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世纪行》2017,(4)
<正>"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这是毛泽东对张之洞的评价。张之洞,字孝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他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影响深远,在近代实业、教育、军率、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张之洞一生的非凡生涯中,之所以能够赢得迅捷的发展,之所以能够获得史家的赞誉,不仅与他政绩卓著、倡导新学、兴办洋务有关,更因  相似文献   

2.
商鸣臣 《春秋》2014,(3):50-51
正在近代中国,曾国藩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名人。他既是一个识时务者,却又背负着几千年的历史沉积;他是第一个师法西洋新文化的人,心中又眷恋着旧文化,是一个守旧的国家栋梁,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治家有训勤俭家风曾国藩一生重视家风教育。1861年农历八月,湘军与太平军进入最后的激战,夺取安庆。八月十八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多方面影响的人物,他的个人思想作风、尤其是作战风格、战略思想同样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拟从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的历史中,探讨其军事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4.
正岳麓书社出版定价:45.00元"正人先正己,治国先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族与家风。曾国藩一生修、齐、治、平四个方面都堪称楷模,但他留给后世最重要的遗产还是曾氏家风文化。本书从《曾国藩家书》出发,探明曾国藩家族的内部关系,尤其是他对兄弟与儿子的教诲。作者在书中将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归纳为四大要点:"和:‘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  相似文献   

5.
曾纪鑫的《千古大变局》,近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继《千秋家国梦》、《拨动历史的转盘》、《永远的驿站》、《历史的刀锋》之后又一部文化历史散文力作。正如著名学者谢泳所言:"曾纪鑫是中国最早写作文化历史散文的作家之一,他是一位有现实关怀和历史责任感的作家。"作者这次将笔墨集中于近代中国,以洪秀全、曾国藩、  相似文献   

6.
夏长江 《传承》2012,(14):6-7
曾国藩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风云人物,注重个人修养,提倡礼仪廉耻,受儒家影响极深,是传统的卫道者,其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曾对毛泽东早期思想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他把曾国藩尊为既得大本大源的圣贤。后来,随着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他对曾国藩的评价也发生很大的变化,逐步扬弃、改造和发展传统文化,最终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地位的崭新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7.
正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著名人物,他在个人修养、品格及才能方面有过人之处。曾国藩死后,清廷赐谥"文正公",这是清政府所能给予臣子的最高评价。中国近现代史上诸多有名望的人物,如李鸿章、梁启超、蒋介石等等,都对曾国藩称赞有加。曾国藩的人生已然达到儒家的立德、立言、立功的高度,即古人所谓"三不朽"的境界。1917年8月,毛泽东给好友黎锦熙的信中,称曾国藩为有"大本大源"之人,并说:  相似文献   

8.
罗玉明  肖芳林 《求索》2007,(6):220-222
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曾国藩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虽然他并没有象李鸿章、左宗棠等直接创办过近代学校,但他通过阅读西方科学著作,认识到西方新式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呼吁学习西方教育制度,组织国内一批精通西学的人才翻译西书、传播西方科技知识,积极支持新式学校的创办和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并试图处理传统教学内容与西方近代教学内容的关系,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晚清名臣曾国藩在30余年的仕宦生涯里,为国为公。清统治者推崇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毛泽东对曾国藩曾有较高的评价。曾国藩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这和他处世治事坚持"廉、公、谦、慎"的四字官德紧密相关。廉,即廉洁,是为官第一要义。曾国藩生活节俭,住不尚奢,衣不尚新,食不尚精,一般一餐只吃一菜,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父子兄弟及其同僚袍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无论政治、军事、财政经济、学术文化、人才培养管理乃至外事、洋务各个领域,都起过重大的作用和强烈的影响。这些作用和影响,从性质和社会效果分析,无疑有它十分消极而且应予批判的一面。但从曾国藩一生的思想、言行、事迹与作文风格中,却也不是毫无可以总结、借鉴甚而可取的东西。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研究和评判曾国藩,并且通过这种实事求是的研究和分析,更深入地解剖中国的近代历史,应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的一个任务。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三个贡献王兴国人们过去推崇或批判曾国藩,往往偏重于他的事功和道德,而对他在学术和思想方面的成就,则比较忽略,或语焉而不详。我以为曾氏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上有三个带全局性的贡献。所谓“带全局性”,是指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不是...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曾国藩可谓声名煊赫。他不但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武功”,成了清朝“中兴”的名臣,而且在文学上,以自己的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使桐城派古文有了一个“中兴”气象,从而成为“桐城——湘乡派”的盟主,为咸、同间文人们所归向。作为近代古文的一个重要代表,曾国藩的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是应当加以研究的。为此,本文拟对曾国藩的古文理论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3.
近代湘籍思想家和外交家郭嵩焘之所以称为湖南人"独立之根性"的典型代表,是因为浸润着湖湘文化元素的家风和地方风气培养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精神,影响着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以湖南人特别独立之根性读书、为官、做学问。特别是他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最早将中国传统实学与西方近代科学结合起来加以理解,提出向西方学习不仅要"师夷之长技",而且要师夷之根本政教制度、民情风俗的见解,大大超越了前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和湖湘文化向近代化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李张容 《长白学刊》2021,(1):149-15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有特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诉求,也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土壤。因此,从理论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向度、理论向度和文化向度的充分展开过程。然而,由于历史上革命任务的紧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向度和理论向度充分展开而具有外显性,并得到学界的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向度或文化动因问题则相对弱化而具有内隐性,也没有得到学界充足的重视。从近代中国文化发展视角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能够为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提供另外一种面相。以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为例来看,在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过程中,随着自身对文化民族性关注度的提升而必然要提出的重要概念。在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提出的文化动因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严复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历史进程,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试图通过严复选译的《天演论》来探析其文化倾向、文化态度与目的、文化创造力以及《天演论》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清末湘军将领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有影响、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曾国藩自幼聪颖好学,16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清苦的读书使他常常感到"耳鸣不止,稍稍用心,便觉劳顿"。道光二十年(1840),曾国藩大病一场,病愈后,他开始对养生之法进行探讨和研究。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谈到,他师法"曾文正公临睡洗脚,食后千步之法,得益不少"。  相似文献   

17.
近代湖湘文化是一个与外界文化不断交融汇合的时时处于流变中的系统,既有它的独特性,又有她的交融变动性。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王先谦等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以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为基础,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提出了近代企业管理的新思想,这些思想对现代工业企业管理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1851年,太平军从广西出发北进,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发展。清政府八旗、绿营兵根本无法抵挡其进攻。1853年1月,咸丰帝令丁忧在家的曾国藩协助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湖南团练。从此,曾国藩打着团练旗号,开始筹建近代规模的湘军。他参照明戚继光的束伍成法,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湘军编练体制,对近代军制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拟就六个方面对曾国藩的后勤保障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蒋立文  赫坚 《长白学刊》2009,(2):135-138
在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曾国藩创建了中国第一支私属武装——湘军,并用其全新的制度取代了八旗、绿营制度,将帅自招的募兵制度代替了兵权执于兵部的世兵制度。军队与国家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中国军阀的本源,实发端于湘军,而湘军的缔造者曾国藩也正是中国近代军阀的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西南边疆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殖民利益驱动下进行狂热的云南考察的"云南神话"时期、冷战政治影响下认识和研究的衰减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美国学界的中国西南边疆史研究热潮兴起等三个阶段。由于早期西方学界对中国西南边疆的认识和研究,有明显的利益驱动和政治干扰,因而前两个阶段曾出现过严重的偏差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学术交流加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界对中国西南边疆史的研究逐渐回归学术,西南边疆特殊的地理环境、众多的民族和复杂的边疆历史,吸引了西方一批新型学者进行深入研究,视野宽阔独到,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研究水平跃升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