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劳动的特点和意义认识片面,只看到教师劳动的奉献性,忽视了教师劳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其实,教师劳动除了具有奉献性外,还是教师谋生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具有令人羡慕的职业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教师一直被人们赋予神圣和崇高的色彩.成为人们引以为荣的一种职业,身为教师的幸福感、自豪感不言而喻。但是教学压力的增加,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个人发展前途的局限,令有的军校教员对这个职业开始不安心、倦怠甚至不满.甚至是把它仅仅当作了谋生的工具和手段.教员的职业幸福感大大降低.失去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相似文献   

3.
情怀,通常是指一个人高尚的心境、健康的情趣和宽广的胸怀.职业情怀,通常是指人们对从事职业具有的态度.具有崇高职业情怀的人,能够从内心产生一种对从事职业的需求意识和深刻理解,因而无限热爱职业和岗位.自2018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亲自授旗并致训词以来,各级消防队伍始终坚持以训词精神为...  相似文献   

4.
所谓街面谋生群体是指没有固定场所、没有经营许可证件,擅自摆摊设点、擅自占道经营、擅自无照交易的"灰色职业群体",他们大多从事不符合城市管理要求或者超出相关政策法规规定的职业.  相似文献   

5.
正十九大报告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就是要求我们在人生和事业的征途中始终明白"为了什么",这其实就是一种对意义的探究。在职业认同中追求人生意义。认同职业,才能达到内在的动机和外在的要求合二为一,达到心理学家所说的:"我意欲=我必须",即我想做的恰好也是我必须做的。如此一来,职业就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在职业创造中追求人生意义。有了职业认同,仅解决了职业的认识和动力问题,要使职业富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198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了高速城市化阶段,大批农村人口自发地、大规模地、持续地跨地区地向大中城市流动,形成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乡-城人口流动大潮。在已经进入城市却又没有摆脱农民身份的迁移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无法进入到城市社会提供的正式的职业序列之中,他们从事的是一种非正式的谋生方式,或者叫灰色的谋生方式,而这种非正式的谋生方式的长期化和固定化,事实上则又形成了一些非正式职业。这些非正式职业主要有:流窜于城市大街小巷的诸如收废物的、摆地摊的、卖杂货的小贩、承揽房屋装潢的、收购废旧家用电器的,当然不排除还有长期…  相似文献   

7.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职业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惯传统的总和。也就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对他服务的对象,以及对待同事的正确关系。人们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各种职业活动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不仅打着时代的、阶级的烙印,而且还带有职业的色彩。特定的职业活动形成特定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8.
浅谈人力资源中的情感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工作观因物质的丰足而改变,工作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工作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满足情感的需要。情感管理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根据情感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阐述了情感管理的作用以及如何实施情感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每个职业性节日,都意味着社会对从事这一职业人们的格外尊重,同时也意味着从事这一职业人们对社会的庄严责任。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凝结在媒体品格上的记者人格,标示着这一职业共同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特质。“唯恐天下不兴”的理性精神在新闻圈,有一句话为不少人所津津乐道,这就是“唯恐天下不乱”。单从绷紧一根新闻弦的角度说,它似乎不无道理,倘若作为一种新闻意识、一种价值取向,则会陷入盲区、误入歧途,与记者的人格背道而驰。总是渴望着“突发”、“反常”、“负面”、“另类”出现,一旦有之拼命炒作,不仅造成信息传播失衡,还会导致“添…  相似文献   

10.
建设 《今日广西》2007,(16):67-67
说到谋生创业,人们往往会想到去沿海城市淘金。一位湖南株洲的年轻人夏志军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发现人们为了谋生长年累月奔波在外,家乡的住房就成了无人看管的“空巢”,发现这一商机后,他专门帮别人看家护院,短短两年之内就赚了200万元。  相似文献   

11.
郑莎  王涛 《中国保安》2013,(2):41-45
在海尔集团的一次职业化培训中.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业余与职业的区别是什么?”有学员笞:“业余仅是休闲时的一种个人爱好,而职业则是一种用来谋生的手段”。这个答案有一定道理,但仍没有将业余与职业的区别准确地表述出来。最后,  相似文献   

12.
就业,即人们在某种职业中从事工作和劳动。人们从事工作和劳动,是社会进行物质财富和精神创造的手段和方式,也是人们获得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途径。没有就业,社会不可能进行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人们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和基础。所以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相似文献   

13.
一.行政伦理与个人道德观点 行政伦理可以被看做对公职人员的从事党政公务活动的行为规范。人们也期待它成为公职人员从事党政公务活动的生活规范。在这个方面,还需要基本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社会蓝皮书》称:如果能够自由选择职业,中国人最愿意从事的职业是什么?答案是:公务员。如果可以许一个愿望,中国人最期待什么发生?答案是:房价下调。  相似文献   

15.
清代前期是华侨出国的重要时期。就出洋动机而言,清初海外移民可分为三个类型:不愿臣服清朝统治的政治难民和战乱及海禁迁界期间的经济难民;从事海外贸易的商民;寻求较好谋生条件的经济移民。这些大多前往南洋和台湾,少数避难日本。到海禁开放以后,中国海外移民基本上是经济移民。就移民职业而言,从事佣工的移民一直占多数。  相似文献   

16.
清净的哲学     
《创造》2016,(10)
正古人提倡"耕读传家"。耕田可以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德行。简单讲,就是谋生、立人。这样一看,以耕谋生,自然不等于飞黄腾达。倒是论农耕、商耕、笔耕时,如何立人,成了关键。古人所谓的"读",不是为了做官发财挣大钱,不是为了今后前呼后拥车香满路,而是学会些礼义廉耻。因而,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相似文献   

17.
《精神文明导刊》2009,(5):10-16
一、职业精神及其基本特征 社会发展的进程表明,人类的职业生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一般的说,所谓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规范的总和;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们,由于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经受着共同的职业训练,  相似文献   

18.
《今日广西》2014,(10):14-15
以前,人们总是喜欢从劳动强度、工作性质、体面程度来评判什么是“好”的职业.现如今,毕业生不再执着“铁饭碗”,择业观更加多元,其中不乏另类选择——自主创业,11年前,北大中文系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一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一场全社会对“读大学是否有用”的大讨论;11年后的今天,人们渐渐以更加平和的心态,看待一些大学生从事最草根的职业。其实每种职业都有自己的价值,只要能把工作干好,在劳动中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相似文献   

19.
人类起源于劳动,并且至今,劳动仍然是人们谋生的最基本手段,因此,就业这个问题说小,小到几乎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它,说大,大到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如果在街上随意调查,你会发现一些道德缺乏现象,让人扼腕叹息,人们在感受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更期待整个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人们呼唤中华传统美德,更期待作为传统美德载体的儒家文化的回归。因而笔者认为公民道德建设应调整思路,将弘扬儒家文化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