思想.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1)关于社会主义的政治;(2)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3)关于社会的文化;(4)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从而说明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过程,是党的最宝贵的理论财富。  相似文献   

8.
50年代中期,毛泽东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而邓小平则超越了毛泽东晚年的认识误区,形成了系统、科学的共同富裕理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共同富裕思想演进的轨迹:一、价值判断,从公平第一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二、根本手段,从抓革命到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实现形式,从计划体制下的均中求富到市场经济中的有序致富。  相似文献   

9.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当代的中共领导人都讲政治。本文试从三代领导人讲政治的比较研究中,寻求他们的共同点,探索全面准确地认识讲政治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企望对人们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从根本上改变“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完整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真正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好,有一点启迪。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是邓小平首先提出来的,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从毛泽东开始的。这一探索历经了半个世纪,凝集了三代人的心血。毛泽东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积累了经验;邓小平的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基础;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一)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驱者,他的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毛泽东的探索首先是从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方面开始的。我们今天所坚持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