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倩 《湖北社会科学》2002,42(10):95-96
青年一代是追求自我的一代,他们身上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特征。现代社会需要人们体现自我,尤其是需要青年的自我体现,但这种体现自我不是体现私我,不是过分自我中心,而是应该体现公我,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服务他人,并从中体现自我价值。根据现今青年自我体现的误区,应该醒示:第一,体现独立自尊的自我;第二,体现民主利他的自我;第三,体现服务性原则的自我。  相似文献   

2.
社会对个人的待遇不是人的自我价值田浩马克思主义是特别强调人的物质利益的,它既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也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待遇和回报,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有些人将此观点推广到人的价值领域,进而认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就是人的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待遇就是人的自我...  相似文献   

3.
社会文化生态指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处于变近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系统在多元价值要素复杂互动的作用下所显示出来的整体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不是静止状态,而是在与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的互动中持续进行着价值内容的更新,通过价值内容的更新,文化生态得以不断展现出新的性质和特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态表现为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的价值多元。  相似文献   

4.
树立情报观念,是现代社会人们广泛的情报信息活动的反映,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观念之一。确切地说,情报观念是指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自觉地获取情报信息,科学地判断情报价值并能动地利用情报信息实现既定目的的观念。这种观念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最重要的生存观念之一。我们说情报观念是现代人最重要的生存观念之一,这并不是什么人的主观武断,而是现代社会竞争的特殊存在决定的。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工业经济向智能经济过渡的时代,有人称其为后工业时代,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报信息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  相似文献   

5.
笔者曾经有个比喻,在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两个车轮,一边是知识分子,另一边是企业家。这两个阶层都不是我们古老的农业社会固有的,不是在农业文明的土壤中自我生长出来的——这是到了19世纪末,在异质文明冲击下产生出来的新阶层。两个新兴阶层的坎坷命运在此之前,中国的社会阶层是很简单的,只有"士、农、工、商"。这里的"商"不是我今天讲的企业家,而是农业社会从事贸易的人  相似文献   

6.
王庆  夏凯 《学习与实践》2023,(9):115-125
近年来,网络空间“人设”泛滥现象日益突显。“人设”在社交媒体技术、平台资本和消费文化的叠加效应下,已全面渗透到人们的休闲娱乐、文化和日常生活世界,并显现出异化趋势——背离自然表演和真实自我的本义,成为奇幻的“人的景观”。同时,“人设崩塌”的戏剧性媒介展演也层出不穷,引发网络狂欢和社会情绪震荡。本研究从“多重自我”“虚幻自我”和“物化自我”的三个维度来阐释“人设”异化的新媒介表征,并将网络“人设”泛滥的“超级媒介奇观”作为一则“社会性寓言”予以文化的症候式解读,以揭示媒介化“人设”的泛滥对人的自我、社会文化交往和公共生活所造成的危害,由此提出对网络文化生态的治理之策。  相似文献   

7.
吴立香 《人权》2007,(1):35-37
一、司法强制措施中的人权(一)司法强制措施中的人权概念司法强制措施中的人权,发生在采取司法强制措施过程中,实质是国家利用司法权解决冲突时,怎样看待个人的价值问题。“人不是为社会和国家而存在,而是社会和国家是为人而存在。人是目的,社会和国家是手段,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09,(10):91-91
钟明华、卓高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撰文认为,作为社会现代性生成的精神积淀和重要内容,公益精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社会——他人(含人化自然)——自我之三维存在中有着重要的生成背景。其中,民间社会自我保护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益精神缘起的现实动因;利他的价值取向构成公益精神崛起的内在动力;对组织的更高拥有度以及在此基础上自我价值的多元赋予与实现为公益精神提供了意义世界的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9.
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不是一个自发过程,而是一个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的自觉过程,不是一个短暂的突变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又接受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推动。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核心要求,是社会变迁的价值指向,两者相互促进、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0.
吴端 《青年探索》2014,(1):69-75
青年是一个不断创造其自身存在的自由主体。新的一代总是处于创造自己社会生活条件的过程之中,而不是从现有条件出发去开始他们的社会生活。青年不是在上一世代的生存环境中再生产自己,而是从中展开尚未完成的人的全体性的构想。如同真正的人是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一样,青年应该理解为是他自己超越与创造的结果,是面向未来的自我形成。只有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才有可能深入青年的生活实践和经验世界,解释青年世界的超越与创造。  相似文献   

11.
四、对职业的看法和态度 1.对职业的价值期待很高 在传统社会,职业一直都是人们的谋生手段,从事职业就是为了赚钱,为了养家糊口,因而从事职业只要有钱可赚就行,并无其他更多的价值期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职业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职业已经不再只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因而人们对价值的期待较高。这种现代职业追求  相似文献   

12.
试论价值评价的社会意义张宏伟价值评价包含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它是在人们的实践、认识活动的多次反复中存在的,是作为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形式存在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同理,人们评价某一价值客体,不是为了评价而进行评价,而是要达到...  相似文献   

13.
黄正平 《群众》2014,(1):17-18
在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在国内民众热切期盼中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我们从中看到,中国的改革不是单兵突进,而是全面展开;中国的改革不是轻描淡写、走过场,而是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中国的改革不是笼统模糊,而是具体细微;中国的改革不是“雷声大雨点...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问题的途径是在自我价值实现系统中引入以社会价值评价为表现手段的社会价值导向。人的社会存在是社会价值导向引入的理论依据,社会价值导向引入带来的人生自我实现系统的转变是引入的现实依据。引入社会价值导向后,自我价值实现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社会价值导向引领下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有了抵制和消解错误人生观和错误人生问题的支点。  相似文献   

15.
“内在价值”的含义与环境伦理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星亮 《思想战线》2000,26(5):7-12
在对"内在价值”进行描述和解释的时候,人们有不尽相同的认识.环境伦理学家对这个概念起码有三种不同用法.然而,按照刘易斯的价值分类法,所有环境伦理学家的"内在价值”概念的使用都是某种误会.实际上,所谓"内在价值”就是人的实践能力(创造)及这种能力的自我肯定(幸福).面对生态、能源和环境的全面危机,环境伦理学首先要解决的不是简单复述某些传统伦理,而是建立新的现代伦理,并对人自身的价值及其艰苦卓绝的创造价值过程有比较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自我形象”理论是本世纪心理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揭示了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幅关于“自我”的图景。“自我形象”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经历中逐步形成的。“自我形象”是一个前提、一个基石,在此基础上,一个人建立起自己的全部人格、行为乃至周围的生活环境。我们的个人生活经验总是在证实并加强这个“自我形象”,由此而形成恶性的或良性的自我循环之圈。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人,要想获得幸福,你必须拥有这些东西,你这辈子就得为这些东西而赚钱;这些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不追求这些东西你就不是一个现代人。这样的心态并非一两个人身上的问题.而是这个转型社会普通的社会心态。但占有这一切不一定幸福,相反倒是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相似文献   

18.
刘建华 《前沿》2009,(3):130-132
现代科技不是外在于人的成果,而是有生命体的人正在从事着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活动源于对世界的科学认知,本身负载着价值,科技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规范的道德责任应该是一致的。当代科技主体在发挥其社会功用时,应当遵循协调利益公正的基本伦理原则,实现科技人性化,用人性主导科技。  相似文献   

19.
黄睿 《岭南学刊》2011,(1):113-116,126
纵观马克思各个时期的社会主义理论,他毕生所追求的目标是,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顺应其社会化发展的要求,由社会公开直接地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从事实上承认生产力的社会属性,从而消除人们相互间的分立化状况,消除整个社会的异化现象,使个人真正联合起来,实现人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状况及社会关系的驾驭和控制,实现对物的关系、对偶然性的自觉驾驭和支配,并在人与物的关系上,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地位.即实现人的个性自由。这个结论,既不是主观臆想的结果,也不是纯粹理论的逻辑推演,而是根植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体与客体之间以及社会主体之间内在矛盾的深刻分析所得出的科学结论。由此观之.在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中,个性自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前现代中国,家族通过家礼的实践把个人牢牢束缚在家族之内,使个人成为家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无独立自主性,进而把家族建构为实体性的社会生活主体。然而,现代社会生活的主体已不是家族而是个体,家不过是个体生活世界的一个层次而已,不再具有实体性、主体性。故解构传统旧家礼,建构具有现代精神的家庭生活秩序规范,从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将家重构为个体生活世界的一个层次,是现代新家庭生活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